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史诗作为语言行为,是一种仪式性的交流。在史诗展演中,一般模式的基本类型及其变项范畴涉及英雄的诞生、成长、婚姻、衰落和死亡等叙事环节,其最终构成了一条类似生命链的行为序列。通过立足于史诗《罕·哈冉贵》的15种异文及相关资料,对英雄诞生叙事进行结构分析和本位解读,并探讨展演中的构成—冲序过程及其相关特征。  相似文献   

2.
本丛书第一批出版七部著作。其中任钦·道尔吉和郎樱主编的《阿尔泰语系民族叙事文学与萨满文化》一书选录了我国学者有关阿尔泰语系诸民族中流传的英雄史诗的研究论文三十余篇。这些论文从不同角度论述了《玛纳斯》、《江格尔》、《格斯尔》、《阿勒帕米斯》、《阔布兰德》、《乌古斯》等史诗与萨满文化及各民族历史传统的关系,反映了我国史诗工作者的最新研究成果。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研究所组织翻译的《蒙古人民的英雄史诗》,系前苏联学者谢·尤涅和留多夫有关蒙古民族史诗研究的力作。该书为国外学者研究我国少数民族史诗的代表性著作。  相似文献   

3.
蒙古国搜集整理《江格尔》史诗文本和建构本国《江格尔》史诗传统,经历了一个从翻译介绍卡尔梅克《江格尔》到整理蒙古国境内零散流传的本土《江格尔》史诗片断并建构成本国史诗传统,从翻译和修订卡尔梅克《江格尔》并打造成蒙古文学经典到最后创编完成作为国家标志性文化资源的《蒙古江格尔》的过程。在其中,《江格尔》史诗的搜集整理与研究、史诗传统的建构和本土化最终促成了《蒙古江格尔》的创编。蒙古国建构《江格尔》史诗传统的做法和经验对我国的《江格尔》研究及草原史诗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开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苗族史诗《亚鲁王》讲述了苗族英雄亚鲁一生的英雄业绩,其命运之坎坷、其性格之坚韧、其对手之凶残建构了史诗的发展脉络.亚鲁一生中拥有诸多对手,但其与兄长赛阳、赛霸的争斗才是贯穿整部史诗的主线.文章通过分析亚鲁英雄形象,在比较多篇《亚鲁王》异文的基础上,以英雄对手母题为切入点,探讨了史诗蕴含的苗族“人类同源”的观念,并分析了史诗内蕴的麻山地区苗族传统的祖先崇拜意识,认为史诗是对苗族远古社会历史事实的反映.  相似文献   

5.
以英雄史诗《昂泰拉传奇》为研究对象,通过学术史梳理引入"程式"这一分析工具。通过对史诗文本的细读,梳理史诗文本中口头语言程式的类别和内容,以"特性修饰语""人名""坐骑""兵器与甲胄""动作"为切入点系统分析《昂泰拉传奇》中口头语言程式的特征,进一步探究史诗从口传艺人"大脑文本"向文人"书面文本"的演进机制。  相似文献   

6.
抗美援朝战争就是由无数的英雄创造的战争奇迹,是一部英雄的史诗。这种激越的历史诗篇,在英雄叙事中甚至保持战争的原汁原味就能够打动人,与此相对应,抗美援朝战争英雄叙事一开始就成为鼓舞士气的一种有效手段,成为配合战争的第二战争形式。抗关援朝战争英雄叙事的代表性文本是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巴金的《我们会见了彭德怀司令员》等;英雄叙事边缘化文本的代表是路翎的《初雪》、《洼地上的战役》;通过文学想象的方式建构起来的文本审美世界的代表性作家是巴金和杨朔。  相似文献   

7.
作为我国农学史上资料最为完备的一部农学著作,《农政全书》征引了大量文献,其中许多农谚引自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通过比较,发现两书有6条谚语存在差异。出现异文的原因有两书的性质不同,语言自身的发展演变等。对这些异文的研究,有助于《农政全书》的校勘和古代农谚的整理工作。  相似文献   

8.
抗美援朝战争就是由无数的英雄创造的战争奇迹,是一部英雄的史诗.这种激越的历史诗篇,在英雄叙事中甚至保持战争的原汁原味就能够打动人,与此相对应,抗美援朝战争英雄叙事一开始就成为鼓舞士气的一种有效手段,成为配合战争的第二战争形式.抗美援朝战争英雄叙事的代表性文本是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巴金的《我们会见了彭德怀司令员》等;英雄叙事边缘化文本的代表是路翎的《初雪》、《洼地上的战役》;通过文学想象的方式建构起来的文本审美世界的代表性作家是巴金和杨朔.  相似文献   

9.
《罗兰之歌》是产生于欧洲中世纪时期法国的著名英雄史诗。无论从其源流还是文本来看,它都呈现出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然而,由于经神职人员等的后期加工,使史诗的民间性转为隐形的存在。从情感第一性、思维二面观以及民众狂欢等这些较为不易变更的内在特征入手,有助于我们揭示其民间性的隐性存在。  相似文献   

10.
《格萨尔》作为我国三大英雄史诗之首,日益为文学和文化研究者所关注。史诗是百科全书,是文化宝库。《格萨尔》文化由宗教文化、人本文化诸多因子构成。本文以文化为视角,对《格萨尔》的文本进行多层次、多方位地透视,以期将该史诗的研究进一步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11.
神话英雄史诗《江格尔》展示着蒙古民族的审美理想和个体生存状态。史诗的既成审美对象是以一种感性直观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美学观念,这种原初的美学观带有明显的神话思维特征。《江格尔》具有东方审美观的特质。东方审美“同情观”的哲学认识论基础是原始宗教的“万物有灵观”。史诗《江格尔》原始审美表征表现为:萨满思维、生命为美、物我同一等。  相似文献   

12.
《阿鲁举热》是云南彝族唯一的一部英雄史诗。最近收集、整理、改编的《阿鲁举热》文本共2500余行,具有历史性、民族性、传奇性和变异性的特点。新整理的彝族英雄史诗《阿鲁举热》内容更丰富,人物更丰满,故事更曲折,篇幅与四川凉山彝族的《支格阿龙》篇幅相当。  相似文献   

13.
《阿诗玛》的民间文学文本,在民间传播的过程中,产生了各种异文。目前对《阿诗玛》异文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研究文学与民族文化、文学与民俗、文学与宗教信仰之间的关系上,对其文本形式研究则较少。通过对《阿诗玛》异文的叙事学研究,分析出这些文本之间有哪些差异以及这些差异是如何形成的。  相似文献   

14.
流传于四川凉山彝族地区的神话英雄史诗《支格阿龙》是彝族关于历史的记忆,史诗中隐藏的远古文化信息蕴含着初民对待自然、生命、死亡和宇宙的观念。本文以四川凉山彝族地区所流传的英雄史诗《支格阿龙》口头文本为分析对象,对史诗中所呈现的丧葬文化进行解读,试图揭示口头文本《支格阿龙》丧葬仪式背后所隐藏的象征意义,以及通过丧葬仪式表达的彝民族原始宗教文化意蕴。本文认为,史诗中的丧葬仪式,其建立起来的是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之间道德、伦理、情感的象征性交流体系,通过这一交流体系,人们在道德观念和伦理情感上达成了一致和统一,从而使民族得以凝聚。  相似文献   

15.
中外二十五名专家学者参加了蒙古文学分会的学术讨论,提交了21篇论文或论文提要。学术讨论的内容涉及古今书面文学、民间文学、文学理论、宗教、民俗等领域,提出了一些新颖的学术见解。学术讨论始终洋溢着热烈、轻松、友好、科学的气氛。大家对蒙古文学研究现状和发展充满信心,并一致希望加强学术交流,通力合作,把蒙古学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提交大会的论文有许多是对新课题的研究和新观点的论证,老的课题研究也有了新的拓展和深化。联邦德国海西希教授在《蒙古英雄史诗中的历史真实因素》一文中对蒙古史诗抽象的韵文进行分析研究,从中  相似文献   

16.
《蒙古秘史》不仅是一部珍贵的民族历史、文学和军事学遗产,同时还是一部光辉的教育史诗。本文对《蒙古秘史》中所体现的育人思想作了概括、归纳和研究,并指出了这些育人思想在蒙古族教育史上的地位、及其对于以后蒙古族教育思想的发展乃至蒙古社会历史的整体发展所产生的重要、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异文对比、分析是训诂的一种重要方法,对发现及解决文本的问题有很大的帮助。本文对《汉书·卫青霍去病传》与《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进行了异文比较分析,共确定异文29处,并对这些异文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8.
湖北神农架发现了一部多达三千余行的古老的手抄唱本《黑暗传》。有些学者据此认为它是一部“汉族长篇史诗”。本文作者对《黑暗传》从押韵和形式、内容和结构作了具体分析。并在同西方英雄史诗和少数民族史诗相比较的基础上认定《黑暗传》不是一部“史诗”。而“仅可视作长篇神话故事民歌”。  相似文献   

19.
认清一个文化的源流对于认识这个文化的内核来说至关重要。来源于阿拉伯口传文学形式的英雄史诗《昂泰拉传奇》长期以来不仅被作为阿拉伯民间叙事文学的"开山之作"而大放异彩,更是在诸多的阿拉伯史中作为反映阿拉伯古代部族历史的重要参考史料而屡次出现。这主要是由于英雄史诗《昂泰拉传奇》折射出古代阿拉伯游牧文化的因子,而这种游牧文化因子参与了对后世阿拉伯文化精神的塑造。  相似文献   

20.
项卫秋 《中小学电教》2008,(11):134-135
<正>一、设计理念"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新课程标准》阅读教学的目标之一。《七律·长征》是一首气势磅礴的英雄史诗,适于朗读。因此,借助板画、背景资料、录像等,教师引领学生潜心涵咏文本,去触摸诗中的言语形态,帮助学生感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