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VR动画是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逼真地模拟人在自然环境中视觉、听觉、运动等行为的人机界面技术,它能在计算机中构造与客观世界相一致的虚拟环境,通过自然的交互,逼真、实时地生成可被用户直接感知的多通道信息,使用户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相似文献   

2.
<正>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是20世纪90年代为科学界和工程界所关注的技术。这种技术的特点在于,计算机产生一种人为虚拟的环境,这种虚拟的环境是通过计算机图形构成的三度空间,或是把其他现实环境编制到计算机中去产生逼真的"虚拟环境",从而使得用户在视觉上产生一种  相似文献   

3.
虚拟演播室技术将传统的色键技术与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融合在一起,突破了传 统演播室实景制作和场景设计的时空限制,能将真实人物与虚拟环境自由组合,具有虚拟背景、 虚拟光效和虚拟人物等特点和功能,是当今数字时代一种新兴的电视节目制作技术.  相似文献   

4.
浅谈虚拟场景中交互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图象技术的发展,虚拟现实技术在很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虚拟环境中的交互是使得虚拟环境具有真实效果的关键。本文从漫游方式的选择、碰撞的检测以及虚拟环境中对象的交互几个方面阐述了虚拟环境中的交互问题。并利用VRML成功地解决了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5.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以电子信息技术为首的数字时代已经逐渐融入到社会的各个行业阶层,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博物馆是不以盈利为目的,向全社会开放,起到保护、传播和传承人类古文物的作用,可以对参观者进行教育的场所。在数字时代,博物馆与电子信息技术相结合,可以更好地发挥互联网的优势,拓宽博物馆的传播渠道和教育方式,为博物馆实现自身价值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虚拟现实(VR:Virtual Reality)技术是指由计算机生成的逼真地模拟人在自然环境中视、听、动等行为的人机界面技术,是计算机技术、仿真技术、传感技术、网络技术等高新技术的综合产物。利用VR技术,可以使参与者在计算机创建的三维虚拟环境中以自然方式同虚拟客体进行交互操作,从而获得等同于真实环境的感受和体验。应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装备教学训练,它比传统的装备教学和实操训练具有更好的通用性、综合性和智能性。  相似文献   

7.
数字博物馆立足数字技术层面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提供更丰富的教学资源,丰富传统文化教学方式。相较于传统博物馆,数字博物馆的传统文化教学价值凸显于资源价值、交互价值和发展价值三个层面。在教学实践中,由于教学目标导引低效、教学活动组织失衡以及教学评价功能片面的问题,制约了数字博物馆的传统文化教学价值。以清晰的教学目标确保资源价值、创设真实情境激活交互价值和建构多维评价体系实现发展价值,有助于上述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8.
虚拟现实VR(Virtual Reality)技术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应用技术,它生成逼真的视、听为一体的特定范围的虚拟环境。用户借助必要的装备,以自然的方式与虚拟环境中的对象进行交互作用,相互影响,从而产生亲临等同真实环境的感受和体验,具有仿真性、交互性、人工性、沉浸性、电子现场、全身心投入、网络化通信等方面的特性。它是计算机仿真技术中最有发展前景的技术领域。 虚拟现实建模语言VRML(Virtual RealityModeling Language)作为Internet上3D文件的交换和描述标准,使在Internet实现虚拟现实成为可能。VRML通过建模语言来构造计算机可操作的对象以反映外部世界,它所具有的交互性,使人们可以在网  相似文献   

9.
实时重建增强虚境随着计算机虚拟现实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传统的文字、图片、音频以及视频等交流媒介已经不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远程沉浸(tele-immersion)系统通过网络向用户提供三维的虚拟现实应用环境,支持参与者在虚拟空间中自由漫游、沟通以及与虚拟环境进行虚实交互,它通过实时三维重建技术来增强虚拟环境(Augmented Virtual Environment),是一种新型的虚拟现实技术。远程沉浸系统通过实时的人体动作采集和远程再现技术将真实人的动作、表情、姿态、声音等在网络虚拟环境中同步再现出  相似文献   

10.
数字博物馆如何建设?在将馆藏展品进行数字化保存展示的同时,需要对数字化展品进行知识组织,以满足公众通过参观博物馆获取更多有益知识的需要,达到传统的实体博物馆不能实现的功效。本文以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数字博物馆的知识组织方式为实例,对数字博物馆建设中的知识组织方式进行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11.
三维虚拟博物馆是通过计算机对现实生活中博物馆的一个模拟,在各大主流浏览器上提供虚拟博物馆漫游功能,让广大用户不必亲临现场就可以在网上身临其境地了解博物馆藏品信息。在分析虚拟博物馆实际应用的基础上,针对虚拟场景中的碰撞检测,提出了一种基于WebGL的适用于虚拟博物馆的碰撞检测算法。算法首先使用XML构建虚拟场景,并通过树的筛选方式对空间进行筛选,然后使用优化的AABB包围盒进行碰撞检测,使用户在使用第一人称漫游博物馆场景时,能与静态物品产生真实的碰撞效果。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的运用可以实时反映连续碰撞效果。  相似文献   

12.
车牌拍照识别技术研究动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车牌识别技术是一项应用范围非常广的技术,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汽车牌照识别技术是一个以特定目标为对象的专用计算机视觉系统,能从一幅图像中自动提取车牌图像,自动分割字符,进而对字符进行识别。该技术对采集到的汽车图像进行处理,能够实时准确地自动识别出车牌的数字、字母及汉字字符,并以计算机可直接运行的数据形式给出识别结果。  相似文献   

13.
虚拟现实技术作为一门崭新的综合性实用信息技术,它融数学图像处理、计算机图形学、多媒体技术、传感与测量技术、仿真与人工智能等多种学科于一体,为人们建立起一种逼真、虚拟、交互式的三维空间环境,并能对人的活动或操作做出适时准确的响应,使人仿佛置于现实世界之中。虽然这种虚拟环境是由计算机生成的,但它又是现实世界的真实反映,故称为虚拟现实。它所生成的视觉环境是三维的,音效是立体的,人机交互是和谐友好的,因此虚拟现实技术将为学习者创造一种流连忘返的学习环境。  相似文献   

14.
数字博物馆是以数字形式对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信息进行采集和管理、保存,通过互联网提供数字化展示、教育和研究等多种服务的信息系统。大学数字博物馆主要以高校教学科研过程中沉淀的丰富馆藏资源作为基础,服务于高校文化建设、支撑文科建设数字博物馆群。教育部于2001年启动了"大学数字博物馆"一期建设工程,建立了一个覆盖中国绝大部分地区的综合型的数字博物馆体系,于2006年基本形成了地球科学、生命科学、人文艺术以及科学技  相似文献   

15.
阿里斯泰戈指出,电影中"空间是流动的、无限的、没有完结的,是一种要素"[1],电影中永远有空间的存在。数字时代的影视镜头语言使得镜头的构思不再仅仅是一副副静止的图片。在虚拟世界里建立的数字镜头可以引领观众在极近真实的虚拟环境中以任意角度进行观察和游历。这种突破明显加强了观众在观看电影时的亲身体验感和视觉冲击,同时也拓宽了影视镜头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对三维影视动画中的场景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和设计理念。这种由单纯视觉上的平面欣赏到身临其境的立体感知的转化,无论对于创作者还是对于观众,都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相似文献   

16.
计算机能力的提高与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快速,使无人机从最初的军事领域扩展到其它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通过查阅文献,对无人机及计算视觉技术的起源与发展进行全面回顾,总结近年来计算机视觉技术结合无人机在农业、电力、交通、环保、救援、娱乐等领域的相关应用,对相关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统计并以图表的形式展现。通过数据可以清楚发现计算机视觉与无人机的结合在未来还有很大上升空间。  相似文献   

17.
博物馆数字化对有效保护和利用馆藏资源有着重要作用。介绍了数字博物馆及元数据的相关知识,给出了数字博物馆文物元数据的描述。元数据是数据的数据,可为各种形态的数字化信息单元和资源集合提供规范、普遍的描述方法和检索工具。数字博物馆的元数据研究对于数字博物馆数字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计算机技术、显示技术的发展,虚拟技术已离我们越来越近。听觉真实已经可以模拟得非常完美,视觉真实紧随其后,甚至是  相似文献   

19.
系统以英特尔凌动处理器嵌入式平台为核心,运用手势识别、多目视觉立体定位、电机控制及3D建模等多种算法和技术,构建了一个真实人与虚拟世界进行实时交互的浸入式环境。一方面以图像处理算法为核心,进行基于肤色模糊识别和多智能体协作思想的图像分割,实现了基于形状特征的手势识别算法;另一方面采用了3dsmax辅助建模的方法,实现了手的骨骼模型这种复杂物体的建模,结合Direct3D开发3D虚拟环境系统,采用DirectSound产生环境的声音。通过对虚拟手的控制实现人与虚拟环境中三维物体的交互操作,如抓取、移动物体等动作。随着3D场景和动作的切换,伴随发出不同的声音。测试表明,该系统的手势识别成功率达到80%,人机交互较为生动、直观和真实。  相似文献   

20.
数字博物馆是以数字形式对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信息进行采集和管理、保存,通过互联网提供数字化展示、教育和研究等多种服务的信息系统.大学数字博物馆主要以高校教学科研过程中沉淀的丰富馆藏资源作为基础,服务于高校文化建设、支撑文科建设数字博物馆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