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以“提高大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为目标,对大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进行改革与探索.通过构建室内实验与矿场实践相结合的双向实践教学体系,开展实验教学组织和管理模式、实验教学模式、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教学考核方式、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形式与内容等改革,形成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验的良好局面,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并在实践过程中取得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2.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背景下,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课程强实践性的特点,在充分分析大学生居家线上学习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云班课+微信”的“轻直播+”在线教学平台,并以本科工程教育中符合“三个是否”界定标准下的工程体验为核心进行了教学过程设计,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开展在线教学效果分析与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学生对课程内容安排、授课方式、互动反馈以及听课感受等方面的满意度均较高,课程的在线教学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浙江财经大学“工程识图与辅助设计”为浙江省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分析“工程识图与辅助设计”课程的性质、特点以及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对照“金课”的“两性一度”标准以及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认为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是“工程识图与辅助设计”课程的建设路径;构建“三体系+三模式+三阶段+三形式”的教学组织形式,包括重组课程内容、运用多种驱动模式、重构课前课中课后教学流程以及形成线上线下混合式有机融合的教学形式,并从网络平台、课程资源与考核方式等方面开展课程建设。实践效果表明,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有效解决了传统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4.
如何立足新工科思维,开展针对“桥梁工程”的探索性教学改革成为道桥专业人才亟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在结合学科特点和当代大学生特征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当前桥梁课程教学方式的不足。基于科教融合理念,以“创新工程教育模式”为指引,提出了将工程实践引入教学内容、将科研成果引入教学过程、将科研思维引入教学组织的教改实施路径,并给出“课堂教学催生问题提出”“实践教学推动科研进展”“学科竞赛提升科研质量”等创新理念。成果可为同类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襄樊学院学报》2009,30(8):F0003-F0003
襄樊学院综合工程实训中心创建于1994年,目前已发展成为由“机械基础实验室”、“机电控制与测试实验室”、“工业工程实验室”3个实验室。“工程实践训练中心”、“汽车工程实验实习中心”、“大学生科技创新中心”3个分中心组成的下设32个教学实验室的综合工程实训中心。  相似文献   

6.
在明确高等工科学校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培养的重要性的基础上,结合工程训练教学和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阐述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并对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精神和提升创新能力提出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河海大学本科“工程勘察”课程教学实践为对象,重点阐述了如何在教学内容以及环节的设计上进行创新,以适应新的教学需求特别是国家工程技术规范修订和工程技术人员注册考试的需求,培养学生的工程地质综合分析能力和工程精神。凝练出了在地质工程专业学生中开展工程勘察教学的“层次教学法”,并结合教学内容以及具体的教学环节介绍了回顾总结、对比分析、示例教学以及反思教学等方式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对实施"大学生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工程"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莫诗浦 《高教论坛》2006,(6):9-11,25
文章对广西高校工委实施“大学生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工程”的必要性和实施的效果进行了理性思考,进而提出,在高校大学生中开展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要有一支好的师资队伍,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理论研究和探索,并为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必要保障。  相似文献   

9.
质量工程背景下高校教学团队培育与建设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教育部开展了新一期质量工程项目建设工作,由此“教学团队”被列入到质量工程建设项目中来,而且成为各高校落实教育部质量工程工作的重点。本文主要从“教学团队的内涵”、“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的重要意义”、“高校教学团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等三个角度对教学团队建设工作展开论述,并尝试提出高等学校教学团队的培育与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10.
“技术与工程领域”是小学科学2017年开始新增加的课程内容,在教学方法上出现诸多形式,但在教学评价上较为滞后。本文从“技术与工程领域”教学评价与传统教学评价的不同、“技术与工程领域”教学评价体系的建构、“技术与工程领域”教学评价的反思等方面做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1.
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对工程识图与CAD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从教学方法、教学要求、教学内容顺序的调整等方面进行教学思考与改进,将工程识图与CAD有效融合,使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CAD操作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提高。从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方面,阐述将教书育人落到实处,拉近师生距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收效良好。  相似文献   

12.
岩土工程课程群建设过程中,通过着力引进和培养青年教师,调整教学大纲,合作或独立编写教材和著作,开发与更新主干课程电子资源,改革专业课程考核模式,改革实验和实践教学模式,加强产学研合作与交流,倾心指导大学生科学研究,本文探索了一条一般本科院校立足于教学基层单位培养较强的工程能力与创新意识的特色人才之路.  相似文献   

13.
对高校通信工程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现状与传统实践教学模式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如何在新形势下更好搞好高校通信工程专业课程实践的教学,如何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并介绍了高校通信工程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目标及原则,建立科学的通信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14.
理论与实践教学互动,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该文结合湖南工学院电工电子省级示范实验室建设及省级优秀实习基地建设的实践,从设计课程体系,合理安排实验、实习等工程实践环节,以开放实验室为依托,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形成互动,校内实习与校外实习相结合等方面探讨了提高高职高专电气信息类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实现就业中错位竞争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以信息技术为背景,结合我国工程教育课程体系的实践,提出应按五个方向进行革新:①针对信息社会大学生知识结构,加强综合工程学基础的课程建设;②处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关系,促使科学教育与人教育整合;③革新实验课内容,夯实创造性能力培养基础;④专业课程模块化;⑤构建课程国际合作体系,实现课程内容动态优化。  相似文献   

16.
以某高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在校8个班级的371学生为研究对象,开展入学是否选考化学与专业课成绩的Pe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所有成绩为正相关,尤其是入学开设的第一门专业课无机化学相关性指数r最高,并且随着学习的开展所学课程的相关系数基本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为了提高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应在社会认知、高考招生、教学安排和增加本专业学生的忠诚度等方面积极开展工作。  相似文献   

17.
当前,经济与高科技知识含量产业的高速发展,为新一轮"新工科"人才的就业提供良好的发展机遇。在此背景下,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改革成为"新工科"学生培养计划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因此,本研究基于问卷调查与数据分析,总结山东大学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期从理论层面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8.
文章针对地方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对机械工程基础类课程进行了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改革,使学生以创新项目为载体,解决科学问题并总结表达其过程及成果。对于机械工程基础类课程的学习,可培养学生围绕具体创新项目,在项目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中,以项目组的形式展开学习和实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应用型研究能力。为了提高大学生机械工程基础学习和实践能力,需要形成基于课堂学习和基于创新项目学习的两大学习主线,结合教育改革和教学方法改革,把基于创新项目的学习贯穿于教学计划内外和本科学习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9.
焦虑是现代大学生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对于工科类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外语学习似乎比其他课程的学习更容易引起焦虑。文章主要从工科类高职院校学生外语学习焦虑原因进行分析,并通过访谈了解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工科专业学生英语课堂的焦虑状况,结合笔者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探讨一些帮助高职院校学生克服和减轻外语学习焦虑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20.
工程训练中心"一教三创"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是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战略,工程训练中心依托丰富的教学资源及大工程背景,对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大学生工程意识、强化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等有着其他实验室不可取代的作用。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实践,结合工程训练中心建设成果,对工程训练中心承担的实践教学内容进行了重组优化,进一步加强资源的整合,完善资源共享及开放机制。在工程训练实践教学平台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工程训练有机融合,设立创新创业实验室及PDS(PLAY,DESIGN and STUDY)创客空间等"一教三创"实践教学平台,使工程训练课程从单一技能训练建设成为"一教三创"的现代工程训练实践教学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