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红 《现代教育技术》2001,11(4):22-25,48
教育技术学是教育科学中一门新兴的应用性子学科 ;该文从电化教育和教育技术的发展讨论了教育技术学中基本术语统一于“教育技术学”这一学科名词下的优势 ,进一步说明教育技术应用领域的广泛性 ;表明教育技术学是一门需要不断发展和创新的学科  相似文献   

2.
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课程设置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本文对国内17个教育技术学硕士点开设的课程作了研究。将课程分为九类(基本理论、理论基础、教学设计、远程教育、技术、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方法、文献检索与选读以及其他)进行分析,并对各个分类作了进一步分析。由此提出当前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改进建议:1、增加选修课程数量和类别;2、调整课程格局,改变技术类课程占主体的现状;3、加强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研究;4、注重实践类课程的开设。  相似文献   

3.
当前高校教育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进入了一个平台期和反思期。高校教育技术应用的唯一目的是提高大学课程教学质量。为达此目的,教育技术在应用的层次和方式上都需要新的进展和突破。从实践环节看要获得突破的关键点有两个:一是强化应用和开发的有效衔接,二是提升应用的层次进入微观的精细应用。  相似文献   

4.
MindManager在教育技术课程理论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广 《现代教育技术》2007,17(1):77-79,82
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是教学信息化,但目前在教育技术课程理论教学中,还缺乏能有效减轻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负担,明显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软件。作为一款著名的思维导图工具Mindjet公司的MindManager操作简单,功能强大,通过两年多的实践,笔者探索了MindManager在教育技术课程理论教学中应用的方式,总结了它的作用,发现了应用中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5.
彭艳均  吕圣娟  冯涛 《现代教育技术》2009,19(4):133-136,41
针对教育技术学本科生日益严重学科困惑问题,首都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重点实验室设计实施了基于问题的参与式培训。文章采用内容分析法、统计分析法和深度访谈法,从定量和定性两个角度分析了学生在培训前后的学科认识与困惑的变化,对培训的有效性进行了实证性研究。  相似文献   

6.
教学研究的技术转向不仅指教学研究中技术问题的显性化,更是指教学研究中技术思维的意识形态化,最终将会引起教学研究的范式变迁。长期以来,由于理论传统对技术的排斥、技术本身的自我隐蔽,以及人们对物质技术的偏爱,使得技术主题在教育理论中一直处于历史性缺席状态。现代教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变革了传统教育理论赖以成立的基础,为教学研究的技术转向提供了实践基础。而学习科学凭借其跨学科与综合研究、以设计研究为研究方法论的优势迅速崛起,为技术走进教学研究指明了可行之路。教育技术学作为教育学科中最具活力的学科,将成为教育学研究技术问题最为可靠的倚重者。教育技术学应在培育技术时代的教育哲学与建设教育的临床学两个方面做出建树,因为技术时代的教育哲学将为教育变革提供理论的指引,而教育临床学又为技术思维在教育中的应用提供了入口。教育技术学可以借此逐步提升自己在教育学中的学科地位。  相似文献   

7.
现代教育技术作为师范生的公共课之一,其教学内容的组织直接影响学习者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知。作为一门交叉学科,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内容难免与其它课程学科存在重复。为消除这种重复带来的教学内容的拼凑感,凸显现代教育技术的学科特点,可以依据教学过程组织技术部分的内容,以突出技术应用的教学性,并且把理论内容融合进技术内容,以实现理论的"技术表达"。  相似文献   

8.
美国国家教师教育技术标准的演变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2008年6月,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公布了第四版《国家教师教育技术标准》。从1993版、1997版、2000版到2008版的美国国家教师教育技术标准教育依据教育信息化背景的变迁,在一级技术标准的体系、二级绩效指标的内容、标准背后的技术观等方面进行了与时俱进的更迭。  相似文献   

9.
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方案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在调查07—09年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科目设置现状和招生结果的基础上,分析了教育学综合不适合作为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科目的原因,然后提出了教育技术学统考和基于研究方向的自主命题两种考试科目设置方案。  相似文献   

10.
从唯物主义辩证法的角度探讨"教育技术学"更名为"教育信息技术"的"利"与"弊",揭示了专业更名为"教育信息技术"的"弊"大于"利"。文章围绕此次专业更名风波引发深层次的思考,阐述了教育技术学科的长远发展不能靠专业更名来实现,而是要探索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发展既要立足于现在,及时合理地解决目前学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境;又要展望未来,不断开拓新的专业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1.
1978年以来,我国的教育技术研究旨趣存在着明显的汇聚和转移,教育技术研究的变迁不仅是由技术发展和教育发展所决定,市场、政府和文化等社会因素也产生了明显的影响。教育技术研究旨趣的汇聚和转移是社会多种要素与教育本身共同选择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举办具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实际需求,面对该专业越办越热的现实,以及教育技术学者、学生对该专业的忧虑和困惑,该专业可按"教学人员、管理人员与技术支持人员分类发展;培养目标指向明确;专业方向因地制宜;课程体系各有侧重"的原则进行改革,由此可确立专业之"专"和专业之"业"。  相似文献   

13.
刘美凤 《比较教育研究》2004,25(8):33-37,32
美国是教育技术领域或学科的发源地,其教育技术的三条历史发展线索一直是中国学界探索教育技术本质的一个参照.[1]那么,美国教育技术的三条历史发展线索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如何从中形成对教育技术领域或学科更为本质的认识呢?这是本文力图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随着现代教育的改革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多媒体课件设计制作已经成为教育技术学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重要目标。本文从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自身角度出发,分析了本专业学生在多媒体课件制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相应的提出了提高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力的几种策略。  相似文献   

15.
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职能定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是为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提供支持的重要部门。只有进行正确职能定位,发挥应有功能,它才能为推进高校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提供更多支持。探讨其应有的职能,最后提出相应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王全 《现代教育技术》2007,17(8):20-23,33
ETS为教育、技术与社会的简称,作为教育技术学与教育社会学交叉的一项新兴研究,目前尚未在学界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梳理了ETS研究提出的理由,就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与研究构想,提供了一些建议。本文试图呼吁学界开始重视技术发展背后的社会问题,给予ETS研究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教育技术领域存在着许多技术化问题,如软硬件建设不同步、管理体系欠完善、重视设备管理轻视教学等,这些问题已经影响到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提出了克服教育技术技术化倾向的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18.
基于知识元的教育技术学科资源库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库,衍生于传统图书馆,资源组织是以文献为单位,基于传统的倒排索引的组织形式。用户通过标题、关键词等方式进行资源检索出来的是一篇篇的文献,不能为用户提供针对具体问题的知识服务,且由于它们之间的差异性导致它们之间的资源共享难以实现。基于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基于知识元的资源库的构建,并以教育技术学科为例做了探讨:首先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并结合我们的研究提出了教育技术学科资源分类体系;然后详细介绍了基于知识元的资源组织;最后在学科资源分类与知识元标引技术的基础上,构建了教育技术学科资源库,并对该资源库的应用做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Analysis of a recent survey in the United Kingdom of the roles, concerns, training needs and support priorities of secondary schoo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ordinators has revealed a number of factors and relationships amongst these variables and with other variables concern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chools. In this article we present and discuss the results of a recent survey in the United Kingdom of the roles, concerns, training needs and support priorities of secondary schoo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ordinators (ITCs). We draw conclusions concerning the unique problems faced by ITCs as a result of the expectations placed upon them, not only to teach their own subject, but also to train and support other teachers in the pedagogical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 In response to a great variety of needs, there is only limited support provided for them formally by their schools and by external sources. The most highly valued support comes from informal sources. We consider the implications of these conclusions for those concerned with provid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IT education. We suggest that partnership approaches may provide the basis for much improved support for ITCs, with the aim of raising the standard of teaching in schools, both of IT as a subject and with IT as an aid. We also highlight the challenges for the partnerships between schools and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which are attempting to provide initial teacher education for IT specialists.  相似文献   

20.
TPACK框架下《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课程改革探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TPACK框架从教师技术整合的知识框架、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审视框架及教师教育技术应用的语言框架等方面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对当代教师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探讨了TPACK框架在《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课程定位、课程内容、课程活动以及课程评价等方面的指导作用,试图以TPACK框架为基点将国外技术整合研究及其全新理念融入《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以期为师范生提供全新而简约的技术整合视角,从而促进其教育技术应用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