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阳佳 《上海教育》2006,(5B):18-19
随着人群中手机拥有率的增长,手机已经不单单是成年人的交际工具,许多中小学生也开始使用手机,甚至把手机带入校园。一时间,校园手机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关注。学生为什么带手机上学?学校对此应持什么态度?针对手机在校内使用引发的种种问题,学校有何对策?4月28日,由本刊和上海电台推出的第11期“中学生论坛”围绕这些问题在上海市建青实验学校展开了热烈讨论。[编按]  相似文献   

2.
中小学生校园使用手机所带来的问题,已成为困扰全球教育管理者的难题。各国采用刚柔治理相结合的方法来应对。2009年,日本下发了《关于学校手机使用等通知》,作为学校和教育委员会管理学生手机的基本政策依据。近年来,日本部分学校正在允许将学生个人信息终端带入学校,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育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手机价格和通话费用的下降,那些造型时尚的手机,开始成为中学生们追逐的对象。于是,在许多地方的中学校园中,开始频频地响起手机铃声。校园中悄然出现的“手机一族”,向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问题:中小学生是否需要手机?学校是否应该拒绝?其实,同我国一样,海外的许多教育工作者也都在关注这一问题,并相应作出了一些规定。面对汹涌而来的手机普及浪潮,日本学校的态度十分鲜明:初中生严禁携带手机入校。日本学校之所以作出这一规定,是因为中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尚未成熟,自制力较差,携带手机入校会带来很多问题。如上课时间…  相似文献   

4.
正很多时候,对于学生的"逾矩",我们习惯于以各种禁令性校规"堵了西墙再堵东墙",特别迷信和依赖用禁令性校规控制学生,控制学生的程度越好,就被认为学校德育工作越成功。曾有一段时间,我校学生在校园里随意、随性使用手机的现象较普遍,干扰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教师颇有微词。为了在师生面前表达要彻底治理手机问题的决心,学校责成德育处草拟并实施如下"手机禁令"。1.禁止在校园里的任何地方使用手机。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手机作为一种时尚的通讯工具已成为越来越多学生的“宠儿”,“手机一族”成为校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由手机引发的种种问题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如何对待学生使用手机的问题,成为学校在信息时代下德育研究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6.
校园里,只要我们稍加留意,很容易看到一些学生拿着手机或发信息,或玩游戏,听音乐等等.老师们在课堂上肯定听见过学生的手机声,肯定发现过学生偷偷玩手机.那么学生用手机做些什么?对于学生使用手机的对策有哪些?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思考.  相似文献   

7.
张菁 《中国教师》2012,(1):20-21
<正>"学校禁止学生用手机,若违规即被开除",类似的近乎苛刻的"霸王条款"引起了一片争议,有的支持学校禁止学生用手机的做法,有的则对学校的做法"拍砖"。究竟学生该不该在校园中使用手机,对"违规"带手机到学  相似文献   

8.
《广西教育》2013,(28):28-28
近日,武汉市武昌某高中将没收的学生手机用铁锤砸毁,并设立“手机尸体展示台”进行展示,尽管事后校方表示“砸手机是为了让学生更专心地学习”,但此事还是引发不小的争议。其实,如今手机已经成为学生生活的必需品,在中小学校园中,学生使用手机的现象十分普遍。因此,现在不是争议“学生该不该使用”手机的问题,而是应该讨论“如何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以及“如何管理学生在学校中使用”手机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高中“校园手机”问题,特别是高中生的“手机瘾” “手机控”问题的处理给学校管理带来了诸多的困扰和挑战,已经而且正在考验着学校管理者和老师的处理智慧和水平。  相似文献   

10.
随着移动通讯技术和物联网的飞速发展,移动终端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传统的校园一卡通系统中,校园卡只是一个被动的信息载体,用户界面的缺失导致系统无法与校园卡用户之间进行有效的互动,并且存在卡片易被克隆和携带不便等缺点。针对以上问题设计了基于NFC技术和云服务的手机校园一卡通系统。系统使用智能手机中的NFC功能,通过APP方式与位于学校私有云的手机校园一卡通系统进行数据通讯,不但实现了传统校园一卡通的全部功能,而且丰富了校园一卡通系统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1.
张童 《教育》2007,(9S):42-43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网民已达到1.62亿,其中4430万网民使用手机上网,其中,光是学生网民就占了36.7%。面对中小学生个人拥有手机数量越来越大的现状,不少学校纷纷制定措施,对中小学生使用手机进行管理和限制。专家认为,手机在为学生的校园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引发了学生利用手机聊天、考试作弊等问题的产生,此类“校园手机族”现象已经引起了教育人士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事件开学前夕,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规范手机在学校内的使用,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评析当今,手机是成年人日常生活必备品,但并不是未成年学生成长和学习的必需品。学生在校园里更多的应当是听课学习、动笔写字、阅读书籍、户外锻炼、参与艺术活动、动手实验、交流集会等,而不是盯着自己手机,沉浸在网络之中。  相似文献   

13.
《家长》2010,(6):5-5
近日,深圳中学发出征求意见稿,计划通过“校园手机限令”来限制学生使用手机。征求意见稿一经公布,立刻引起了很多学生的不满。他们认为,学校的这种做法不太合理,干涉了个人的私生活,校园内的自由气氛将被破坏,校园的民主风气也将不复存在。  相似文献   

14.
“校园手机”追踪学生方位近来,美国不少学校开始放弃传统的电话,给学生配发有特别功能的手机。校方可以借此时刻了解学生在不在校园内,并为学生们提供更好的安全保障。日前,在辛辛那提大学,学校就为他们准备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一个手机。在手机的欢迎屏幕上有憨态可掬的熊猫吉祥物图片,深得新生们的喜爱。据统计,这样的“校园手机”日前正在美国兴盛起来,日益挑战着传统的“宿舍电话”的地位。这种学校发放的“校园手机”功能非常强大,学生们不仅可以照常通话,甚至还可以迅速接通学校的服务部门和获取信息。同时,由于这种“校园手机”有…  相似文献   

15.
正手机作为便捷的通讯工具,已经大量涌进校园。现在手机已经越来越智能化,功能越来越多、越来越完善,资费越来越便宜,已成为广大青少年的新宠。在校寄宿的中职生几乎人手一机,甚至对手机产生了严重依赖。越来越多的学生已经不仅仅把手机当成通讯工具,而且是当作个人电脑使用。手机在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那么,我们应如何加强学生手机的管理,怎样化弊为利、发挥手机的正能量呢?一、手机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中职生的学习任务轻,压力小,他们渴望了解新事物、新信息,求知欲强  相似文献   

16.
新世纪以来。城市中小学生拥有手机的数量正在不断增加。对手机功能的要求也越来越多。他们用手机发短信.聊天.玩游戏……在学生手中。手机是多种功能的集合体。既是他们的通讯工具。也是他们的玩具。“有事给我打手机!”这是现在城市校园里颇为时髦的一句话。据调查。持有手机的孩子已经占到一定比例。部分民办学校的学生已经达到三分之二以上。在寄宿制学校拿手机的中学生比例更高。正因为如此。一些商家也从中看到了商机。开发并上市了针对中小学生用户群的儿童专用手机。而老师们对此大都十分苦恼——如果上课时遇到有学生使用手机。老师就是再生气.但却没有什么好办法。批评几旬吧。转眼就忘了;没收了吧.手机又不像书刊和其它玩具。属学生的贵重物品。早晚都得归还;禁用吧。只要学生们调成振动档.将手机往书包或衣兜里一装。老师们还是防不胜防。也许可以这样说。实际上现在的学生手机已经成为课堂上的公害之一。它不仅影响自己。而且影响其他同学的注意力.影响老师的讲课情绪。虽然目前不提倡学生使用手机的学校占了主流。但绝大多数学校都没有明文规定禁止学生在学校使用手机。家长和学生们还都有其使用手机的“充分”理。那么。中小学生用手机到底应不应该制止呢?  相似文献   

17.
手机给校园带来很多麻烦,尤其是女孩子。面对汹涌澎湃的手机普及浪潮,日本学校是如何应对的呢?笔者采访了筑波市立大穗中学的教师小泉先生。他说,日本初中是严禁学生带手机的。最近,一日本地方中学还致信2000余名家长,指出中学生原则上不应拥有手机,呼吁家长立即与电话公司解约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2014,(10):76-77
正本期关键词:校园APP近年来,随着手机APP带给人们越来越多的便利,各大高校,甚至是中小学纷纷出现校园通,为校园生活提供便利。大学生们最了解自己的校园生活,有能力做自己的校园通,就有一批大学生自己组织团队开发了最适合他们使用的校园通,在校期间他们的APP创业实践热火朝天,毕业之后又会如何呢?好多问题值得思考。  相似文献   

19.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大学生使用触屏手机和平板电脑等触控式智能设备已成为高校校园的普遍现象,校园“指尖文化”由此兴起。调查发现,大学生过度使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对其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学业学习都产生消极影响。需要学校、家庭、教师和大学生自身共同努力,扬其长避其短,合理使用触屏手机和平板电脑等触控式智能设备。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今的大学校园里,手机成了大学生生活的“必需品”,“人手一机”的景象已成为校园里的一道独特的风景。大学生拥有和使用手机对大学生学习和生活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需从学校、家长和学生自身采取措施,扬长避短,努力消除手机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