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2 毫秒
1.
人不能没有信仰,没有信仰的生命就等于没有灵魂,而人的信仰的确立、变化和发展又与人的全部实践活动和现实生活条件以及知识和能力是紧密联系的,故科学而正确的信仰需要依靠教育塑造.本文试通过对信仰及信仰教育的分析来认识对儿童进行信仰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从而提出了对儿童进行信仰教育的具体设想.  相似文献   

2.
信仰是对非实证事物的一种坚信态度和行为趋向,它最初与教育是一体的,但是随着西方哲学对神学和理性的批判,信仰逐渐从教育中失落,人愈加虚无化和工具化,社会愈加世俗化和私欲化。面对我国社会和教育现状,我们旨在从信仰的视角切入,探究信仰对于教育的知识、道德和审美发展的意义,从而为重建信仰教育、重塑人的精神世界提出积极的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3.
一个人需要信仰,一个国家需要信仰,信仰是成“人”之基、立国之本。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出现了青少年的信仰危机,表现为信仰的缺失、科学信仰的迷失和主导信仰的动摇。走出信仰的危机.必须重塑青少年的信仰教育,在指导思想上,坚持主导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观的统一;在教育内容上,强调回归生活;在方法上,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信仰教育真正成为主体的理性自觉活动。  相似文献   

4.
信仰:德育的真正意蕴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德育是自古迄今都非常重视的上层建筑内容之一,其内涵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丰富。德育实质即信仰及信仰教育。德育的失落就是信仰教育出现问题。良好的信仰是一个人真正幸福的体现,社会腐败、思想堕落是信仰危机的必然。当今的德育层面让人深思,“法轮功”、《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所反映的是深层次的问题即信仰问题。解决德育问题关键是解决信仰及信仰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5.
信仰是真正教育的天然要素,然而在当代急功近利的社会背景下信仰教育处于迷失的状态,倾向于功利化、理性化和形式化,信仰的迷失最终导致了人的异化。因此,我们有必要把握教育中信仰的特质,认识到它是一种精神的存在,它的形成依赖于人的整体发展,它是一种人的自主追求。并据此反省教育自身,进行旨在实现培养学生信仰的教育变革。  相似文献   

6.
人的行为是受其信仰和人生观支配的。本文试从党的信仰教育、共产主义人生观教育与行为教育之间的关系入手,结合社会及高校大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阐述加强共产主义信仰教育和共产主义人生观教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当前,对大学生进行信仰教育非常重要,它关系到能否培养出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也关系到人的全面健康发展。进行信仰教育目标在于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使之成为德才兼备的“四有”新人;内容主要是对大学生进行“五信”教育,即物质信仰、精神信仰、伦理信仰、国家社会信仰和宗教信仰。基础是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点是夯实大学生的法纪信仰和道德信仰,关键是弘扬主导信仰,根本是着眼最高信仰教育。  相似文献   

8.
黄乾玉 《教书育人》2006,(10):37-38
教育是需要信仰的事业,它需要有教育信仰的教师。有教育信仰的教师才能从他所从事的职业中体验到人之为人的意义和价值,体验到人生最大的幸福。马克思认为,“我们在选择职业时所应遵循的主要方针是人类的幸福和自我完善”。教师选择教育这一职业并具有教育信仰是与人类的幸福和自我完善亦即个人的幸福密切相关的。信仰教育并选择教育而且把它作为一种事业来追求,将使人在这一追求的过程中体验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9.
教育信仰是指在对教育进行理性认识的基础上所形成的观念体系,其凝结着以教育为手段促进人的发展的精神追求与价值性关怀,并影响着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职业发展以及教师具体的教育实践。在当代,教育信仰的危机是教师价值观念层面出现的最大问题。因此,解决当前教育实践的弊端,重建教师的教育信仰成为了前提性的条件。  相似文献   

10.
教育即生活,但教育生活是一种特殊的生活——可能生活。教育生活是一种富含爱、智慧、道德、信仰的生活,因此,教育生活不同于一般的社会生活。强调教育回归生活意味着教育看到人、回归人。意味着教育重视人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从而使教育切实担负起“育人”的崇高使命。  相似文献   

11.
论教育理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为价值取向所指引的过程,这使得教育活动富含着理想,积蕴着人文情怀。教育的理想是人所赋予的,但人所赋予教育的理想又反过来观照着人的生存和发展。教育不仅关注既存的社会现实,而且关注着理想的社会形态。教育理想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具有实践品格的现实关切之理想;一是作为教育精神寄所的终极眷注之理想。  相似文献   

12.
作为以政治信仰教育为指针的政治理论课教学,总是希望一劳永逸地完成自身的教育任务.但事实上由于理性和信仰之间的张力,以及信仰与现实的差距,导致人的信仰总是处于动荡飘摇当中,难以持久地维持下去,因此,政治信仰教育是充满反复性的任重道远的工作,政治理论课教学者应该认识到这个特殊性,进而树立信仰教育的坚定信心.  相似文献   

13.
信仰缺失是当前中小学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如何在多变的社会形势下,有效地实施信仰教育显得十分必要。信仰教育在教育体系中价值是多方面的,作用亦无可替代。而对信仰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困难,促使学校在推行信仰教育时必须遵循教育规律,找准切入点,注意四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有信仰的人是幸福的。具有教育信仰的教师才能担当起教育责任,才能活出自身的生命价值,才能享受到人生的幸福。  相似文献   

15.
李洪星 《中国德育》2007,2(11):8-10,13
当前我国由经济体制改革主导的社会转型,使传统的信仰方式和信仰教育无法适应急剧变幻的现代生活。由此带来的信仰危机和信仰教育危机一度成为困扰当代人的难题。为此,必须肃清关于信仰及信仰教育的种种误区,从哲学上对什么是信仰、信仰对人的意义以及信仰是否可教等命题做出令人信服的解答。  相似文献   

16.
加强信仰教育应正确认识和理解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信仰教育是当前思想理论教育的迫切任务。加强信仰教育应正确认识信仰概念 ,全面理解信仰的各种形式 ,正确对待社会信仰和个人信仰的关系 ,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相似文献   

17.
沈玉萍 《文教资料》2010,(12):104-105
史代纳的人智学从人的身体世界、灵魂世界、精神世界三个方面阐述人的本质,指出"思想"、"感受"、"意志"将伴随人的一生。在儿童身上,意志和感受一同成长;在年长者身上,意志则是独立的自我呈现。人智学受基督教和轮回思想的影响,明确指出教育是一项持续性超强的工作,关联人的前生,它给予教育必需的圣职。  相似文献   

18.
信仰是一种形而上、超越性、彼岸性的存在,表达了对人的价值追求、存在方式、生命理想的终极关怀。在工具理性至上、功利主义盛行的现代语境下,知识教育占据绝对统治地位,信仰教育成为可有可无的东西,导致青少年信仰教育的缺失。对此,我们应当在知识教育基础上拓展教育的人文内涵,开辟由知到智、由智到德的生成路径,实现知识教育和信仰教育的无缝衔接。  相似文献   

19.
当下的教育将教育的工具价值观和技术理性当作信仰,并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毫无疑义地践行着这些已经成为习惯的信仰。教育由"育人"变为"制器"的工具。教育信仰是对教育应然理想和价值的信服和尊崇,建构教师的教育信仰在本质上就是回归对教育的本真理解。回归教育本体的教育,关注人精神世界的可能性和超越性,这是本真的教育的意义主旨。  相似文献   

20.
有信仰的人是幸福的。具有教育信仰的教师才能担当起教育责任,才能活出自身的生命价值,才能享受到人生的幸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