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开放存取是在网络环境中发展起来的一种自由理念和出版机制。在OA理念的基础上,提出了国家学位论文资源共享体系的发展战略,为我国学位论文资源共享体系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以促进我国优秀学位论文的国际化发展。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我国学位论文的呈交、数据库建设和服务体系现状,分析和探讨了我国学位论文在政策制定、论文呈交和版权转让及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针对目前我国学位论文管理运行体系的问题针对地提出了解决的对策和建议,旨在构架国家学位论文的收集、整合和共享服务的管理框架,构架良好的学位论文管理和服务模式.  相似文献   

3.
贺德方 《情报学报》2007,26(3):435-441
文章通过对我国学位论文资源管理现状和国内外信息资源共享状况进行系统分析,提出了构建国家学位论文资源共享体系的目标、原则和步骤。从组织体制、信任机制、利益机制、服务方式和采集渠道等5个方面提出了构建国家学位论文资源共享体系的实施建议。  相似文献   

4.
以读者需求作为根本导向一直是北京大学图书馆的技术发展路线,该文介绍了始于2001年的学位论文数字化建设:包括2600多篇燕京大学论文,3万多篇2000年以来的北京大学硕士、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全文,旨在从学位论文发布流程、知识产权保护、传统借阅和开放获取服务、用户统一管理、结合OPAC技术等方面阐述北京大学图书馆学位论文系统建设的新探索,以期为国内外同行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刘军 《档案学研究》2000,14(3):51-52
我国自1979年恢复学位制度以来的20多年中 ,各校培养出来的研究生人数越来越多 ,形成的研究生学位论文档案数量越来越多 ,如何深度开发和高效利用现有的学位论文档案信息资源是我们档案工作者目前必须考虑的问题。一、学位论文档案是一种重要的信息源。学位论文一般包括中英文摘要、正文、参考文献几部分。学位论文是研究生通过几年的系统理论学习、科学研究及实践活动 ,在导师的指导下 ,根据我国的实际需要和本专业在国内或国际上的发展状况 ,所做的具有一定学术意义、现实意义或实际价值的具有新的见解的研究论文。学位论文之后所引…  相似文献   

6.
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概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高等教育信息化的进展我国经过几年的扩招,现在在校生1350万人。到2005年,我们在校生将达到1600万人的规模。1000多万学生里与IT有关的学生,在学校的博士生大概9500人,2000毕业的博士生大概1400多人,硕士生3万人。去年IT包括自动控制、通信、电子、计算机等专业毕业的硕士生接近6000名。本科生在正规高校培养的达45万名,去年毕业的是6.5万。另外还有接近30万是职业学院和大专的学生。合计大专以上培养IT方面的人才78万人,2000年毕业的有11万人。在本科院校里,有教授资格的…  相似文献   

7.
关于文献情报资源开发利用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矛盾的关键不是我国文献情报资源不富虽然我国在全世界情报资源引进方面,图书只引进八分之一,期刊引进六分之一,其他文献只引进七分之一,但就我国的实际需要来说,数量已经相当可观了。到1985年底为止,我国高校、科研和公共图书馆藏书已超过五亿五千万册,全国工会系统图书馆(室)十九万个,藏书四亿多册,如果加上其它系统藏书,总量已超过十亿册。具体来说,据1986年报道,我国藏书240万册以上的图书馆有十个,其中北京图书馆已近1,100万册;上海图书馆700余万册;南京图书馆500多万册。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收藏各国标准资料4O余万件,各国政府出版物、会议资料、学位论文、研究报告50余万件。上  相似文献   

8.
主要介绍基于知识组织的“中国科学院学位论文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通过构建学位论文的实用分类体系,主要完成了系统的功能分析和用户界面设计,并提出了系统可行性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9.
数字图书馆重要资源--电子化学位论文的发展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信息技术和数字化图书馆的迅速发展,作为大学图书馆馆藏特色的学位论文的电子化工作,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学位论文本身的特点和重要性,以及电子化后在检索、共享和利用上的巨大便利,使得学位论文电子化的研究和应用方兴未艾。针对目前学位论文电子化发展的现状,本文分析了学位论文电子化的意义和面临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0.
迈向21世纪的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生教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1世纪是全球信息化的时代,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时代,它将对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生教育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经过20年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中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学位授权体系。目前我国已有图书?..  相似文献   

11.
中国学位论文收集与服务系统建设是国家学位论文资源保障体系的主体框架和初级阶段,是整合国内学位论文资源、实现开放共享和联合服务的具体行动,其构建建立在多部门、多个系统协同合作的基础上.文章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研等方法,对我国国家层面学位论文管理和服务现状进行系统分析,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中国学位论文收集与服务系统建设目标和总体框架,阐述了学位论文共享管理体系的构建措施,分析了学位论文元数据集中共享的技术路线、全文分布服务实现的技术方案及其具体建设措施.最后对学位论文收集与服务体系下一步的发展路线和服务推进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我国目前的图书馆学研究生学位由博士学位、学术型硕士学位和专业型硕士学位3种类型构成,迄今已有8个博士学位授权点、42个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和18个“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MLIS)授权点.数量上的“多”并没有带来内涵上的多元化,不同学位类型之间、不同授权点之间在培养目标、研究方向、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雷同化”现象.雷同化与多元化相对立.可以考虑从学位类型的多元化、培养机构的多元化、培养目标的多元化、研究方向的多元化、课程设置的多元化、培养方式的多元化6个方面构建多元化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13.
2000年的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填写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数比国家实际培养的人数多出50万,也就是说,全国至少有50万人所持的文凭是假文凭。据报道,深圳市对全市干部,重点对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市管企业及市属一、二级企业以上领导人员的学历、学位情况进行了全面检查,在已查验的44213人中,共验出假学历(学位)证书107份,非学历(学位)证书719份,  相似文献   

14.
对出版社编辑体制改革的思考王秦伟改革开放十几年来,我国的出版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出版社的数量已由1980年的174家发展到现在的500多家。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我国出版社职工人数已近4万人,其中编辑人员也近2万名。从年龄结构上看,这支编辑队伍中的大多数...  相似文献   

15.
电子博硕学位论文建设是学位论文开放获取实践的基础,也是机构知识库建设的一个特例分支,国家级的公益性服务体系建设及OA实践在我国内地尚未有效起步,相关研究也缺少系统性。本文以IR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指出推动我国学位论文OA实践的关键在于组织引导和机制变革,应建立自上而下的、以OA为宗旨的权威集成服务体系和配套制度体系,包括驱动机制、授权机制和保障机制,保持电子博硕学位论文服务体系建设与主客观环境的协调发展。为此,提出“三大策略+三大机制”的实践框架和实施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有中国学位的人士受聘港府据报道,香港当局于去年首次核准招聘5名有中国学位的人士为公务员。这些人士是经其公务员事务科及学术评审局审核后获准,他们分别来自台湾海峡两岸的著名学府。又悉,公务员事务科已进入对准聘有中国学位人士的第二轮审批阶段。港府破天荒接纳...  相似文献   

17.
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建设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阐述了建立学位论全数据库的必要性,并且通过介绍几种国内外学位论数据库,对当前我国建立学位论数据库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18.
加强学科建设促进研究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概述学科与学科建设的意义和作用,提出我国高等院校学科建设的工作思路与重点;介绍我国学位授权审核的原则和学位授权的学科结构;分析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新特点,并指出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研究生教育应当在五个方面进行努力。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发展,获各级学历和学位证书的人数逐年增多,据统计,到1998年底,我国获硕士学位人数已达40余万,获博士学位人数达4万余人,每年获学士学位人数为40余万.可以说,眼下国人渴盼文凭的热度,虽不能说是绝后但确属空前.这自然是好现象,无疑令人振奋.  相似文献   

20.
我国电子形式的学位论文(简称ETD)资源大致分为三种形式:由多个成员单位参与的ETD文摘、全文资源共享检索平台或数据库,分散在高校和研究所的学位论文数据库,商业性学位论文数据库.由于这些数据库分属于不同的机构,资源共建共享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ETD数据库整合不够,重复建库;检索效率不高:学位论文法定呈缴单位无隶属关系.因而需加强网上学位论文资源的整合,开展国内学位论文服务联盟并与国外广泛合作,建立高校与商业机构的合作,建立国家学位论文中心服务平台,以此推动学位论文资源共建共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