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法治的核心是依法治国,依法治国作为一种社会调控方式,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进步,增强经济繁荣,保障人民福祉的关键之所在。因此其所依据的法律应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能够促进社会全面发展的法律制度,即法治应是良法之治。那么何谓良法,评判良法的标准如何,正是本篇论文所关注的。  相似文献   

2.
本方分析了法治与宪治产生的原因、动力以及现实社会缺少法治与宪治的历史根源,离开了市场经济,人类不可能迈向现代化,同样,离开了法治与宪治,人类也不可能迈向现代化。法律无论怎么完善,都不能和法治、宪治划等号;人治大于法治、宪治,权力高于法律,是社会主义国家的通病,正确把握法治、宪治的基本原则,是支撑中国现代化伟业的政治基础。  相似文献   

3.
<正>在当今中国,良法善治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从本质上看,所谓依法治国,是要善于运用良法治国,简言之就是真正实现良法善治。这正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必然选择。一、法治中国:法治建设的使命与担当法治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意为根据法律治理国家。亚里士多德明确提出"法治应当优于一人之治"。《淮南子·氾论训》:"知法治所由生,则应时而变;不知法治之源,虽循古终乱。"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党的  相似文献   

4.
<正>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命题既是建立在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之治"成功的法治实践经验的概括与总结基础之上,又是未来"中国之治"发展的必然趋势。一、坚持和完善法治体系的历史必然性——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选择。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法治体系日趋成熟和定型,法治国家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新时代,我们面临着新形势和新挑战,肩负着新使命与新任务,必然需要有新作为和新成效。  相似文献   

5.
一、法治的成本分析(一)法治的自身成本。法治的自身成本是指立法、司法过程中所要付出的费用或代价,它包括立法和司法成本。1、法治的立法成本。亚里士多德认为:法治首先是良法之治;再次是守法之治。要有良法首先必须立法,而立法须花费一定费用,它包含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其中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法治观是专制主义法制观,与现代法治观有本质不同。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域分析,传统法治观作为一种文化观念,社会生产方式是其主要成因。法制与法治不同,法治强调良法之治,它是一种历史成就、一种法制品德。马克思认为东方专制主义的成因在于其独特的亚细亚生产方式,而其中的君主土地所有制形式是其重要特征。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解构亚细亚生产方式,高扬现代法治精神,是现代法治建设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7.
生态环境法治建设是我国法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它的成效如何直接影响到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以及党中央“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构筑和谐社会宏伟蓝图的实现。通过研究和借鉴国外,尤其是日本循环经济立法与环境治理的成熟经验,较之我国环境法治建设现状和循环经济立法的空白,从“良法之治”和“普遍守法”两个方面对我国生态环境法治建设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8.
法治构造论     
对依法治国内在构造及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理性的价值定位,是依法治国方略实施过程中的一个方向性问题。权利主体与权力载体的关系就是法治社会的治与受治、主治主体与法治对象之间的关系。依法治国的主体只能是人民;其对象是国家及社会各项事务,其中关键是权力组织、权力行为和权力关系三大方面;而良法权威的绝对服从则是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核与实质。  相似文献   

9.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样 ,是历史的创举。它不同于资本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实现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需要创造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0.
“立法正确”的神话诞生于近代西方工业化的扩展和民族国家的形成,以“新国家学说”所主张的形式与内容相分离为理论基础。首先,它主张立法形式的正确性,要么将立法内容交由权力决定,使“恶法亦法”成为题中应有之义;要么认为内容出自形式,这纵然令人向往,但终究是个“神”的问题。其次,它假定立法内容的正确性,立法者不颁布“卑鄙的”法律,德国民族社会主义的立法实践,使这一假定成为彻底破灭的神话。“立法正确”的基本神话,可推出另外两个神话:(1)禁止法官造法和准确把握立法原意;(2)启蒙百姓懂法。同样,这两个神话也是永远不能实现的。文章还探讨了“立法正确”的神话破灭后之可能出路:一是人民的反抗权难题;二是法官如何以理释法。  相似文献   

11.
在深入分析亚里士多德法治理论的基础上,将其法治思想归纳为法治来源于人的理性和“恶”的天性、法治的内涵是良法之治和法治的目的是限制权力,形成秩序三大要义,并探讨亚里士多德法治思想对构建我国国家治理理念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法治是人类社会运行的理想模式.法治离不开良法.马克思恩格斯法治论的核心内容是良法的本质和良法真正体现的价值,由此与一切剥削阶级思想家的法治论形成鲜明的对比.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法治思想是我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治国方略的思想源头,他提出的要以法治代替人治,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等法治思想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法制建设进程,邓小平法治思想对真正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法治是与人治相对立的一种治国方法。它与人治相比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和历史的进步性。因此,法治历来是民主国家和仁人志士不懈追求和为之奋斗的目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也一直向着法治的方向努力。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到:法治与人治的存在,不完全是由人们的主观愿望决定的,它要受多种条件的制约。只有在实现法治的条件基本具备的情况  相似文献   

15.
作为思想观念的法治,在西方早见于古希腊,在东方则起于先秦。亚里士多德曾言“法治优于一人之治”。商、韩则主张“不务德而务法”,求圣法之治于理,弃圣人之治于己。建成法治国家是中国人民的百年梦想和宏伟目标,然而法治的基本价值目标之一便是有效的对权力进行限制,和谐处理权力与权利的关系,从法治基础理论出发,描述了真正法治社会下权力与权利的“应然”的关系,介绍我国目前权力与权力的“实然”关系,亦即法治的困境之一,从而得出在我国实现法治,必须理顺权利和权力之间的关系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中国法治现代化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的应有之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中国共产党的科学领导下总结出的一条既符合中国国情、亦能体现法律基本原则、积极引领社会良法向善的中国特色法治现代化道路,是中国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建设的建设成果。中国法治现代化建设并非无垠之水、无根之木,它是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进程共同发展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我们始终坚持用依法治国来指明新时代中国法治建设的前进方向,以全面实现法治强国为最终目标,以实现全民共同富裕为当前国家建设的重点。在充分尊重人民民主的基础上发挥数字化时代的推动力,结合优秀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经验,探索中国法治现代化建设的新道路,为中国法治文明建设提供新动能,创造更新、更好、更科学的法治文明形态。  相似文献   

17.
法治有共特定的内涵、作用和适用范围。法治与民主政治是不可分割的,法治的核心是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兴旺发达,主要是依靠人民群众动用法律来管理国家。依法治国方略的确定,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吧国家,推进人类文明进步的实际行动。依法治国的价值不在“治官”,更不在“治民”,而在于人民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  相似文献   

18.
法治和德治都可称为"规范之治",法治和德治之别在于:两者维持秩序时所用的规范性质不同,即法治是法律规范之治,德治是道德规范之治;在治的方式上,法治主要是他治,德治主要是自治。他治的法治具有依赖于人的局限性,德性则是弥补法治局限性的重要道德力量。  相似文献   

19.
法治的基本含义是法为良法,法律至上.罪刑法定蕴含的法治精神应包括权力分工和权力制衡;惩罚和预防犯罪需要"有言在先";防范法官滥用法律比惩治漏网之罪更重要;公民权利不以法律规定为限.罪刑法定在司法适用中的全部问题都可以归纳为刑法的解释问题.要做到合理解释刑法,应注意解释必须根据成文法作出,且要规避"恶法",趋向"良法";允许扩张解释,禁止类推解释.  相似文献   

20.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必须加深对民主、法制与法制之间辩证统一关系的认识。(-)发展民主、健全法制,是依法治国的基础。“人治”走向“法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与法制紧密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坚定不移的基本方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向全党同志提出了民主与法制密不可分,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要求。他指出:“在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同时,还要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做到既能调动人民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