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高技术传播的概念与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传统技术与高技术的重大区别,在分析高技术传播现象时,传统技术传播研究和国际技术转移理论的研究方法存在种种困难,本文从传播这一最基本的概念出发,在对于高技术特质充分重视的前提下,尝试给出扩展的,综合的高技术传播概念及其模型的理论描述,以便为现实的高技术传播现象提供某种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高技术传播的"传播维度"和"有效传播"两个基本分析工具,进一步导出可传播性概念,以此把跨国公司高技术传播的运行机制纳入多层次的复杂性领域,并指出了其典型主导机制,即单纯交换、套利互换和交互创造.  相似文献   

3.
我国本土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渠道源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梁华  张宗益 《科研管理》2011,32(6):26-35
本文结合技术推动理论和市场拉动理论,把技术创新源分为三种具有技术推动效应的渠道源(内部R&D、技术转让、技术溢出)和一种具有市场拉动效应的渠道源(用户创新反向传播)。基于我国高技术产业的面板数据,本文使用广义矩方法在一个统一的框架内考查了各种技术创新渠道源的有效性。实证证据表明,我国本土高技术企业的有效技术创新渠道源包括:(1)内部R&D,(2)国外技术转让,(3)产业内三资企业技术溢出,(4)产业间三资企业技术溢出,(5)国外用户创新反向传播,(6)国内用户创新反向传播。我国本土高技术企业高度依赖国外的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这使得国内技术转让和产业间本土企业技术溢出不能成为其有效的技术创新渠道源。因此,我国政府应当制定更多优惠政策强化本土高技术企业的自主创新,并促进高科技成果的商业化。  相似文献   

4.
以高技术集群企业为研究对象,提出高技术集群技术扩散网络的概念,分析技术扩散网络的内涵、特征,研究集群企业依托高技术集群网络,通过技术学习过程,促进企业技术能力形成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5.
江亮 《情报探索》2014,(9):28-30
在阐释复合图书馆和信息传播学的概念、影响信息传播的技术因素、信息传播要素的基础上,引入经典5W模式和网络化传播模式,从复合图书馆的资源组织角度和用户服务角度对复合图书馆信息传播模式进行研究,进而建立基于用户信息服务传播模式。  相似文献   

6.
技术地域性与技术传播问题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伯鲁 《科学学研究》2002,20(4):353-357
本文在简述技术地域性、技术传播与技术吸纳概念的基础上 ,剖析了技术地域性的复杂表现以及对技术传播的调制作用 ,最后具体分析了 19世纪下半叶铁道技术在我国传播的案例。  相似文献   

7.
大众传播是一种复杂的社会传播现象,关于它的定义也有很多种,但是一个简短的概念很难囊括其全部特征。笔者认为,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一定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有目的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在这个过程中,  相似文献   

8.
江昀 《软科学》2003,17(1):2-5
本文运用现代社会学理论,从社会结构、社会流动、社会变迁三个方面分析讨论了技术传播的社会学机制。作者认为,本土技术在社会系统中的传播方向依次为行动子系统层次→制度子系统层次→规范子系统层次→价值观念子系统层次;社会对技术传播控制的方向正好相反;外来技术在社会系统中传播的方向是同时向社会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层次辐射传播,外来技术的传播是某一社会系统进化(变迁)的重要根源。  相似文献   

9.
高技术企业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转化:技术战略视角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余江  方新 《科研管理》2005,26(4):52-57
传统的企业战略研究集中在国家或产业层次上基于比较优势的竞争分析或者基于竞争优势的战略,而对于发展中大国场景下的高技术后发企业,如何把基于区位特性的比较优势转化为基于企业特性的竞争优势的过程研究方面存在某种理论研究缺失。对中国本土高技术企业,从技术战略视角的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种理论缺失。研究表明,正确的技术战略分析、选择和实施架构,可以帮助本土高技术企业构筑、开发、部署和整合自己的技术资源,从而将在局部市场的比较优势转化为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0.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理论,考虑农业技术的传播方式和传播特点,建立了农业技术传播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根据组织内部隐性知识传播模型分析的结论对农业技术传播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揭示农村生产技术的传播规律.  相似文献   

11.
计算机串口编程在通信软件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如电话、传真、视频和控制等。很多行业涉及远程通信、自动控制的情况下,通常会应用到串口通信技术。虽然目前串口编程应用很广泛,但对于从事串口编程初学者来说经常会觉得无从下手,对串口通信的原理不了解。本文主要介绍了串口作用、基本概念、编码方式、管脚定义、管脚接法,从这些基本知识着手实现串口编程,让从事开发串口编程的初学者从串口通讯原理到具体编程有一个清楚的了解。  相似文献   

12.
文章首先探讨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所需要具备的两种基本能力,即情境感知和服务联动能力。进一步引入"高科技价值链"(信息—知识—创意—创新—创业)的概念,分析了高科技价值链的5个基本环节,以及这5个环节与两类基本能力之间的内在关系。从分析高科技价值链布设所需的两类服务者入手,进一步提出了以高科技价值链为依托的服务经济"多中心"布局模型,并给出了具体的操作抓手和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13.
石油企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建立了大量的信息系统,但由于缺乏信息模型的标准和规范,造成这些信息系统之间存在兼容性差、信息资源难以交流共享等问题。本文在解析Web服务体系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以石油企业信息化标准作为解决互操作的信息模型,基于Web服务技术构建适合石油系统数据资源共享与交互的通信模型,并设计了通信模型的数据交互机制。实践表明,它能够较好地满足信息模型与通信模型间的松散耦合要求。  相似文献   

14.
新媒体环境下的科技传播能力是衡量区域科技发展和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因素。本文采用投影寻踪模型和随机前沿模型对新媒体环境下我国省域科技传播能力进行综合测度,并进一步探讨新媒体环境下科技传播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1)我国省域科技传播能力整体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2)经济发展、高新技术发展、人口素质、政府支持、教育重视度以及信息化程度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省域科技传播能力的提升,成为新媒体环境下科技传播能力的重要驱动力;(3)经济发展与信息化发展对于科技传播能力的影响较为显著,地区间存在一定的梯度差异。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15.
短波通信是现代军事通信中广泛使用的信息传输手段,在通信领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介绍了短波通信的基本特点,分析了短波通信的发展及现状,并对其应用前景做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王志超 《大众科技》2012,(2):110-111
为了解决在非固定地点开展特殊气象服务的问题,提出了基于车载式自动气象站、无线通信网络的移动气象台的概念,介绍了安阳市移动气象台的基本配制,阐述了移动气象台系统功能设计方案以及和以CDMA无线通信技术以及Web技术为主的技术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17.
4G移动通信技术正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介绍了4G移动通信技术的概念及特征,分析了4G移动通信技术在高清视频播放、车联网、视频会议、智能家居、移动图书馆、多媒体即拍即传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高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过程中技术创新的作用至关重要,因此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成为全世界各国竞争的核心与学术研究的热门。为了探究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的演化过程,本文根据经典物理力学理论,构建中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动态能力演化三维动态模型,从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的主导逻辑思维出发,以能力广度、能力深度、能力的生命周期三个角度,对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动态能力演化模型进行维度分析。研究表明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动态能力演化过程在空间内形成类似于S型的曲面。  相似文献   

19.
国家高新区是新时期国家发展的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成都高新区和重庆高新区具有区位环境优势、产业升级有成效、科技赋能有基础、科学城建设有支撑、应用场景有市场、对外开放有实力,整体上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拥有良好区域依托,呈现双核引领、多园崛起局面,已成为成渝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先锋示范,但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仍然面临缺少世界级产业集群和引领型高成长企业、创新动力支撑不足、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水平不高以及一体化推动机制不完善等问题。研究提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家高新区要进一步高质量发展,亟需建立协同机制,通过合作共建西部科学城,打造成渝产业协同发展示范带和成渝科技创新大走廊,同时不断强化技术创新及创新成果转移转化,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为西部地区具有全国重要影响力的增长极。  相似文献   

20.
WWW作为广告新媒体的运用与传播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萍  何佳讯  张琪 《情报科学》1998,16(3):200-206
营销传播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竞争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信息环境与传播渠道,改变了企业传统营销传播企划的格局。本文介绍了因特网的重要组成—万维网(WWW)作为广告新媒体的应用现状,并从传播学的角度比较分析了它和传统媒体与传播方式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