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秦德祥 《常州师专学报》2002,20(1):65-68,82
“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比“民族音乐教育”的提法更准确,内涵更广,立足更高。中华民族音乐母语应该是中国传统音乐,不包括中国新音乐。诗词吟诵音乐是中国传统人文音乐的要项,是实施音乐母语教育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2.
音乐世界     
《音乐世界》2021,(1):96-96
《音乐世界》是面向全国乃至全球的音乐类专业期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办刊宗旨,以推出音乐人才、音乐作品,展示音乐理论、表演成果为己任,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视原创、守正创新,团结广大音乐家、音乐工作者和音乐爱好者。《音乐世界》深入挖掘中国传统音乐精华,关注国际国内音乐热点,积极开展音乐...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音乐审美特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以“天人合一”为哲学基础 在中国古典哲学的不同流派中,儒家和道家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影响最大,其哲学思想主张“天人合一”,于是“天人合一”便成为中国传统音乐审美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民族器乐的宝库中,最高雅最受人崇仰的要算古琴音乐了。因为它历史悠久,遗产丰富,演技高超,是高品位的艺术,是中国古典音乐的精品。人们说:“不了解古琴音乐的人,不能算是懂得中国音乐”。这话并不过分。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卢梭“语言的音乐化”音乐美学观点的主要特点,与中国传统音乐比较,指出卢梭的这一观点在我国传统音乐尤其是民间音乐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认为“语言的音乐化”观点尽管有些方面略显偏激,但对于音乐本质的理解颇有借鉴价值,尤其是对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音乐中的民间音乐是中华民族音乐艺术的魂。民间音乐一般是指在民间形成并流传于民间的各种音乐体裁,如民间歌曲、民间歌舞音乐、民间器乐、民间戏曲和说唱音乐等。民间音乐在中国传统音乐中,比其他诸如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等更具有生命力,是其他音乐的源或根。因为,民间音乐生于民众之中,活跃于民众之中,最贴近人民群众,最直接反映社会的生产、生活和发展变化。在中华民族音乐艺术的大舞台上,民间音乐可以称之为纪录和反映民间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所以,传承和发展中国民间音乐是弘扬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必然内容。  相似文献   

7.
“文革音乐”是1966年至1976年间中国在特定的政治历史背景下产生的音乐文化现象,它可以称为是政治的工具,但作为一种艺术审美研究现象,却不仅是政治的产物,更多是诠释了那个时代的主流思想和谐关精神的回归。前不久,“文革音乐”研究还是中国现当代音乐史研究的禁区,但同时它又是中国音乐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对其进行全方位研究,对“文革音乐”进行仔细、深入、具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要研究中国传统音乐节拍,进入“中国乐理”就一定需要更多的了解中国古代的音乐思想,研究相关文献和目前保存下来的各种谱例.也就是以古人的思维方式去研究中国传统音乐节拍,为更好的实现“中西文化象两车轮,两鸟翼,缺一不可”的目标行进.  相似文献   

9.
由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和《文艺研究》编辑部联合主办的“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学术研讨会” ,于2 0 0 2年 4月 2 0日到 2 2日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的目的 ,在于探讨诗歌和音乐的关系 ,开辟诗歌研究的新途径。包括文学界和音乐学界的学者共 4 0多人参加了本次会议 ,提交论文 2 0余篇 ,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1、中国古代诗歌和音乐的关系 ,这是本次会议的重点。赵敏俐提交的论文《汉乐府歌诗演唱与语言形式之间的关系》 ,就是从乐府歌诗的音乐歌舞表演角度来研究其文学特色的有益尝试。他首先指出 :由于汉乐府歌诗是诉诸表演的…  相似文献   

10.
《老子》一书中“音声相和”与“大音希声”两命题,不仅仅是老子辩证法的体现,而且蕴含了颇有深意的美学韵味。本文从释义的角度出发,分别探寻了“音”“声”及“大音希声”在《老子》中的本意,进而剖析了“音声相和”与“大音希声”的音乐美学思想:单调的、无节奏的是“声”,复杂的、有节奏的是“音”0“大音”即合道之音,“希声”即不是单调的声音。“音声相和”和“大音希声”这两个命题构成了老子音乐美学的思想。老子从哲学的高度对中国古代的音乐美学思想加以集中地阐述,对后世的音乐美学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1949年10月,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我国的教育体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使方兴未艾的中国音乐教育事业得到了发展。先后成立了多所专业的音乐院校,并在师范类的综合院校建立了多所音乐专业的本、专科院、系,并且,以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为龙头的音乐表演及音乐教育体系逐渐地建立并完善和成熟。与世界各国的不断交流。使我国音乐教育不断取得丰硕的成果。使中国人和中国音乐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2.
多民族、多文化的世界,需要多元音乐文化教育。"以中国民族音乐为本,弘扬保护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了解学习世界音乐文化"是中国多元音乐文化教育的原则。培养"多元音乐文化观"需重视:转变教师观念,改革高等师范音乐教育;尊重审美规律,用美的音乐来说话;紧扣时代脉搏,融入时代元素。  相似文献   

13.
以“线”性思维模式构成的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多声部音乐,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中西方音乐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多元共存的世界音乐文化。辨析两者形成与发展的原因及其异同,意在使中西方音乐艺术在保持各自特色的前提下取长补短,相互吸取营养,共同创造中西方艺术文化的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14.
刘天华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立志改进我国民族音乐。主张“一方面采用东国固有的精粹,一方面容纳外来的潮流,从东西的调和与合作之中,打出一条新路来”。开创了二胡、琵琶乐曲的新路,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气派,一扫某些外国人说中国民族音乐皆萎靡不振之陈见。在民族音乐领域,“复古”和“崇洋”都是极端的、片面的思想,但这两种思想都很容易产生,并成为民族音乐发展道路上的障碍。刘天华先生的努力,开辟了民族音乐崭新的天地,为我们指出了民族音乐研究和发展的方向。在世界经济文化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弘扬刘天华先生的精神,开拓进取,积极创新,使民族音乐这颗明珠更加璀灿夺目,光芒永放。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艺术交融及多元化的趋势愈发明显。中国当代民族声乐艺术作为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呈现出融合及多元化发展的态势。在这一大背景下,声乐艺术工作者更应当明确自身责任,以尊重的态度、开放的意识、复合的思维、创新的精神,推动中国当代民族声乐艺术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世界文化史上任何一次文艺复兴运动,都是以不同民族、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艺术相互融合为基础的.中国艺术家为重构自己民族的新音乐文化,在洋为中用的路上已经苦苦探索了整整一个世纪.21世纪该是我们沿着中为洋用的回程走向世界的时代.纵观世界音乐文化史,格林卡在借鉴西欧音乐成果时,坚持和发展本民族音乐的实践,值得我们学习和深思.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之后才出现的中国后现代音乐,其自主性表现在:与西方平等对话;传统音乐要素占主导地位;同时,中国后现代音乐作为一种自组织,具有科学意义上的自主性.  相似文献   

18.
高校音乐教育与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西方音乐理论为基础的中国高校音乐教育,没有注重从音乐本体方面培养音乐学子传承中国传统音乐的实践基础,也忽视了为中国传统音乐的研究者提供必要的理论准备。中国传统音乐基本上在民间以自生自灭的方式存在,高校音乐教育的内容与中国传统音乐的实践形成脱节现象。半个多世纪以来,音乐学术界对中华母语音乐及音乐教育的关注和呼吁不断,很多音乐学家倾注了大量心血,凝聚成多部中国传统音乐基本理论专著陆续出版,为实行中华母语音乐教育打下了一定的实践基础。在多元文化并存的当今,发展民族音乐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高校音乐教育应该尽快承担起发展中国传统音乐的重任,期待中国传统音乐早日成为高校音乐教育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9.
文学与音乐,自古以来关系密切。中学语文课本选录的文学作品,有直接描写音乐的,有间接描写音乐的,还有关于音乐理论问题的,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具备音乐艺术素养。  相似文献   

20.
中国钢琴曲的艺术气质及在跨文化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钢琴曲《浏阳河》艺术气质的解读,探讨了其"中国风格"。在文中的教学案例中,对非音乐因素的介绍不仅能使学生了解音乐的历史背景,而且更能加强学生对于中国历史的了解;再通过听唱歌曲、分辨不同地区的五声音阶、在演奏中寻找"不习惯"等环节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音乐;最后通过创编五声音阶的旋律并即兴为其编配和声,将前面的知识真正做到"活学活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