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1年中央政法委、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旨在培养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需要的高素质法律人才。这既为高校法学教育指明了方向,也对法学人才培养提出了要求。2012年,湖南大学法学院成功获批国家级卓越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教育培养基地,下面这组文章是该基地老师不断探索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的阶段性成果,对于全国法学教育改革与发展将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2011年中央政法委、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旨在培养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需要的高素质法律人才。这既为高校法学教育指明了方向,也对法学人才培养提出了要求。2012年,湖南大学法学院成功获批国家级卓越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教育培养基地,下面这组文章是该基地老师不断探索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的阶段性成果,对于全国法学教育改革与发展将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2011年中央政法委、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旨在培养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需要的高素质法律人才。这既为高校法学教育指明了方向,也对法学人才培养提出了要求。2012年,湖南大学法学院成功获批国家级卓越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教育培养基地,下面这组文章是该基地老师不断探索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的阶段性成果,对于全国法学教育改革与发展将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依据是从法律人才的质量反观法学教育的质量的认识结果。这项计划是为弥补不足而为的补救。从法律人才队伍现状发现的法学教育的不足主要有三,即:①教育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不足;②教育培养涉外法律人才不足;③教育培养西部基层需要的法律人才不足。教育培养涉外法律人才不足、教育培养西部基层需要的法律人才不足和教育培养复合型法律人才不足,可以归结为"供求关系"上的不足,而影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不足是我国法学教育普遍存在的不足,是我国法学教学质量上的欠缺。弥补实践教学的不足是所有法学教学单位共同面临的任务。  相似文献   

5.
“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对在新时期加大我国法学高等教育的改革探索和培养法律人才来说.都是重大的历史发展机遇。2012年.教育部遴选并确定建设58个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教育培养基地、22个涉外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和12个西部基层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积极探索卓越法律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6.
今年4月,教育部启动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这是提高我国法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大举措。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法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但不可否认,目前我国高校法学教育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7.
张建锋 《中国教师》2013,(Z1):235-236
2011年底,教育部正式启动"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以提升法律人才的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提高法律人才的实践能力为重点,计划经过十年左右的努力,形成学科设置合理、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学教育理念以及开放多样、符合中国国情的法律人才培养体制,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的法律人才。[1]该项目启动以来,全国共有12所高校获批为西部基层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2]甘肃政法学院就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8.
2011年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员会下发了《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要求法学教育应当以法律实践应用能力为核心和导向,树立正确的实践教学观念,构建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而又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完整的法学实践教学体系。当前我国高等法学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即表现为学生实践能力不强,这主要是由于法学实践教学存在目标定位和功能认识不足,课程体系不尽合理、完善,教学过程流于表面化、  相似文献   

9.
教育部提出并启动的"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以提升法律人才的培养质量为核心,强调法学教育培养目标为精英教育和职业教育。财经类院校应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提炼财经法律复合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等方面突出财经法律特色。  相似文献   

10.
李涛 《教育与职业》2015,(2):121-122
诊所法律教育在法律教育培养标准、培养目标、教育理念和教学评价体系方面为我国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提供了一定的启示。文章指出了诊所法律教育与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的融合困境在于诊所法律教育本身以及我国现有的法学教育的局限性,并据此提出要从资金渠道、师资力量和建立合作等方面来寻求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1.
根据"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分类教育的目标,财经院校的法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有别于综合类大学的法律院系、专业性政法类院校,应致力于培养具有财经技能特长的"复合型"法律本科人才。这一目标的关键是如何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创新具有个性特色的人才培养机制,这不仅是进一步落实教育部"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有益探索,更是财经院校整合校内优势资源办好法学专业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2.
从我国法学本科教育的实际情况出发,本文认为法学本科教育定位应当是以素质教育和法学专业教育为主的职业前教育,而非纯粹的法律职业教育;教育内容应当以综合知识和法学专业知识的学习为主,而非法律职业技能训练,法律职业技能的训练主要应放在法律硕士阶段;法学本科教育模式,应当以国家统一的基本规格教育为主,特色教育为辅。对于当前影响法学本科教育的司法考试制度、职业准入制度、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等,应当根据上述要求进行必要的改革和创新。  相似文献   

13.
应用型法律职业人才是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诊所法律教育课程注重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在卓越法律人才培养中有巨大优势。目前,诊所法律教育课程定位不明确,地位不被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亟待加强,学生参与面窄,积极性不高。应加强"双师型"法律诊所教师队伍培养,优化教学方法,优化整合法学实践教育资源,促使诊所法律教育成为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  相似文献   

14.
随着教育部2011年"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在全国范围内的大力推行,培养高素质、高层次、高能力的应用型法律人才已成为各地区法律人才培养的首要目标。贵州省法学教育水平相对落后、少数民族相对较多,有必要建立一套既具有实际应用意义又有民族地域特色的法律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民族地区卓越法律人才为宗旨,推动贵州省法制建设稳步前进。  相似文献   

15.
"卓越法律人才"是教育部与中央政法委共同拟定的培养高素质、高质量法律与法学人才的目标和定位。本文通过研究我国现行法律教育中对于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不同认识,分析现有法律人才培养模式与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存在的认识冲突和理念差异,指出了导致法学交易体制、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评价体系等方面所存在的矛盾。文章在尝试提出对卓越法律人才的正确定位的基础上,为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设定具体实现进路,以期在当前环境下共同探讨出一条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需求的法律人才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6.
2012年.教育部、中央政法委正式启动的“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计划”),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层面对法学教育进行的一次整体规划和统筹安排.是为提升法律人才培养质量而采取的一项重大改革举措。  相似文献   

17.
"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近日正式启动。这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讲话精神的一项重要措施,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第一个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同时也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教育部和中央政法委第一个法学教育教学改革专门计划。这项计划由教育部和中央政法委共同组织实施,旨在通过教育与法律实务部门协同合作,顶层构架人才培养蓝图,整合优质法学教育资源,推动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提高法  相似文献   

18.
陈韬 《上海教育》2012,(17):32-35
卓越法律人才的培养是目前摆在全国各法律高校面前的新课题、新挑战,教育部和上海市教委有关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无疑为各高校法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了新路径。现状:法律人才市场供需错位国际权威调查评估机构麦可思研究院撰写的《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蓝皮书把法律、动漫、生物工程等5个专业列为就业"红牌专业",法学就业率仅为83.83%,居所有专业的倒数第二位。法律专业从当年考生首选的"香饽饽"到如今的就业"困难户",如此巨大的反差折射出目前我国法律院校的现状。不少专家学者认为,法学教育的快速  相似文献   

19.
陈韬 《上海教育》2012,(25):32-35
卓越法律人才的培养是目前摆在全国各法律高校面前的新课题、新挑战,教育部和上海市教委有关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无疑为各高校法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了新路径。现状:法律人才市场供需错位国际权威调查评估机构麦可思研究院撰写的《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蓝皮书把法律、动漫、生物工程等5个专业列为就业"红牌专业",法学就业率仅为83.83%,居所有专业的倒数第二位。法律专业从当年考生首选的"香饽饽"到如今的就业"困难户",如此巨大的反差折射出目前我国法律院校的现状。不少专家学者认为,法学教育的快速  相似文献   

20.
西部基层法律人才培养是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战略计划的重要内容,为了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应:消除当前法学本科教育与司法实践脱节的困境,强化对法学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对教学课程设置进行适当改革,提升对西部基层法学人才有效的知识教育;强化教学实践环节,让学生尽快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对接;增强国情、省情、社情教育,引导法科学生拓展知识结构是其应有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