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2 毫秒
1.
少数民族地区拥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对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和本地区民族精神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幼儿园重视对民族文化园本课程的开发有助于提高办园特色、弘扬优秀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在遵循因地制宜、创新性、发展性的民族文化园本课程开发的原则的基础上,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要构建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课程内容、制定特色课程理念、加强师资团队建设、寻求多元主体协作、重视校园民族文化的环境建设以推动课程开始与实施。  相似文献   

2.
我国民族教育既要放眼全球多元文化教育,也要着眼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教育框架.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地方课程开发,目的在于挖掘学前儿童熟悉的生境知识资源,使课程内容贴近学前儿童的生活,进而通过传承民族文化,在学前儿童的思想意识中培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地方课程体现课程对学前儿童发展的适应性,体现课程对社会发展的和谐性,具有方向性、民族性与地域性、传承性、多元性与开放性等特征,具有促进学前儿童全面发展、彰显办园特色、传承民族文化、服务地方社会发展、健全课程体系等功能.  相似文献   

3.
《考试周刊》2016,(2):176-177
幼儿园课程与文化息息相关,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地区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应融合本土民族文化资源。文章通过分析民族地区幼儿园在园本课程开发中融合当地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和特色的可行性案例,阐述民族地区融合民族文化资源的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思路和实施途经。  相似文献   

4.
藏汉双语教育是基于民族地区教育长远发展的一项政策,蕴含着优秀的民族文化成果。新课程改革后的学前教育在培养目标上规定,学前课程的组织形式要体现其地域性特征,开发校本课程。作为语言学习的关键期,双语教育对学前儿童的影响尤为重要,汉语言的掌握程度制约着民族地区学生对优秀科技成果的学习、多元文化的交融传承,因此,双语教育在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中的实施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5.
马志颖 《教育评论》2012,(1):111-113
少数民族文化校本课程,是一种基于民族文化和传统,以多元文化教育理论为基础,以满足民族地区学生的实际需求为目标,以传承少数民族文化为旨归,充分挖掘少数民族的文化内涵及各种表现,在少数民族地区学校中形成和开发出来的课程。它的功能集中体现在满足少数民族个体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巩固与推动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促进民族地区学校特色的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校本课程的上述内涵与功能,是其民族文化意蕴的现实表现。  相似文献   

6.
基于对我国民族地区幼儿园课程改革的调查与研究,当前幼儿园课程建设主要存在课程目标取向褊狭、课程内容脱离少数民族儿童生活世界、课程实施过程简单化、课程评价缺乏文化检视等问题。构建幼儿园多元文化课程:应体现多元文化教育理念.从三个维度架构课程目标体系;重视民族幼儿生活世界,开发生活化的课程资源;以主题为单元统整课程内容.进行课程实施:避免单一的评价观.实现课程评价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7.
多元文化课程的实施能够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了解自己文化和他人文化的机会,能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教师是影响多元文化课程实施的主要因素之一。因而,探讨教师在多元文化课程实施中课程意识缺乏、多元文化专业能力薄弱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树立多元文化理念、培植教师多元文化专业能力、构建多元文化学校环境等对策,有利于我国民族地区多元文化课程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少数民族地区实施课程改进,目的在于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多元文化理念和跨文化交往能力。改进应根据本地区学生的认知结构、学生的特点去进行。教师素质对民族地区多元文化课程的实施至关重要。但是,目前民族地区教师缺乏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论知识,缺乏对本民族的历史、文化、语言、风俗的了解和认同,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往往是零碎、片段、感性的,缺乏有意识的学习和研究,对民族传统文化缺乏正确的评价,有的甚至简单地把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对立起来,缺乏系统的民族心理学和民族教育学的理论知识,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特点了解不够,缺乏…  相似文献   

9.
幼儿园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园本课程建设,应重视对本土资源尤其是民间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体现课程的生活化和特色.文章分析了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在园本课程建设中融合少数民族文化的可行性,并以水族文化为例,提出园本课程中开发与利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基本思路和主要途经.  相似文献   

10.
多元文化教育理念支持的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多元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坚持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遵循我国民族教育双重性,根据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办学定位与办学特色,挖掘和选择民族生熟悉的生境文化知识,所计划并开展的一种贴近民族生生活,有助于民族生发展的课程实践活动.多元文化校本课程评价是一个民主开放的过程,关注民族生在多元文化的学习环境中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多元文化校本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改进和完善课程,确立开放、多元的课程评价观.坚持人文主义的评价取向、过程取向的评价和主体取向的评价,评价发挥着激励、质监、调控与甄别的功能和作用,其目的在于诊断问题,促进多元文化校本课程建设不断规范.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已经步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与其他地区相比,少数民族地区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方面,将面临更大的困难和挑战。青海省果洛州“吉美坚赞民族职业学校”通过其独特的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育内容和教学手段等多维度的改革与创新,成功破解了民族教育发展的诸多难题,使学校成为全藏区最具影响力和最具特色的学校之一,树立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改革与创新的优秀典型。吉美坚赞民族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探索与实践,体现了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精神,符合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实际,不仅在我国藏区教育改革与发展方面积累了弥足珍贵的丰富经验,而且也对我国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如何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具有普遍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分析民族地区幼儿园课程发展的制约因素的基础上,立足多元文化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对民族地区幼儿园课程建设提出几点建议,以期推动民族地区幼儿教育向科学化、合理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3.
我国民族地区地方课程开发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民族地区的地方课程开发模式可以概括为“国家专门机构统一协作、多省区联合开发、不同层次民族自治区共同使用”,其理论基础在于地方性知识的教育价值及多元文化教育的全球理念。民族地区地方课程的目标是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指导下,立足于各民族优秀的文化知识,放眼全球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特点,培养具有多元文化知识、态度与能力的一代新人。地方课程的内容包括生态环境、生产生活、民风民俗、社会历史、传统科学、民族艺术和语言文学等七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Poor white children, often with roots in Appalachia, can present puzzling and intractable challenges for the multicultural educator. These students are not considered in multicultural textbooks, yet they face language and dialect issues, low educational attainment, under-representation in curriculum, and negative cultural stereotypes. This article details the history, language, dialect, and school experiences of marginalized ethnic Whites; explores problems inherent in representation related to race, class, and marginality; and discusses action research on pre-service education intended to strengthen teachers' perception of the special problem of marginalized Whites. This work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problematizing and expanding “basic” categories and terms such as “black,” “white,” “urban,” and “rural” to consider important differences of experience—an imperative in an education profession committed to diversity and social justice.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民族教育领域有几个理论问题亟须新的理解,以适应民族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的需要。民族教育概念理解已经走出了那种以主体民族为视角的观点,修正了过去单一注重现代教育的观点,开始将民族教育理解为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教育。民族双语教学的主要问题在于对两种语言及教学的关系的把握上出现了偏差,解决双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必须要在充分考虑民族学、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理论支持和民族语言的使用、民族成员的双语态度等因素的情况下,制定双语教学的科学政策。多元文化课程是在多元文化的历史与社会现实背景下,学校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的需要,多元文化课程的实施势在必行。民族教育政策的重心正在发生着转移,这种转移是民族教育从数量发展向质量发展的转移,这种转移亦是由民族教育优惠政策向特殊政策的转移。  相似文献   

16.
In response to the recent heightened interethnic conflicts that were regarded as threatening national unity and stabilit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issued ‘ethnic solidarity education’ as a top-down, centrally administered mandate to be implemented ‘correctly’ and in a standardised way by schools throughout China.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policy and practice of ethnic solidarity education against the broader, historical context of ethnic relations in China. Based on empirical data obtained through extensive fieldwork in selective Beijing public schools, this study concludes that ethnic solidarity education bears resemblance to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n the western educational discourse, yet retains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as an indigenous form of education in the unique Chinese context. Although various teaching and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involving ethnic elements are added to the school curriculum and applauded by the Chinese educators and policymakers as important signs of ethnic integration and cultural pluralism, they tend to focus on static cultural artefacts without touching upon the deeper levels of understandings on ethnicity and the majority–minority relations, and therefore cannot create a truly multicultural learning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17.
透过“他者”视角China’s National Minority Education—Culture,Schooling,and Development一书,记录和再现了20世纪90年代国外学者眼中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教育的社会文化图景,聚焦了教育人类学领域关注的核心议题:族群、文化和教育,其中对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入学优惠政策、少数民族学生学业成就归因理论、少数民族文化与学校教育等问题的探讨,在时下仍有其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本书凝聚了一批研究中国民族教育的国际著名专家学者,包括本书的引介者、译者在内,这一代教育人类学人对中国民族教育相关政策、成功案例、研究成果起到了推介、传播等积极作用,并在20世纪90年代,推动了中国教育人类学学科发展和民族教育研究。  相似文献   

18.
Culture has featured prominently in minority educational research, policies, and intervention since the early 1960s. It is receiving even more attention today in minority education discourse due to the emergence of cultural diversity and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as popular national issues. A careful analysis of the new discourse suggests, however, that the issue has shifted from how cultural differences enhance or deter the school adjustment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of minority children to the problem of cultural hegemony and representation in school curriculum and other domains of education. But cultural diversity and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are only a partial solution to the problems of culture in minority education. This essay is in two parts. In part one I argue for a reconsideration of the earlier question about how culture affects minority school adjustment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I also proposecultural frame of reference as a new level of analysis of the cultural problems that confront minority students at school. In part two I illustrate my points with two case studies from Minority Education Project in Oakland, California.  相似文献   

19.
陈秀琼 《高教论坛》2011,(2):36-38,90
民族高等教育既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更是促进多元文化整合的重要渠道。民族院校作为我国培养少数民族高素质人才、研究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基地,在传承、发展民族文化方面具有其他高校无法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20.
民族地区乡村教师的"特殊素养"是指民族地区乡村教师为适应民族地区乡村教育的独特对象、独特文化背景和独特目标实现的特殊性要求所具备的除一般素养外的素养。民族地区乡村教师的特殊素养亦是其从事民族地区乡村教育所需要的内在禀赋与外在行为的融合。民族地区乡村教师的特殊素养对于促进乡村少年儿童成长及发展、教师专业提升与知识资本养成、乡村教育质量提升及内涵式发展都具有重要价值。为适应民族地区文化多元及教育需求多样等特征,民族地区乡村教师之特殊素养需要树立"本土化"培养立场,具体实践路径包括:构建本土课程体系目标、将本土文化融入课程、丰富本土课程资源、拓展课程本土实践形式、开展本土教育情怀实践体验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