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了解英汉颜色词“Red”与“红”的文化内涵,笔者通过举例,从“汉语和英语中‘红’共有的文化内涵”、“汉语和英语中‘红’相反的文化内涵”、“汉语和英语中‘红’独有的文化内涵”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了英汉颜色词“Red”与“红”的相似与不同的文化内涵,为能更好地理解、运用英汉颜色词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汉语中的词语一词多义的现象非常多见。“先生”作为现在比较通用的一个称谓词语,广泛地应用于我们的交际之中,它经历了历史发展的诸多阶段,备了多且褒贬不一的义项,它在感情色彩上表现出的无论是褒义、贬义还是中性义,都有它的发展渊源,从“先”和“生”两字的意义结合而来,他们之间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3.
文章对汉语的“是”与西语的“tobe”进行了初步的分析,认为不能把汉语的“是”简单地比附为西语的“tobe”,二者不论在哲学传承上还是在语言自身的发展上都大相径庭,更不能说汉语的“是”发展成为判断词的秘密在于“它自产生之日起就与西语tobe相当,集形而上学之本在、存在、存在者三个核心观念于一身。”汉语的“是”没有进入中国哲学的范畴,也没有什么本在、存在、存在者的意义,研究汉语的“是”之所以发展成为判断词必须立足于汉语语言发展的实际,而不能妄想臆断。  相似文献   

4.
本文考证了“课程”与“教学”两个词的词源。认为“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翻译的佛经中,而非通常所说的唐代,而且佛经中的“课程”已接近于现代汉语中的“课程”。与现代汉语意义相近的“教学”最早出现在《战国策》中,而非通常所说的宋代。  相似文献   

5.
英语中的IT和汉语中的“它”常用来指物,即除人以外的其他事物。汉语里“它”的使用有一条规律:尽量回避使用“它”,或者重复名词,或者省略不用。这是语言学家们经过历史的考察早已注意到的事实。王力先生在《中国语法理论》中对“它”的用法做了非常透彻的论述,他说:“中国现代汉语里不大用得着中性的‘它’,尤其是对于非动物。草木什物之类,若在主位,就往往用名词复现,若在目的位,就可以不说出为常。”吕叔湘先生在《中国文法要略》中也说:“‘他’字称人为常,称物较少,通常我们把那个物件的名字复说一遍,或是能省略就省略。”根据赵元任先生的论述,  相似文献   

6.
"物业"并非新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部分人认为“物业”是一个新词。如《现代汉语词典》(2002修订版)将它收录在“新词新义”部分,解释为“多指房地产(如公寓、办公楼等)。”实际上,“物业”一词古已有之,早见于宋代。如袁宾先生编《宋代语言词典》中就收录“物业”一词,举《宋会要辑稿·刑法二》为例:“广  相似文献   

7.
史存直先生传承黎锦熙先生的“句本位”原则,推崇句子成分分析法,坚持并完善了汉语教学语法体系。  相似文献   

8.
黄兰兰  黄伟 《现代语文》2009,(12):130-132
“X门”族词进入汉语之后,逐渐脱离其本意,泛化为“具有新闻效应的事件”。从它的生成机制、构词特点和应用来看,“X门”族词及类似词汇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方式。但“X门”族词在广泛使用的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  相似文献   

9.
选堂先生"形上词"蠡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形上词“就是用词体原型以再现形而上旨意的新词体”。落想、学养,是创造“形上词”的首要条件。饶选堂先生自幼追步具“理趣”之诗风,中年以后,更认为诗词不能只局限于人间,因而尝试创制形上词。形上词并不等同于玄学、理学词,而是“合声文、形文、情文三者而为一”,是对传统词境的开拓和超越。创制的目的,在于以积极的态度,陶冶人的性情,培养向上的精神。  相似文献   

10.
就“鸡”这个话题,讨论了中西文化对“鸡”的不同看法。“鸡”在中国文化中,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但也存在低级猥亵、平庸愚笨的一面。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对cock一词并无好感;对chicken一词褒贬各半,指“胆小的”时候用它,提到他们所喜爱菜名的时候也用它;对hen一词,也常用作贬义;只是对rooster有所偏爱。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就全国斌先生关于动量词“回”与“次”的差异问题提出一些异议。我们认为:一、早在唐宋时期,动量词“回”与“次”就是一对近义词;二、强调[+过程]是古汉语“回”的功能之一,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某些方言中得以保留了下来;三、现代汉语共同语中“回”与“次”在称量对象方面没有什么差异,二者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语用方面。  相似文献   

12.
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中有这样一段话:“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句中“刹时”一词,是鲁迅先生的笔误。查《辞海》、《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可知,“刹”字有两种读音,可读 chà,又可读 shā。当这个字读 chà时,能组成“刹那”或“一刹那”、  相似文献   

13.
认知理论认为基本范畴跟文化图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基本范畴词在汉语和英语中的文化内涵差异是由文化图式差异引起的。运用文化图式理论分析“牛”、“马”这两个基本范畴词的中西文化内涵差异,可知对图式理论的研究有助于跨文化比较并确定适宜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4.
蓝越 《现代语文》2009,(11):55-57
“喫(吃)”,是继“食”和“饭”之后“食用”类词的又一成员,它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时基本活跃于口语之中;五代时在口语中完成了与“食”的义位替换;到了宋朝,“喫(吃)”字大体上确立了在“食用”类词中的统治地位;在现代汉语中它已发展成为“食用”类词的核心。本文拟从词义演变的角度,通过统计的方法观察“吃”在“食用”语义场中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5.
"非常"一词的汉日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常”一词在汉语、日语中都是一个常用的高频词。在不同语言中,它的意义、用法及使用规则并非完全吻合,而是既有相同又有差别。本文从历时的角度着重分析了汉语“非常”的发展历程,同时对比分析了日语“非常”的各种意义,梳理清楚了二者意义上的异同。然后阐述“非常”的用法,重点辨析了日语中表示“非常”意义的一组近义词。最后,通过偏误分析得出了“非常”一词在汉语中使用时的几条规则,以便学习者从汉日两个角度全面掌握“非常”一词。  相似文献   

16.
关于“把”字句,黎锦熙先生最早提出了“提宾说”,认为“把”字将动词的宾语提到了动词之前。王力先生则从“把”字结构所表示的语法意义的角度提出了“处置式”。“把”字在上古汉语里是一个完完全全的动词,《说文解字》:“把,握也。”大约在唐代虚化为介词,但仍保留动词用法。《现代汉语语法讲话》(丁声树等著)中称为“次动词”,《汉语口语语法》(赵元任著)中称为“前及物动词”,由于这些特点,决定了“把”字在“把”字句中不是谓语的主要成分,而成为一种“提宾”成分,另外有动词作为谓语的主要成分。吕叔湘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  相似文献   

17.
符号视角下的词和词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需要明确什么是词,词是什么。关于词的界说问题,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我们先扼要介绍一些这方面的论述: 1.王力先生认为:“一个词,就是一个简单的意义单位。”(《中国语法纲要》) 2.吕叔湘先生说:“语言的最小的独立运用单位是词。”(《语法学习》) 3.陆志韦先生认为:“凡是拼音的时候必得联起来写的一堆字母就是一个词。”(《北京话单音词词汇》) 4.高名凯先生说:“词是语言建筑材料的单位,它表达一个概念,而有一个语音形式。”(《汉语语法论》)  相似文献   

18.
“国语”一词,古已有之,它与我们现在所说的民族共同语的“国语”一词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现代意义的“国语”,是在近代西方民族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后,与现代民族国家观念的形成一同出现的一个具有全新内涵的概念,它的出现显然是受了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语言政策的影响。在中国,作为民族共同语的“国语”一词,在近代究竟起用于何时,目前学术界的说法并不一致。根据对相关资料的钩沉发现,最早使用现代意义上的“国语”的当属1895年出版《日本国志》的黄遵宪,而非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的1902年赴日考察学政的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吴汝纶。  相似文献   

19.
<正> 比喻造词法是修辞学造词法的一种,许多学者都承认汉语里有许多词是用比喻造词法创造出来的。任学良先生的《汉语造词法》中说:“比喻造词法的特点是,用他事物的形象来指称本事物,而且本事物并不出现。这就是修辞学上的‘借喻’。……比喻式的词只能借喻体表本体,不然就是造句,不是造词了。”任先生在该书中还讲到比喻造词法,孙常叙先生的《汉语词汇》和王勤、武占坤先生的《汉语词汇》都称为比拟造词,和他讲的相同。限于条件,我们没看到过这两部书。近读史锡尧先生的《动词、形容词的比喻造词》,觉得对什么是比喻造词,认识并不一致,对某些具体词例的分析也并不尽同。史先生说:  相似文献   

20.
莦业葵 《文教资料》2009,(30):94-95
“形而上学”一词是哲学界的常用术语,我们一般认为此词是指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而予以全盘否定。文章追溯了“形而上学”一词的起源,厘清了它的内涵演变.进而说明我们应该给予其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