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材分析 《倾听声音》是《声》单元的第一课。本课的教学任务是通过寻找声音、模仿声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探究活动,发现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进而概括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结论,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能力。本课对于帮助学生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习惯,有积极的意义。声音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学生非常熟悉。正是因为太常见了。所以,学生很容易忽略一些有关声音的问题,比如:声音是什么?怎么就产生声音了?人是怎么听到声音的?这些问题,很少有学生去发问、去思考。在课堂上,专门对声音进行研究,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物体发声的规律,学生会很感兴趣。  相似文献   

2.
学生对生活环境中各种各样的声音是熟悉的,但是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在教学《声音的产生》-课前,我作过摸底调查,发现他们并不知道。既然是学生熟悉的事物,就要让学生自己去弄个水落石出,这样才会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于是,我决定让学生自己筹备实验材料,自己进行实验探究。  相似文献   

3.
教材简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对本教材作了如下调整:在知识目标上,没有把课本中“我们能‘看见’声音吗?”这个问题单独提出来认识,而是把物体振动时发出的声音融入到学生的第二次实验中,通过让学生再次亲手实践,体验振动与声音产生的关系。教学理念:通过研究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过程,培养学生能通过对身边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能根据假设答案,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的能力;保持和发展学生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教学目标: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做出自己对问…  相似文献   

4.
小学自然课如何让学生主动求知呢?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引导学生自己观察自然界,大胆尝试,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不依赖教师下结论。 上《蚂蚁》一课时,我尝试用如下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求知。 我先问:“关于蚂蚁,同学们想了解些什么?” 学生七嘴八舌地提出许多问题:“蚂蚁平时都吃些什么?”“蚂蚁能看到我们吗?”“小蚂蚁是怎样保护自己的?”…… 我把问题列举在黑板上,对学生说:“这些问题,同学们都可以通过自己观察来寻找答案,现在我们就到操场去寻找、观察蚂蚁吧。” 学生们很快就在石缝边、墙脚发现一群群蚂蚁。 “蚂蚁有几…  相似文献   

5.
《声音的产生》一课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通过几种实验得出结论:声音可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但接下来的验证实验是教师演示的,教科书是这样安排的:其一是教师敲击音叉并迅速用音叉接触水面。其二是教师敲击音叉并迅速用音叉接触悬挂的泡沫小球。虽然这两则实验都会出现一定的现象,但要使全班的学生都能有一个醒目的观察还是很困难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对这两则实验进行了重新设计。  相似文献   

6.
教材简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对本教材作了如下调整:在知识目标上,没有把课本中“我们能‘看见’声音吗?”这个问题单独提出来认识,而是把物体振动时发出的声音融入到学生的第二次实验中,通过让学生再次亲手实践,体验振动与声音产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俞洋 《早期教育》2009,(12):38-38
在具体的诗歌学习活动中.幼儿通过倾听、图片观察、朗诵,对诗歌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后,教师往往会对朗诵提出要求。一般情况下,教师都会说:“让我们用好听的声音朗诵!”可是,对幼儿来说,究竟什么样的声音是好听的声音?怎样才是用好听的声音朗诵?幼儿不知道如何表现,教师提出的要求也就成了无效的伪要求。于是。“怎么用好听的声音朗诵”这个“小”问题成了我们的教研内容。  相似文献   

8.
一、活动主题的提出 本学期,我们班经常有学生上午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出现肚子疼、胃疼等现象。经过了解,我发现好多学生不吃早餐。随后,我在班里进行了调查,发现有的学生经常不吃早餐,有的学生在小摊上随便吃点东西。有的学生把父母给的早餐钱买了零食,还有的学生用来买了自己喜欢的玩具……针对以上情况,为了让学生了解早餐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我在“综合实践课”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在咱们同学当中,谁有不吃早餐的习惯?”有不少同学举起了手。接着我又问:“你们了解到不吃早餐的危害性吗?”大部分同学摇摇头。于是我进一步问:“你们想知道吗?”同学们纷纷说:“想”。就这样我们的研究课题产生了。  相似文献   

9.
如果仔细观察,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许多看似不可思议的现象:政治课上,教师站在讲台上认真细致、充满耐心地讲课,有时甚至汗流浃背,而讲台下听课的学生,有的睡觉,有的看课外书,有的小声说话……这种种现象不禁让我们反思:难道政治课就如此枯燥,令人厌烦吗?那么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怎样增强政治课的吸引力呢?下面我就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一天午睡时,亮亮小朋友发现脱毛衣会发出“噼噼啪啪”的声音,并感到有点刺痛,忙问:“是什么弄得我这么痛?”清清小朋友说:“有时我脱衣也痛的,晚上我还看见有一点点亮光呢。”大家一听都说自己也碰到过这样的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觉得孩子们对“静电”这一现象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有必要引导他们进一步认识。为此,我在科学角里准备了许多纸屑和一些塑料玩具、积木、笔等,还准备了几块小手帕,让孩子们自己去尝试“怎样使纸屑吸起来”?圆圆将手帕往纸屑上一盖,发现吸起了很多小纸屑,再用塑料笔去吸,吸来吸…  相似文献   

11.
初中学生活泼好动,对新奇事物有探求精神。对物理实验课上观察到的本质或非本质现象,甚至所使用的仪器设备都充满兴趣,这是上好实验课的心理基础。然而,他们的情绪又极易转移,自控能力差。他们往往听不进教师的讲解和所提的要求,忽视细心观察现象,也不注意现象产生的条件及结论,总是急于尝试自己的设想,这又是上好实验课的思想障碍。为此,我在初三电学组成串、并联电路的实验课上,增加了在教师指导下改变电路接线的内容。尝试利用学生的思维定势诱导他们做出不同的、甚至是错误的判断,然后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检验,在其“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予以点拨,让他们自己纠正,最后再通过“变式”逐步复原到电路图上,这样一套环式结构教学。整个实验中贯穿  相似文献   

12.
写作准备写作之前,可以先找一些有关大自然的科普读物来读一读,看一看这些作者是怎样发现、观察并描述说明这些自然现象的,以开启自己的思维,唤起你自己曾经的“发现”。接着,你可以把你发现的自然现象和同学们进行交流、讨论,也让同学帮你分析你的这一发现的价值、意义。接下来,你可以思考:我发现的这一自然现象有何奇特之处?这一自然现象有哪些特别的具体的细节?我是怎样发现的?这样整理一下自己的思路,酝酿自己的情绪,并构思作文。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再去实地对“现象”仔细地观察、分析、研究一番之后再动笔。动笔之前,再…  相似文献   

13.
每次学习新课文时,我总是喜欢从课题入手,让学生通过课题提出自己的问题。今天。当我出示《世纪宝鼎》这一课题时,学生提出了如下问题:为什么叫世纪宝鼎而不叫世界宝鼎?为什么叫宝鼎?它很宝贵吗?世纪宝鼎是什么样子的?它放在哪儿?这个世纪宝鼎是从哪儿来的?  相似文献   

14.
作文教学在当前存在一种教师怕教、学生怕写、家长怕辅导的现象,这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学生写作文时无话可写、内容空洞,那么,教师应怎样指导学生写出生动具体的作文呢?一、引导学生做观察生活的有心人小学生作文写得不生动具体的主要原因是不善于观察生活,不善于从生活中提炼作文的题材。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克服观察上存在的缺陷,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从纷繁复杂的事物和现象中,选择自己最热爱的、最有意义的任何事来写。  相似文献   

15.
第一步:通读教材,发现问题 要求学生对课本内容进行详细阅读,包括注释、阅读材料、活动设计等。由于是复习,教材内容学生是了解的,学生已经失去了新鲜感。虽然知识已经遗忘,但教材本身已经失去了对学生的吸引力。为促进学生阅读,老师要不断地变化角度,提出能激活学生思维的问题,更要鼓励学生善于自己发现问题。为此我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当你阅读教材之后,有没有发现自己以前从没注意过的问题?有没有产生新的问题?让学生从发现问题的角度去阅读教材,避免了阅读流于形式。  相似文献   

16.
在新的课程标要求下,课堂教学行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具有一切为学生发展为主的思想,运用科学和教学策略,做到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自己的猜测,再经过自己的验证,使学生不断产生探究的欲望,使他们乐学、学会、会学,这样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能力得到了培养,教学气氛异常活跃。那么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呢?我认为应该从一下几个方面去落实:  相似文献   

17.
创新学习是创设一定条件、环境和氛围 ,引导、启发学生在模拟、探索科学家的实践活动过程 ,运用积极的求异思维 ,敏锐的观察力、活跃的灵感去发现“新”现象 ,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思路和新方法。1 在观察中质疑 ,促进创新思维敢于质疑问难 ,是创新学习的起点。如放手让学生观察蚯蚓的运动方式后 ,请学生汇报观察情况。尔后 ,让学生针对所观察到的现象提出疑问。有同学问 :用手摸蚯蚓的身体腹面 ,为什么会有粗糙不平的感觉 ?还有同学说 :根据所观察到的现象 ,我发现厕所里的蛆 ,它的运动方式好像也是蠕动……问题蕴育而生的过程就是学生将…  相似文献   

18.
问题是思维的源泉,思维经常是由解决问题开始的,没有发现问题,就无从思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向学生提出问题,尽可能利用语言情境、思维情境、实验情境给学生创设疑问,诱导学生发现问题,强化学生产生问题,鼓励学生多问问题,让学生成为问题的主人,从而达到启发思维,引导学习的目的。如在《生活中的圆周运动》一节的教学中,一方面让学生自己动手做演示,观察物理现象,另一方面让学生写出观察现象后所想到的问题,而按照逻辑思维的形式,可在学生头脑中产生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19.
物体振动产生声音这一教学内容,在小学自然和各种版本的《科学》教材里都有出现。我在经历使用自然、科学两种教材教过之后发现,学生总是对物体振动产生声音存在较模糊的认识。为什么会这样呢?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出现了问题?为了找到答案,我找来山东省临沭县张老师《声音的产生》(青岛版《科学》五上)的教案,和湘版《科学》四上《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进行了一次教学对比。  相似文献   

20.
最近,我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化学课:“燃烧和缓慢氧化”。全过程均由学生围绕问题自主讨论,教师只适时引导、点拨:1.生活中有哪些燃烧现象?如何发生?怎样让其停止?2.金属锈蚀、植物腐败、发酵,这些变化都跟氧化有关,请评价其利弊。3.美国‘9·11’事件中造成‘世贸大楼’倒塌的仅是一架客机,这说明了什么?这堂课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启发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用自己的头脑观察、比较、判断生活现象,潜移默化地受到了安全教育,讨论热烈,学生参与率高。我感想颇多:生活是知识的源泉,人类正在进入以知识为特征的时代,但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