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从审美错觉这一艺术角度出发,分析了苏轼词中对错觉手法的艺术运用,重新探讨了苏轼词中所蕴含的美学境界。  相似文献   

2.
韩彬 《考试周刊》2011,(24):30-31
苏轼的词向来以豪放著称,而其婉约词作也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他"以诗为词",扩大了词的题材,开拓了词的意境,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本文就苏轼婉约词作所表现的淡雅真挚的情感和所创造的"以雅为美"的意境来探讨苏轼婉约词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白居易和苏轼分别是唐、宋文学史上耀眼的巨星,这两颗巨星交相辉映、影响千古.白居易作词,加速了词为"艳科"的进程,提高了词的艺术品位.苏轼将词作推向了空前的高峰,其中黄州词在苏轼所有词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苏轼表现出的旷达的心境、隐逸的情怀无疑是受白词的影响,但是又有所创新.在词的艺术手法上,白词题材狭窄、语言通俗易懂、风格欢快,苏轼词题材扩大、语言清新、风格多变.  相似文献   

4.
苏轼的词气势豪放,有着极为广阔的题材内容,是豪放派的先河,对整个词坛产生深远的影响,由于其豪放之风盛行,使得人们忽视了苏轼在婉约词方面的成就。其实苏轼的词作中,婉约词的数量要远远多于豪放词,其中既有晚唐婉约词的抒情写作,又有新的思想内容。苏轼的婉约词表面上好似温柳,但其富有深意,词中包含着作者的情操与理想。本文就苏轼婉约词作的艺术成就进行阐述分析。  相似文献   

5.
以批评柳永词为“柳七郎风味”而著称的苏轼,其实也创作了大量的“艳科词”。以对女性的描写为视点,苏轼的“艳科词”大致可分为“侍儿词”、“妻妾词”、“歌妓词”等诸种类型,且在艺术上不乏与“花间词”相类者。导致苏轼创作“艳科词”的主客观原因,既与豪放词在北宋不受欢迎、“柳七郎风味”大畅其行的社会背景相关,又与苏轼对其词学审美认识的调整与改变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6.
苏轼在词作方面的创作实践表明:他空间在丰富了词了题材,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使词的风格多样化,升华了词的艺术品位,大大提高了词的地位,在学史上,苏轼对词的革新与贡献,是无人可比的,也是一个说不完的话题。  相似文献   

7.
“以诗为词”是苏轼词创作的基本特点,也是苏词典型的艺术风格。苏轼是涵咏和圆融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具典型意义的封建文人,其词是文学史上偶然与必然、个体与社会、现实与历史的完美统一。苏词为词文学的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丰富了词的思想内涵,提高了词艺术的情感品位;刚柔相济,互为表里,增添了豪放词艺术的风味;开辛弃疾“以文为词”的先河。  相似文献   

8.
苏轼词作风格多样,不论是豪放词还是婉约词都蕴藉深厚。苏轼词蕴藉美的形成除了与文本本身的凝练、留白,多种艺术手法的运用,不同读者的阅读接受创造,社会时代的影响有关,还得益于苏轼"本身原具有的一种双重之性格"。苏轼词运用比兴寄托和典故,借用古史、书、文、人,实现对一切人、事、物、情的关照。含蓄蕴藉使苏轼之情得以曲折变化地传达,摆脱世俗,实现雅化。  相似文献   

9.
黄昇《花庵词选》苏轼《永遇乐》题下注是一则反映苏轼词学观的词话,长期以来为人们所忽视。词话中针对柳永的词风俚俗、赋的写法加以批评,主张雅正,主张诗的写法,实际反映了当时词学界提倡词的诗化韵味的艺术准则,可以看出当时词学的发展与变化。  相似文献   

10.
苏轼词是宋代词史乃至于中国古代词史中的集大成者与开创者。由于苏轼自己对词有独特的认识且将之运用到实际创作中,故从宋代开始就有研究者提出苏轼是“以诗为词”,或者干脆说其“词如诗”。究其原因,确与接受者的阅读经验、期待视野有关,而更深层的则是由苏轼自身的词学观、创作态度、艺术手法以及文学修养等多方面因素综合所致。  相似文献   

11.
苏轼在宋代咏物词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他的咏物词数量颇丰,质量颇高,涉及内容之宽泛,艺术构思之精妙,都是可圈可点的.本文拟借"灵气"一说来探讨苏轼的咏物词,认为苏轼于咏物词史上的开拓之功其实是其灵气使之然.分别从万物静观皆自得的观照方式、其身与竹化的创作本体论和雅俗圆融的内容旨趣三方面,探讨苏轼咏物词作的创作机制.  相似文献   

12.
苏轼在"以诗为词"的创新观念指导下,对词体的形式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开拓,创作了大量的集句词、回文词、臆括词,展现了高超的艺术技巧和艺术水平,体现出其创作艺术的成熟.  相似文献   

13.
苏轼在“无适而不可”的艺术精神指引下 ,提出了诗词同源、同质的主张。他以诗衡词 ,并且在具体创作中以诗入词 ,从而提高了词的品调 ,使之成为具备独立地位和独特价值的文人抒情诗体。苏轼扭转了柳永以来的俗词之弊 ,引导了整个词坛风格的新变。  相似文献   

14.
苏轼是否一度学习柳永词,在最近几十年曾经引起过一些争论.笔者根据《全宋词》所载的柳永词和苏轼词,从用字遣词和题材结构两方面入手,对苏词和柳词详加比较,结果认为苏轼对柳词有颇深的认识,并且在他自己的词中,借鉴了柳词的部分用语、内容、结构和艺术技巧.  相似文献   

15.
苏轼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位有着杰出造诣的作家。他在诗、词、文诸多领域都有着开一代新风的伟绩。就词而言,苏轼于婉约绮靡的艺术风气之外另辟新境,开南宋辛派词人。在词的题材扩充方面,苏轼的农村词创作同样具有开创性的功劳,其农村词并不是对农村自然风光的简单描摹,而是表现了苏轼儒释道思想融合的精神状态,为看似平淡的农村题材注入深沉的内涵。其词作有对农村农民生活的直接展现,这体现着儒家经世济民的入世情怀。此外,苏轼也将自身仕与隐的矛盾,归隐、出世的释道思想寄之于田间自然中。  相似文献   

16.
苏轼历来被尊为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锐意创新的他对于婉约词意境和题材的开拓起着积极的作用。本文试从苏轼的婉约词入手,分析其表现手法、艺术审美、格调情致及其对宋词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词学史上对苏轼词的定位,主要有“豪放词”“以诗为词”“东坡范式”三种重要说法。“豪放词”从风格论出发,并不能完全涵盖苏轼词的全部艺术特质;“以诗为词”作为一种创作方法,亦非苏轼所独有;唯有作为传统“体派论”的现代发展的“东坡范式”,最适宜作为苏轼词之词史定位的总结性词汇。同时,既然“豪放词”一语已不足以概括苏轼的词史定位,那么“婉约”“豪放”二分法也自然应被扬弃,而打破这一“二分法”,并不意味着否定“二分法”这一极具简洁性的思维方式,寻找更具学理性、更符合唐宋词实际的“新二分法”取而代之,才是真正的破旧立新之道。  相似文献   

18.
张先词的艺术创新涉及形式要素、内容要素诸多方面,对《东坡乐府》的创作影响至巨,是苏轼“以诗为词”、革新词风的前驱。本文还分析了张先词艺术创新的主客观条件。  相似文献   

19.
北宋中期,苏轼开创了与传统的婉约词派相对立的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表现艺术,为宋词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途径。然而北宋后期的词家并没有沿着苏轼的方向继续前进,而是又回到了婉约派的老路。这正反映了文学上的革新与保守之争,说明新的文学流派要与旧的传统流派相抗衡决不是短期内所能完成。但这时期有少数词人还是在不同程度上接受了苏轼的影响,其中贺铸是最为突出的一个。  相似文献   

20.
词用题序是词体叙事功能的体现。苏轼词一半以上有题序,是对词叙事功能的极大开拓。具体表现为:一、题序引导词之抒情,使词整体上具有了叙事性,提高了词的艺术表现力。二、小序以散文式叙事引导词的诗意叙事,相互配合,体现了独特的叙事艺术。这在词体发展中具有开拓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