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感动童言     
林莉 《教育文汇》2006,(8):38-38
那天,我照例批改学生的作文。那是篇老题材的作文,写老师的。为了让学生们写出童真、童趣,写出新意,我大胆放手,让他们想写谁就写谁,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习作交上来了,很多学生是写我的,且满是溢美之词:什么上课灵活,语言幽默,关心学生……我长长地舒了口气,看来,心血没有白费。生活上,我对他们嘘寒问暖,关怀备  相似文献   

2.
欢乐便利店     
实话实说老师:你交上来的两篇作文,我只能看懂一篇,另一篇写得太糟糕了。学生:是的,我妈妈的作文写得确实比我爸爸好很多。爆笑指数:(武甲良)一场虚惊一天晚上,我从同学家出来时已经很晚了,在车站等了好久,才看到末班车缓缓驶来,但到我面前并没有停下。我看车门开着就跳了上去,  相似文献   

3.
前几天,我让学生写了一篇作文,内容是"你如果经历过危险时刻,请你写写事情的经过和你当时的感受和做法"(北师大版教材第九册第七单元"危机时刻"作文训练).作文交上来后,我发现有一个学生的作文写得特别差,具有典犁性:错别字多,乱用标点,语句不通,前言不搭后语.描写不合乎情理.我想:可以把这篇作文作为反面例子加以评讲,让学生在笑声中反省,不好好写作会闹出很多笑话的!  相似文献   

4.
教完《庖丁解牛》后,我要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其故事,学生复述得较好。之后,我根据课后练习,要求学生用现代汉语把课文改写成记叙文。作文交上来后,我发现病句很多——比他们口头复述故事时多得多。我要求学生修改病句后再交上来,但病句还是不少。学生说话病句较少,为什么一作文,病句就多起来了呢?我要几个学生读读自己的作文,结果念不成句。有的学生过意不去,边读边掏笔修改,读几遍后,病句大大减少。古代不是有人把自己的文章贴在墙壁上,日诵三遍以求修改锤炼吗?回忆自己中学作文时,认真写的作文往往一写好就能背诵,因而病句也较少。这些都给我启发。第二次作文,我要求学生背诵自己的作文,背诵时如果语言不通,请自己修改!第一次背诵作文,学生背得勉强,但抽样检查后发现,病句减少70%以上。其中,“田里有二个人”之类的病句没有了,生造词、滥用关联词语的现象减少80%;句子成分残缺的现象基本没有了,结构混乱,词语搭配不当的现象减少81%。我曾在初二某班进行实验,学生全期共写大作文10篇,其中,五篇要求背诵,五篇要求熟读。半年之后,该班作文在文从字顺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现代汉语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有很大的距离,而初中生书面语言的语感较差,很少有用...  相似文献   

5.
我是语文老师,同时又兼一个班班主任。语文老师当班主任有个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通过作文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学生的内心活动是很少外露的,但一旦诉诸文字,又常常掩盖不住。我曾经布置一篇作文,要求学生写一个人物。在交上来的作文中,有一篇深深触动了我。这篇作文是我班王丽君用书信形式写的——写给妈妈的一封信。  相似文献   

6.
杨秀山 《现代语文》2006,(7):117-118
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大都是改出来的。在指导学生写作中我就此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有一位学生交上来一篇作文,我仔细看了看,这篇作文从选材构思到语言表达,都有探究的价值。我觉得是一篇可供修改的坯子,我就把它打印了下来。原文如下:  相似文献   

7.
赵娟 《湖南教育》2006,(6):46-46
教完《庖丁解牛》后,我要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其故事,学生复述得较好。之后,我根据课后练习,要求学生用现代汉语把课文改写成记叙文。作文交上来后,我发现病句很多——比他们口头复述故事时多得多。我要求学生修改病句后再交上来,但病句还是不少。  相似文献   

8.
去年暑后,我刚担任新班一一六年级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了一次调查,请学生回答三个问题:1.你喜不喜欢作文,为什么?2.你喜欢哪一类的文章?3.你以往是怎样做作文的?调查得知,全班19人中仅2人喜欢作文。进一步了解后,又得知同学们喜欢写关于小动物的文章,喜欢对实物进行观察后写文章;怕写人和事的文章,最怕写读后感。不少学生完成作文的途径是:抄作文选,问爸爸妈妈,根据平时看过的文章乱编一篇,用自己过去的作文再抄一遍交上来,因为老师换了。我深深感到这种状况必须改变。语言是交  相似文献   

9.
茹瑛 《考试周刊》2014,(83):63-64
<正>进入三年级,就意味着以后的语文学习要大面积接触作文了,也意味着作文教学成了三年级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一、二年级的作文只要求学生看图说话、写话,甚至连标点符号都要求不高,但是到了三年级,就要求学生写一篇完整的作文。2013年9月份刚开学,我布置了一篇小习作,叫《开学感言》,这篇习作比较贴近实际生活,但是从学生交上来的作文来看,质量好坏参半。好的学生会完整地表达自己想表达的意思,并且能用上一些好词好句,一位学生写道:"怀着兴奋的心情,我迎  相似文献   

10.
常常为学生小作文的题目伤脑筋。说实话,从五年级至今,能想到的题目都写过了,老一套的题目学生写厌了,也写烦了。没有新鲜的东西,很难激起他们作文的兴趣。开学初,学生提议让他们自己想些题目。我说:“好啊,你们每人写几个题目交上来。”学生交上来的题目令我耳目一新,也大吃一  相似文献   

11.
史峰 《初中生》2012,(32):20-22
正老师布置了一篇作文《我的课间十分钟》,孙强同学只写了一句话:下课了,我想利用这十分钟把上课没有做出的数学难题解答出来,最后终于得出了答案。作文交上来后,老师问孙强:"怎么才写了这么点?"孙强说:"课间就‘十分钟’,实在没有什么可写的。"如果让你也写《我的课间十分钟》这篇作文,你是不是也会因为作文表述的"时间过短"而  相似文献   

12.
“烦死啦!又是作文课!”这是我在上习作课时经常听到身边的学生发出的感言。我利用课下时间和学生交流,发现他们并不是讨厌作文课,而是作文时他们不知道写什么、怎么写。于是,每次习作课部分学生不能按时交作文,就是那些勉强交上来的作文,也少有看得过去的。大多数学生写作文时是依靠看《作文大全》等现成的作文书,然后选取其中一篇作为样本,  相似文献   

13.
李朝嵘 《广东教育》2009,(10):56-57
想要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日记是一个许多教师认为行之有效的方法。虽然教师们对日记“情有独钟”,但相当多的学生却“胃口全无”。每教一届学生,我都要求他们写日记,通常要求两天一篇。但是每次面对交上来的日记,自己都会觉得苦恼:字迹潦草不堪,难以辨认;内容空洞无物,似“流水帐”;语言干瘪苍白,读着味同嚼蜡。  相似文献   

14.
牛俊美 《班主任》2006,(12):43-43
一个春光明媚的中午,我把一套语文模拟试题发绐初三的学生.1小时后,一位叫雪的学生把卷子交上来.卷子折了四折,放在我面前就像一封信.打开卷子,我发现雪只写了作文,其他题目都没做.我将目光落在了那篇作文上,题目是《老师,给您说说心里话》.  相似文献   

15.
红蝴蝶     
(一)天阴沉沉的,淡墨似的乌云浸满了整个天空,细细的雨丝密密地斜织在天地之间。我翻阅着初二(2)班交上来的作文,心里很不痛快。为了参加市里的作文竞赛,学校规定每班选送一篇作文进行校级初选。初二(2)班的杨老师请病假,由我代了语文课和班主任工作。刚接手还不满一个星期,对学生也不太了解,所以,我就让每个学生都交一篇。可翻到这会儿,一篇略微出彩的作文也没见着。我站起来泡了杯好茶。在逐渐弥散起的茶香中,我一目十行地翻阅着剩下的作文。  相似文献   

16.
那天,我正在批改学生的作文。这是篇老题材,写老师的。但最熟悉的往往是最陌生的。为了让学生们写出童真、童趣,写出新意,我大胆放手,让他们想写谁就写谁,想怎么写就怎么定。习作交上来了,很多学生是  相似文献   

17.
想要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日记是一个许多教师认为行之有效的方法。虽然教师们对日记情有独钟,但相当多的学生却胃口全无。每教一届学生,我都要求他们写日记,通常要求两天一篇。但是每次面对交上来的日记,自己都会觉得苦恼:字迹潦草不堪,难以辨  相似文献   

18.
提高学生作文水平,须得使学生爱上作文;而要使学生爱上作文,须得老师指导时根据学生实际,掌握要求尺度,宽严结合有致。 我在毕业班教学多年,看到学生往往上五年级了还不大会作文,怕作文。在每次接班以后,为了教好作文,我首先提倡多记日记,要求学生天天记。出于好奇心,李某同学连续写十几篇“流水帐”交上来。发日记本那堂课,他认定凶多吉少,一直忐忑不安。不料,我在讲评中第一个就表扬了他,我对日记内容的优劣不予评议,只是把“贵在坚持”四个大字写在黑板上加以阐释,然后说:“他已经坚持了十几天,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我在教学中将作文教学和网络论坛联系起来做了一些尝试。在进行了大量实践的基础上,我认为,论坛式作文教学模式能够很好地将网络和作文教学融合起来,并能发挥各自的功能。那么作为一名老师,如何正确使用论坛,让其为我们的作文教学服务呢?第一巧:巧借论坛,呈现丰富多彩的写作素材您有没有过这样的苦恼:一篇写秋景的作文,一个班的学生交上来的作文内容大同小异。一次写观察日记,学生竟然不约而同选择了那几种动物去观察,观察的方式也一样。原因在哪里?在于写作素材的单调。在以往的作文教学中,往往是教师根据作文的题目要求让学生准备写作素材。教师也  相似文献   

20.
中学生说:"我就怕作文,一提笔就头疼,总觉得没东西可写。"有的干脆说:"我真不知道该写什么,从何写起。"有的学生作文虽然也交上来了,但仔细一看,刚开个头,敷衍几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