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帆  张迪  刘慧  缪晶晶 《电化教育研究》2021,42(9):62-68,83
在线学习体验备受在线教育的广泛关注,多数研究聚焦于在线学习体验的影响因素上,缺乏对其发生、发展问题的深入探索.研究在长达七年的"泰州师说"大规模教师网络课程中,发现养成在线学习体验的"螺旋式"周期规律,每个周期由合作、对话、知识、反思四阶段构成,形成体验核心圈,在目标与评估牵引下呈"螺旋式"上升.利用社会网络分析、话语类型分析、认知网络分析方法挖掘七年的数据,以阐释在线学习体验周期发生、发展过程.分析发现群体网络密度逐年增强,主动合作形式呈多元化态势;对话类型由谈话型走向指导型;知识应用类型与认知结构分布趋向均衡化;自我反思逐渐凸显,促进深入思考与意义建构.最后,总结提出"螺旋式"周期的应用价值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无论是从课程的系统层次还是从自身的运作逻辑来看,课程是一个过程性的实在,是经验动态生成与立体建构的过程.课程的过程属性决定课程评价的过程品性,而学生在课程中所获得的学习体验是课程过程的核心和评价的抓手.学习体验的内在结构可概括为"一个载体(事件)""两个维度(情感、认知)""四种类型(学习任务体验、学习活动体验、学习情境体验、学习结果体验)".基于学习体验的结构,以"打陀螺"课程为例,以事件为载体,认知、情感为两面,观照课程运作过程的不同阶段,聚焦学生对于学习任务、学习活动、学习情境以及学习结果四类体验,尝试设计基于学习体验的过程性课程评价实践样式,从而实现对课程整体质量的考量.  相似文献   

3.
无论是从课程的系统层次还是从自身的运作逻辑来看,课程是一个过程性的实在,是经验动态生成与立体建构的过程.课程的过程属性决定课程评价的过程品性,而学生在课程中所获得的学习体验是课程过程的核心和评价的抓手.学习体验的内在结构可概括为"一个载体(事件)""两个维度(情感、认知)""四种类型(学习任务体验、学习活动体验、学习情境体验、学习结果体验)".基于学习体验的结构,以"打陀螺"课程为例,以事件为载体,认知、情感为两面,观照课程运作过程的不同阶段,聚焦学生对于学习任务、学习活动、学习情境以及学习结果四类体验,尝试设计基于学习体验的过程性课程评价实践样式,从而实现对课程整体质量的考量.  相似文献   

4.
《现代教育技术》2017,(3):85-92
文章针对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中存在的缺乏用户体验考量、缺少用户体验模型等问题,依据用户体验的内容结构、用户体验的理论模型和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功能与特征,构建了"一个核心价值、四个内容结构、九个构成要素和两个体验层次"的数字化学习资源的用户体验模型,回应了"什么样的学习资源最有效"的问题。同时,文章以微课为例,利用数字化学习资源的用户体验模型衍生出微课用户体验模型,将其作为微课开发的理论依据和微课评价的判断标准。期望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者能利用数字化学习资源的用户体验模型,不断优化资源的设计与开发,从用户体验视角提高资源的建设水平。  相似文献   

5.
从认知体验视角和基于网络虚拟学习社区(VLC)的自考课程学习优势出发,探讨自考生在网络虚拟学习社区学习环境中的认知情感体验形成过程和自考课程学习活动的认知情感体验设计。网络虚拟学习社区中认知活动的体验过程形成了自考生认知情感体验体系,自考生在网络虚拟学习社区学习中的认知体验形成过程可分为认知体验、行为体验和情感体验三个环节。基于网络虚拟学习社区的自学考试课程学习活动中认知情感体验设计是从认知体验形成过程的三个环节进行设计的。  相似文献   

6.
ARCS模型视角下微课程的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课程因其表现时长的有限性、应用情境的多样化、使用时间的碎片化,较之传统课程,对学习者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有着更高的要求。从ARCS模型动机激发与维持的教学策略出发,探讨ARCS模型视角下微课程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以及界面三大维度的设计要点。研究认为优质的微课程应该学习目标明确、知识内容精致、表现形式适切、支持学习者对碎片化时间的利用与整合,具体表现为:(1)微课程目标设计应突出目标的"明晰性"与"关联性"设计;(2)微课程内容设计应强调内容的"构成设计"与"表现形式设计";(3)微课程界面设计应关注界面的"布局设计"与"交互设计"。研究期望以ARCS模型进一步优化现有的微课程,使其能在短时间内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让学习者感受到学习目标、内容与自身的关联性,从而维持学习的动机、体验学习带来的满足感,促进学习迁移。  相似文献   

7.
任务阅读是在调动学生多种语言学习感官基础上,优化阅读学习目标任务和开阔学生知识视野而形成的"任务学习、合作探究"方式。该种模式能够对课程教学过程深化和学生认知体验深入等都具有推动作用,对课程教学有效性具有深刻的影响意义。本文就高中英语任务型阅读教学的有效运用作探析,旨在阐述优化学习策略指导利于增强学生学习认知体验,提高理解感悟和语言表达综合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8.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生命存在主要表现出三种本质和内涵,即自我认知生命形式、群体交往生命形式和智慧超越生命形式,同时具有三种价值,即个体价值、社会价值和智慧价值。学校教育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的生命情绪体验、激发学生的生命认知体验、提升学生的生命审美体验和转化学生的生命成功体验来实现他们的人生目标和生命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9.
秦网娣 《考试周刊》2014,(99):101-101
本文就英语语言表达形式、语境、文化等方面的美感作探析,阐述运用多样化探究对丰富学生学习认知体验的促进作用。围绕英语课程倡导的"培养学生正确审美价值观"优化教学过程,鼓励他们在互动探究过程中主动发现英语的形式、语境和文化的美感,在激活他们的认知体验的基础上提高审美鉴别能力。围绕英语形式美、内在意境美,指导学生主动学习和使用英语对优化教学过程和方法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翻转课堂教学的实践出发,论述了翻转课堂教学过程的特点,阐明了以微课为主的"微资源"由于其小而精、微而全的特性,更加符合学习认知规律,教学内容以这样的形式呈现有助于翻转课堂的教学开展。同时以焊接技术与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为实例,探讨了基于"微资源"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1.
正《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高中数学课程应力求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数学教学中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过程是体验数学、感悟数学、应用数学的过程。实践、体验、感悟、应用是数学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12.
《现代教育技术》2019,(8):25-33
文章通过对37门国际高校学习科学课程教学大纲的内容分析,从课程类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与评价多个维度对"学习科学如何教"进行了探索。研究发现,国际学习科学课程主要分为三大类:侧重学习科学基础理论与前沿观点的"人是如何学习的"类,侧重学习技术、学习环境的"学习设计与评估"类,侧重学习科学研究中采用的定量、质性及混合研究方法的"学习科学研究方法"类。各类课程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呈现了基础理论与前沿观点并举、技术创新设计与认知过程评估齐开、多元研究方法融会贯通的特点。教学活动则紧密围绕教学目标,强调课程参与体验与互动形式,同时在教学评价方面重视多元的过程性评价。  相似文献   

13.
孩子们感兴趣的教育,才是适合孩子们的教育,微型课程的设置符合了当前教育的理念"一切生活皆教育"。开展微课程主题活动的意义在于不断发掘生活及学习中的点滴趣味,发现孩子们的兴趣引发教育契机,把教育融进幼儿生活中,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让孩子们"做中学",从游戏中学习、从劳动中学习、从体验中学习。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全面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陈春红 《考试周刊》2013,(39):94-94
<正>新课标强调,依据课程关于听说读写的要求,注重培养学生对语言认知的敏锐感悟力和主动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学习及运用能力。在听力教学中,围绕"会听"和"听懂"优化教学策略,体现了课程的教学要求。优化听力教学策略,应强化语言认知过程,增强认知体验,注重听说技巧,提高理解能  相似文献   

15.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遵循学生的认知规 律,教师搜集整理多元化学习素材,灵活设计教学过程,为学生 录制而成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与随堂讲解不同,微课资源在录 制的过程中,主要是教师参与,学生观看微课资源的过程与观 看影视作品带有一定的相似性,课程的起承转合都会更加容易 激发学生内心的认知兴趣,从而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高中阶 段生物学科的知识体系比较庞杂,学生学习起来难度较高,微 课资源应用于生物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一、何为微课程微课程即微型课,顾名思义,就是比正常课教学时间短、教学内容少的课。微课程具有表达能力强、灵活性好、知识的可吸收率高以及与真实世界联系紧密等特性,有效弥补了传统课程知识表达的不足。尤其是当前数字化环境下的微课程,既可以作为独立的"微课程学习包",又可以起到"课程补丁"的功效。  相似文献   

17.
文章总结分析了当前Web教育时代的发展及特征。并从国外学习过程的体验中,提出了Web数字化课程教学设计的特点是:整体课程运用"活动理论"来架构;教学目标遵循"布鲁姆教育目标"的原则;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教育中主动获取知识,并充分交流、参与合作、分享体验学习的快乐。  相似文献   

18.
自适应型网络课程即能够根据不同的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和知识水平,产生适合于其学习的学习内容,同时采取合适的认知工具来支持学习者产生不同的学习行为,并支持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按照已有的学习经验进行学习的网络课程。文章根据数字化学习的特征和对学习内容的要求,分析了自适应网络课程的内容构成,并以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过程为基础,提出了用学习单元来构建网络课程的思想,并对该课程的实施过程及其自适应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微课程以其短小精悍、随时随地的特性渐渐步入教育领域。与此同时,如何设计微课程的多媒体课件,使其在短时间内充分展现知识内容,并符合学习者的学习规律,成为微课程设计的焦点。从认知负荷理论视角,分析了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负荷情况,并结合大量实例,实践了降低啄生性认知负荷、无关性认矢口负荷,以硬提高相关性认知负荷的策略和方法,实现了认知负荷在微课程课件设计中的导向性作用。  相似文献   

20.
课程评价是一个持续展开的、复杂的动态过程,需要将本体论和方法论统整起来进行观照。课程即儿童经验转化与建构的连续体,课程的过程属性决定了课程评价的过程品性。课程作为学习体验和经验的生成通道,是构成学习者个体成长的立体式、开放性、个性化的“生命通道”。在学习体验取向的过程性课程评价论中,课程情境是学习体验的生产场域,课程的转化过程是学习经验转化与生成的过程。以课程体验为核心的“事件”作为载体,以“认知—情感”双维作为主要观照,以学习任务体验、学习活动体验、学习情境体验、学习结果体验为具体观测点,对个体的知识体系、情感世界、综合能力、智慧获得感、课程整体成效等进行全程性的评价,为过程性课程评价改革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了基本理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