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问题与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1年,甘肃省首批确定兰州市城关区、七里河区为国家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2005年秋季开始全面实施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经过6年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甘肃省中小学积极实践新课程理念,转变教学行为,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校教育从形式到内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针对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复杂性,既要关注基础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又要关注因民族地区和民族文化因素而导致的基础教育的特殊性问题。在总结经验的同时,还要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研究,才能更好地开展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  相似文献   

2.
在新世纪之初,教育部启动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快教育创新步伐和促进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西北民族地区作为我国教育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的地区,更要积极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此促进基础教育乃至其他层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一、课程和师资是当前制约西北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主要瓶颈。改革开放以来,西北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为西北民族地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西北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发展仍然较为落后。而造成这种状况的最主要原因,除…  相似文献   

3.
实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目前持续追求的教育目标和行动战略。当前我国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主要存在教育主体发展面临严重挑战、教育资源配置相对缺乏公平等现实问题。为厘清我国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内涵,在教育主体之维上应追求更专业、更全面、更有活力的发展,在教育资源之维上应实现更为优质、均衡、公平的配置,在教育环境之维上应谋求更民族、更本土、更关怀的氛围,在教育文化之维上应保持更开放、更多元、更自信的格局。推动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构建强主体、强资源、强环境及强文化的“四位一体”高质量发展模式,并加强教育规范治理、构建帮扶机制,以及提升发展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4.
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中存在着四个问题:群众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供子女上学的能力弱;应试教育;教育经费不足、办学条件差、师资短缺;忽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发展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应以“多元一体教育”理论为方向,在改革中通过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传承民族文化,加强民族地区师资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5.
当前,与我国民族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整体水平相比,针对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学生的数学与理科课程研究相对薄弱。因此,相对集中精力、加大力度开展民族地区数学与理科基础教育课程研究,是在国家课程改革大背景下提高民族地区学校教学水平的重要抓手,是进一步提高民族教育质量的新的突破口。在提高民族地区数学和理科课程教学水平方面,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逐步解决。  相似文献   

6.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少数民族地区推行过程中遇到了一些特殊问题,主要表现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民族地区的经济条件和文化背景缺乏关照;国家、地方政府与教育主管部门对课程改革的支持力度不够;民族教师对课程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程度不高等。这些问题的出现影响了少数民族基础教育水平的提高,为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采取一系列相应的措施,即:结合当地的经济文化背景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投资力度;鼓励教师参与课程的研究和开发等。  相似文献   

7.
我国多元文化背景中的课程开发模式建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有着“多元一体”的文化背景,如何将各民族的文化精华有机融入学校课程中,以反映文化多元价值观点,使各民族文化得到应有的尊重和理解,培养学生形成从多元文化视角审视文化多元价值观点和跨文化适应能力,是新课程背景下课程开发的一个有待深入探讨的现实问题。自下而上的“草根”模式、双语教育模式、本土化建构模式、多元一体的课程开发模式是推进我国多元化背景中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8.
多元文化课程建构是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讨论的一个焦点问题。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在课程建构中应秉承多元文化、本土化等多重理念,多元文化课程应具有多元与整合互补的价值追求,要合理安排课程结构,整合课程内容,关注知识的生成过程,建构纵横有致的课程模式。  相似文献   

9.
裕固族文化融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问题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裕固族是中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裕固族文化融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探索性实践,主要集中在裕固语教学试验和与民族文化传承有关的校本课程开发上,目前仍存在学校教育中惟分数主义倾向明显和民族文化融入学校课程的校际差异明显等问题,应以转换视角、加强交流、制定政策、均衡发展为对策。裕固族地区与民族文化传承有关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取得引人瞩目的成果,但实事求是地稳步推进仍然是解决裕固族文化融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问题的基本策略和思想指针。  相似文献   

10.
笔者从民族文化的视角。以内蒙古民族基础教育为个案,为总结民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经验教训。以文献、历史、理论分析等方法对建国60年来的我国大陆民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本土经验进行了总结和反思,并对未来的趋势作出了预测分析。在60年民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在增强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传承民族文化方面存在着“摇摆”现象。在当今多元文化背景下,少数民族学生民族认同和文化传承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多元文化园本课程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补充更能关照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从深层促进各少数民族地区学前儿童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中交往交流交融,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培养学前儿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据泰勒原理与校本课程开发理论,在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的双重性和多元文化教育的场域中,我国民族地区多元文化园本课程开发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目标。  相似文献   

12.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很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民族地区农村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要做到:一、强化开发和利用民族地区教学资源的意识;二、深入挖掘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的学习资源,有效地开展语文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13.
为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培养综合型理科课程师资,少数民族地区地方高师院校应加快建设综合理科教育专业,改革传统的师范教育课程体系。本文按课程模块结构、课程性质结构和课程比例结构的改革理念,构建了以必修课、限选修课和任选修课形式设置的普通文化课程、教育学科课程、教育实践课程、教育技能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组成的五模块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4.
地处少数民族地区,宁夏回族幼儿园有着自己的资源优势,因此必须充分利用回族乡土文化资源。包括需要挖掘回族的历史资源、回族的民风民俗资源、回族民间艺术资源等回族乡土文化资源,努力丰富园本课程,并通过教育活动、环境装饰、家园共育等方式实施园本课程。  相似文献   

15.
论青海民族地区教师的专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青海民族地区为背景,以民族地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为切入点,从国家对教师职业的法规性要求和新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出发,对青海民族地区教师专业发展的标准及策略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6.
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学科结构不合理,教育、科技与当地社会经济结构发展的结合程度很低。加上不具备区位优势,公共基础设施落后,生态环境恶化,致使经济落后、人才流失。因此,我们建议:第一,解决这些地区的体制问题;第二,中央政府在开发西部时,科技和财政方面应该给予重点投入;第三,少数民族地区政府也应该把自己的管理重点放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良好的公共服务体系上;第四,加强教育结构问题研究;第五,改过去“人为我所有”的人才单位所有制模式为“为我所用”的新人力资源开发战略。  相似文献   

17.
学校教育创新视野下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现了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深刻变革。在学校教育创新视野下,课程目标价值取向、课程结构与形式、课程内容选择、课程实施及策略、课程发展的技术支撑等方面的变革性实践,以及课程改革构建的方法论问题应是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研究关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8.
民族地区中学历史课程资源的建设和开发利用,关系民族地区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成败,影响着民族地区公民教育、历史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本文在对民族地区所特有的中学历史课程资源分类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何针对民族地区历史课程资源特性进行开发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校本课程开发是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论应成为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理论基础之一,因此需要在此基础上分析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在课程目标的选择、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及课程实施的方式三个方面的情况,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20.
将地方民俗文化作为中小学地方特色课程,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和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它既有利于形成地方教育和学校特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又有利于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合肥市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地方民俗文化资源的教育价值,积极利用合肥地方民俗文化资源开发中小学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充分发挥地方民俗文化资源的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