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蜀汉统治南中历史作用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国时期,蜀汉的"南中"——即今之四川南部和云南、贵州地区,是秦汉时期"西南夷"地区的一部分.这里自古就是一个众多民族聚居的区域,生活着许多被统称为"西南夷"的少数民族.自公元前二世纪汉武帝大力开通西南、设置郡县以来,"西南夷"地区逐步归属于汉王朝的版图之内.此后,两汉中央政权对这一地区采取了"土"、"流"并举的双重  相似文献   

2.
昭通东汉生产的青铜器,器内底铸有"朱提"、"堂狼"、"朱提堂狼"铭文,学界称其为朱提堂狼铜洗。目前为止,历史著录和全国九省市发现并收藏的朱提堂狼造铜器达107件,其中一件款识为"永元元年朱提堂狼铜官造作",证明朝廷在朱提设置有铜官这种官府手工业机构。朱提堂狼造铜器款识从东汉章帝建初元年(公元76年)至灵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延续了100年。东汉时期昭通地区这种高度发达的青铜铸造业,其政治影响力在西南地区仅次于蜀郡工官,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其特色产品——朱提堂狼铜器属全国最著名的手工业产品之一。  相似文献   

3.
秦汉时期云南西部疆域是我国西南门户之一,此间,随着秦开“五尺道”、西汉“开西南夷”置郡县和东汉置永昌郡,自东向西,云南西部疆域逐步推进到澜沦江、怒江以西直至高黎贡山西麓、伊洛瓦底江东岸广大地区,为后世我国西南边疆的空间范畴奠定了基本格局。  相似文献   

4.
《文山学院学报》2014,(5):37-41
先秦及秦汉时期,中原华夏人群对西南和西南社会的认识了解,是伴随着华夏认同与华夷边界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形塑的,巴、蜀不同族源故事的讲述即其明例。从土著族源的"淡化"、"失忆"到"华夏共祖"及共祖祖先们在巴蜀地区遗迹、"记忆"的重新发现,巴蜀在血缘、空间、政治经济与文化的认同上被逐渐吸入华夏。华夏西南边缘从最初的巴、蜀进一步移到后来的"西南夷"地区,反映随着华夏政治力量扩张,"新边缘"不断地调适,最终在经济和文化上不同程度地加入了华夏群体。  相似文献   

5.
"潇贺古道"是沟通中原、岭南和东南亚地区的海陆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之一.秦汉时期,在政府政策的干预下,中原移民南迁至贺江流域,增加了那里的人口和劳动力,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方式和耕作技术,在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岭南地区的开发和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6.
人们常以“夜郎自大”来讽喻狭小的地域观念。这句成语来源于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夜郎”究竟在何处呢? 根据历史考证,夜郎大约建国于战国时期,至秦汉时,与一些有亲  相似文献   

7.
汉武帝在秦朝"五尺道"的基础上,对西南夷的道路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和修建。所修西南夷道包括唐蒙道、西夷道、博南山道三段。对开发过程中所遇到的民族矛盾、经济困难、山险石硬等种种情况,积极应对,采取"厚赂"、"以其故俗治,毋赋税"、"各以地比"对口援助、"募豪民田南夷"、"积薪烧岩"等政策措施,终于成功开辟了"西南夷道",加强了内地与西南夷地区的联系和交流,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大融合的发展,并为当今开发西南地区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8.
司马相如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怀有建功报国的伟大志向。在汉武帝通西南夷的历史进程中,他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不仅平息了唐蒙事件,稳定了汉在巴蜀的统治,保证了通西南夷的顺利进行;而且还亲自出使西夷,使汉朝与“西南夷”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得以加强,增强了“西南夷”对汉王朝的政治认同,为汉武帝后来在“西南夷”地区设置郡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秦、汉王朝为经略西南夷地区,以蜀郡焚道(宜宾)为据点,由此开凿"五尺道"、"南夷道"南下入滇,为秦、汉王朝在西南民族地区推行中央集权起到积极作用.川滇古道,历代相沿,成为中原王朝开发西南边疆的重要通道.  相似文献   

10.
"石",中国古代度量衡单位之一.在秦汉时期,作为重量单位,一石为百二十斤;应用于量制,石相当于斛,即十斗为石;应用于官秩,若干石从标识俸额多少的度量衡单位发展成为划分官制级别的秩级单位.将"石"作为一个概念,分别从度量衡和官制层面进行分析和论述,着重探讨秦汉时期"石"的特定内涵及其在应用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明代以前云南的矿冶业云南是我国西南边疆多民族的省区,开矿事业,从地下历史文物特别是许多铜鼓的发现,可知其早已存在于古代社会,多为少数民族所制作。战国晚期,楚庄蹻率兵循江上略巴、黔中以西地至滇,带来了楚国矿冶业高度的生产技术,使边疆文化,更推进一步。汉初巴蜀人民由于滇僰邛筰四塞道路的开通,西南夷地区丰厚的物资随着商队出入,进行商品交换,掀动內地人士群起至边疆贸易,转贩货殖于犍为朱提等郡,在这里开辟奴隶市场,开矿铸币,首先建立起矿冶基地,以此巴蜀殷富。  相似文献   

12.
"潇贺古道"是秦汉王朝为加强对岭南的军事政治控制和基于大一统的目的而修筑、开通的;由潇水--新道--临水(贺江)构成.秦至唐朝前期,这里是中原进入岭南最重要的水陆交通要道,也是"海陆丝绸之路"的主要通道之一.历朝统治集团,通过密置行政区、修筑城池、派重兵驻守等手段,以确保这一交通线的畅通.它的开辟,对于开发岭南地区和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3.
汉族人口很早就进入云南地区.自秦汉开始至唐宋,云南的汉族移民人口数量远低于少数民族人口,处于"夷化"的过程中;元代,云南首次设立行省,汉族聚落初步巩固;明代随着大规模的汉族入迁,汉夷比例发生显著的变化,汉族开始成为云南的主体民族,在云南的社会历史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柳宗元周敦颐都是在永州成熟、成长起来的哲学家,柳宗元对秦汉儒学进行了总结,周敦颐是宋代儒学的开山祖.柳子的思想学说为周子的性理学说扫清了理论障碍,永州的社会环境、文化氛围,对他们有深刻影响,永州是秦汉儒学和宋新儒学的终始地.柳、周两子的哲学都是以<周易>作为思想基础,阴阳二气的"交错"与"交感"命题源自<周易>.宇宙生成论是相近的,宇宙的一切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周子还提出阴阳互为依存并互为转化.他们的宇宙观对思想诠释的进路和对象不同,取"道"不同;柳子诠释的是政治哲学,取的是为政之道、济世救民之道;周子诠释的是伦理哲学,取的是成圣之道.  相似文献   

15.
<正>地域文化,是指在某一特定区域范围内经过历史沉淀和岁月积累而形成的源远流长、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兼具“地域”与“文化”双重特性。贵州历史悠久,早在24万年前就有人类在这片土地上活动。战国后期,夜郎国逐步发展成为西南夷地区的大国。秦汉以后,郡县制在今贵州逐步推行。宋代,贵州成为行政区名称见于史册。明代,贵州建省。  相似文献   

16.
文章对汉晋间,朱提(今昭通地区)五家彝化的汉族大姓的历史事迹进行钩沉阐释。  相似文献   

17.
春秋至西汉初年六百多年间,在今川西南、滇东北的昭通、曲靖至贵州西部一带,方国、部落林立,互争雄长,西僰、牂柯、夜郎为其代表,曾经名噪一时,称雄一方,既参加中原盟会,又与巴、楚、邛都、滇国交通。汉武帝开西南夷,正是以部族为基础,在僰人区域设置犍为郡,夜郎境域则为牂牁郡、滇为益州郡、邛都为越嶲郡。夜郎西部包括有今天云南昭通,贵州赫章、威宁等境域,此时的昭通境内还有与夜郎并称的"僰侯国",犍为南部的朱提(今昭通)地区则也称为"西僰"。  相似文献   

18.
一般人都认为从秦汉到明清就是中国的封建社会.所以,我们经常会听到诸如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的说法,也习惯于把"封建"和"专制"合起来,说成"封建专制",以示这种社会性质的残酷与落后.  相似文献   

19.
从上古文献考察,上古至春秋时期"龙"是黄河流域一种真实的动物,习见而能驯养,古人因其习性将其与求雨相联.自然环境变迁,"龙"在中原日渐稀少以至绝迹.秦汉以后神圣化,成为最高统治者的象征.春秋以后八百年,中原人于长江流域再见到同种野生动物时,不知其为上古之"龙",而以当地土著人之语称之为"鳄".  相似文献   

20.
先秦思想文化的灿烂代表一种理想与源头,两汉社会政治生活的饱胀代表理想与源头的实际伸展过程,先秦思想文化的灿烂有待于秦汉时期社会政治生活的伸展方才达到圆满.在此中间,秦末楚汉之际的九年实际上可以看作是春秋战国开放环境的短暂再现,它造就了汉初"布衣将相之局"的政治新局面的产生,也造就了秦汉之际人文精神的一次较小规模的勃发.秦末楚汉之际的文化与观念是两汉思想史的一个"极早期状态",在先秦与两汉之间起着重要的连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