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牟国云 《军事记者》2005,(10):56-57
10年前,我从重庆通信学院毕业,两条路摆在面前:回首都北京,或是主动申请到最艰苦的新疆高原边防哨所。我选择了新疆,选择了南疆最苦最远的帕米尔高原。雪域哨所生活单调寂寞,执勤巡逻之余,我拼命地读书看报,也试着拿起笔给《解放军报》写稿。从那时起,我认识了《解放军报》,喜欢《解放军报》,是这位启蒙老师给了我在边防哨所无穷的动力和对生活的热爱,鼓励我一步一步朝前走,  相似文献   

2.
刘毅 《新闻战线》2012,(8):65-66
"当你看到我的时候,我和新闻在纸上;当你看不到我的时候,我和新闻在路上。"在"走转改"活动中,我实地探访"天下第一站"——西藏那曲地区安多县气象站,采写了《西藏安多:海拔4800米的守望》。雪域高原守望者们的故事,感动了  相似文献   

3.
来拉萨仅有几个月,按说本没有资格写西藏,写西藏人。然而,每当傍晚站在阳台上,凝视太阳余晖下金碧辉煌的布达拉宫,遥望连绵不断的青黛色群山,我的心中总是有一种莫名的冲动。尽管高原缺氧使人思维迟钝,但高原无可抵挡的魅力终于使我拿起笔。兴之所至,写普通的西藏人,写我们的新闻同行,写雪域高原的欢悦与悲凉……这些文字可能是粗糙的,但从中流淌的情感却是真挚的,我保证!  相似文献   

4.
在辞旧迎新之际,我想借贵刊一角,谈谈我与《新闻三昧》十年的深情,以表笔者对它的一番感激之情。当然也感谢编辑教师为我们办了这么一本好杂志,且越办越好。生活中的“朋友”。我是199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与《新闻三昧》相识的,读文科又喜好文字的我一下子跟《新闻三昧》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此我们再没有分离过。我视它为“老师”,更把它当作生活中最亲密的“朋友”。尽管这十年来我搬了好几  相似文献   

5.
广播新闻专题节目精品的创作从某种意义上说,有其偶然性也有其必然性。偶然性是指新闻事件的产生不是我们能预见和策划的;必然性就是当有价值的重大新闻事件发生的时候,你能不能及时地抓住,或说有没有敏锐的发觉它的真正价值所在,并将其潜在的价值挖掘出来,《穿越时空的真情》(获2003年度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彩虹奖二等奖)的采编使我感触颇深。  相似文献   

6.
编辑老师:您好!我是湖北大学新闻专业99级研究生,也是贵刊的忠实读者。长期以来,《新闻与写作》以其趣味性、实用性、知识性深深吸引了我,可以说,我接触新闻这一专业就是由《新闻与写作》开始的,读本科时我一直将之作为业务教科书,读研作论文时我也时时从中汲取营养,长期以来,贵刊都是我的良师益友。祝《新闻与写作》越办越好!王昕敬上2000.11.6《新闻与写作》伴随我成长@王昕  相似文献   

7.
我是《新闻三昧》的一名虔诚的读者、忠诚的作者、忠实的订户,也是一名读着《新闻三昧》走进新闻战线和跨入新世纪的新闻新兵。蛇年是新世纪开局年,也是我的第二个本命年。在百“喜”交集之际,对咱们的娘家(我习惯这么称呼)——《新闻三昧》,我想表达的敬意太多,想说的话语太多……一、对通讯员厚爱有加请看笔者自己制作和“卖弄”的一则“标题新闻”:  相似文献   

8.
写这个题目时,似乎和《新闻与成才》毫无关系,然而我讲的这个故事,他却真真实实地把我和《新闻与成才》联系起来。每每看到《新闻与成才》,那段往事使历历在目,让我怎么也挥之不去。因为它使我改变了自己的人生,也延续着一段永恒的爱。那是1992年的一个春天,我刚从鄂西南一个村庄走入军营。来军营不到两个月的我,也许是我爱看书的缘故,班长李连奇发现了我的特长,而且在一个特殊的时间,在一个特殊的场合为我送了一件改变我人生命运的礼物──《新闻与成才》。那天从训练场回来,吃晚饭前班长宣布了一件事,说今天晚上班里有一个“…  相似文献   

9.
编辑同志:我是军报函授第五、六届的忠实学员。一年多来,我从一名对新闻报道一窍不通的战士成长为一名合格报道骨干,深感是函授中心这些不见面的老师对我的栽培和帮助。初学新闻写作时,时常遇到无从下笔的困境,每逢这时,《新闻与成才》都能给我指点迷津,让我从中得到启发,诱发生产新闻敏感,那种顿开茅塞、豁然开朗的高兴劲就甭提了。1993年以来,我已在军内外报刊电台刊播稿件96篇。为此,我打,加B里感谢你们给我提供了这么好的学习机会。特别一提的是去年年底,我们商议把近五年来的《新闻与成才》中“我的第一篇”、“编辑说稿…  相似文献   

10.
杨杰  蒋勇 《新闻世界》2004,(11):49-49
报纸也是要说话的。目前都市报发展的过程中,“话题新闻”的出现,使这种对话成为一种可能与有效的平台。本将以《江淮晨报》的话题新闻版面“你说我说”为个例剖析这一新的新闻样式。  相似文献   

11.
新闻的真实性是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一个复杂的话题,从有新闻学以来,新闻真实性问题就让人争论不休。如今我说的话题,叫严肃而慎重地对待新闻作品中的“生活真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从广义上说,新闻写作也是一种艺术,是客观报道自然与社会生活并再现生活过程中,选择其新的一种艺术。于是,您要细读一些新闻作品会发现,不少新闻作品中,写的并非全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或者是“发生在具体时、空中的事实”,而是写进了许多生活现象,写进了记者的生活感受和生活体验,写进了生活中曾有’的却没有事实基本要素界定的“无主事实”等…  相似文献   

12.
翟边 《报刊之友》2002,(4):64-64
《中国新闻出版报》6月17日在《综合新闻专版》发表了安武林的章《诗心使我年少》,介绍了全国优秀儿童学奖获得、《少年月刊》主编王宜振在编刊之余,潜心儿童学创作的事迹。王宜振从事儿童学创作已经24年。他锐意进取,勇于探索,呕心沥血打造儿童学精品,  相似文献   

13.
良师益友     
良师益友康健我这个人看书不多,然而,在几十年的新闻工作生涯中,《新闻战线》却一直是我必读的报刊之一,几乎没有间断过。如今,我从新闻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已经五年了,但是,我仍然在坚持阅读《新闻战线》。因为,它使我受益匪浅,它是我的良师益友。一1958年初,...  相似文献   

14.
不知为什么,我的选择始终充满争议,记得,学校毕业进单位工作,在选择做驾驶员还是做修理工时,我选择了拿扳手。1993年进媒体,《杭州日报》和《浙江工人日报》全部录取,我选择了后者,大家都说我傻。此次来嘉兴,也是在一片争议声中走进嘉兴日报社,担当起了在浙江平面媒体史上从未有过的职位——视觉总监,分管日、晚报的摄影和美编。然而,要迈出这一步没有一定的勇气是办不到的,尽管年薪30万,要知道,这一跨将结束我30年省级干部事业编制的待遇,档案放进人才交流中心,我将成为一个从事新闻工作的个体户。“你放弃这么好的编制啊?”浙江省人才交流中心的一个工作人员对此不可思议。  相似文献   

15.
我是一名矿工,也是一名基层通讯员,每当接到许多报章杂志时,首先拿起的是由《工人日报》主办的《新闻三昧》,为什么呢?因为,她是我写作的启蒙老师。笔者初次写稿,不得要领。一位搞宣传工作的好友赠给我一本《新闻三昧》,内中栏目既有《采访生活》、《编读往来》、《传媒天地》,还有《新闻内幕》、《业务研究》、《充电乐园》……新颖别致、丰富多彩,文章给人以启示,且各具特色。打学了《三昧》以后,她教给我写稿的基本常识,帮助我提高了写稿的能力,使我在几次参加征文活动中得奖。之后,我试着写了《从喜宴上抓出新闻来》被《新闻三昧》采用。从此,我按期收到这份刊物后,就像老师来到我身  相似文献   

16.
在翻阅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集时,一篇题为《母亲的脚和父亲的腰》(原载《中国田回报》1997沃4目11日)的杂文作品深深吸引了我,这篇短文章确有一种值得称道的强烈的感染力。人民日报社前总编辑范敬宜在为《山河壮丽人多情》一书作的序中写道:“新闻作品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难达到的是什么?总结几十年走过的新闻道路,我终于抽象出来两个字:感染。十多年前,一位普普通通的读者给我写信说:‘生活感染了你,你又通过自己的笔感染了读者。’我一直惊讶这样一位并没有研究过任何新闻学的小学教师,何以能把新闻作品中生活——记…  相似文献   

17.
《新闻战线》——我的百科全书王中义《新闻战线》创刊时,我正在复旦大学新闻系上学。当时,好像还没有公开出版的新闻刊物,闻讯后立即去订阅。在整个学生时代,《新闻战线》不仅帮我增长知识,释疑解惑,还使我感受到整个新闻战线脉搏的跳动,激发起充当时代号手的渴望...  相似文献   

18.
略论《热血之歌》的艺术追求辽宁师范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文言沈阳电视台文艺部王君高尔基在他的《旧事》里说过这么一句话:“一个面具套不下所有人的脸。”作为从事电视专题片创作的电视工作者,会在实践中和理论上获得模式,但是模式只能是一种方法和一个范例,而不能成...  相似文献   

19.
“黄昏我站在高高的山岗,盼望铁路修到我家乡,一条巨龙翻山越岭,为雪域高原送来安康”……伴随着西藏《天路》这首歌,今年七月,顺千里青藏铁路实地采访,感受颇多。青藏铁路被外电称为“堪与万里长城媲美的伟大工程”,而修筑这条高原铁路的艰辛有谁能够想到呢?  相似文献   

20.
我在广播战线搞了几年采访,有许多细微的收获,不断积累起来,感触最深的是新疆这片极富特色的土地取之不尽的新闻资源,使我更热爱新疆的广播工作。 这几年,我先后采写的《新疆西瓜为什么名落孙山》、《丝路古道新商贾》、《葡萄沟走出农民经纪人》连续3年在全疆和全国获奖,作品获奖只是公众对我的新闻报道作了个较好的评价,更要紧的是系统总结这些成功的新闻实践,便于今后写出更多的好新闻。 一、处处留心皆新闻 记得国外有位著名新闻摄影家说过:“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件事里,都有一个决定性的时刻,这个时刻来临时,环境中的元素就会排列成最有意义的几何形态。而这个形态最能显示这桩事的完整面貌。有时候,这种形态瞬间即逝。因此,当进行的事件中,所有元素都是平衡状态时,必须抓住这个时刻。” 新闻也一样,它随时随地发生,也会转瞬即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