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上课是教学过程的基本形式,学生成绩不好的原因首先该在课堂中去找。常常有这种情形,很好的一堂课,整个班学生都在用功,而个别学生却忙着干别的事情,不认真听课甚至根本就不听课,教师也没注意到。这样一来,这些学生的课外作业也一定做不好。第二天,教师也许问不到他们,这就是学习中的漏洞,是落后的开始。所以,我总是尽量使每一个学生都在自己的视线内。教师不仅要看到全课堂,而且一定要看到每一个学生,  相似文献   

2.
每天每班在课堂上都会上演着这一幕:学生由于不听课,或是作业没有做好等而让教师头疼。有些学生甚至会与教师发生冲突,这些大大小小的冲突让有些教师失去了冷静。教师是凡人,不是圣人,但是作为教师怎样来控制我们的情绪呢?刚参加工作,我在上面讲课,学生在下面说话。教室里闹哄哄的,  相似文献   

3.
我在实践中体会到:指导年轻教师上好第一节课,对其健康成长十分重要。在听课过程中常常发现,一些新教师上课时旁征博引,漫无边际,抓不住重点、难点;还有些新教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背诵教材,显得知识贫乏,语言无味,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甚至有些新教师上课精神过度紧张,说话声哑,写字手颤,板书出现错别字,而且杂乱无章。他们教数学不能正确使用园规、三角板;教物理做电  相似文献   

4.
案例 今天上午第二节,我照常搬着板凳、带着笔和听课记录到初一年级去听课,我走进的是初一(6)班.就在听课的过程中,我无意间发现旁边一名男同学的桌洞内有一本精致的同学录,感觉有些好奇,便小声地问他:"我能看一下这本同学录吗?""可以."这名同学顺手拿给了我.  相似文献   

5.
有的教师上课,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听课情绪低落;而有些教师上课,学生全神贯注,听课津津有味,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学生不专心听课的原因不完全在于他们本身,与上课教师的素质有很大的关系。要使学生能自始至终的专心听课,青年教师应具有以下几种素质。  相似文献   

6.
下校听课调研,正逢二年级每个班都在上《卡罗尔和她的小猫》,于是一个上午我就聆听了A、B两位教师执教的这一课,并倾听了她们的师傅C教师对此课教学的看法。(A老师:一年半前作为优秀毕业生分配在该校;B老师:在刚结束的全区教坛新秀比赛中获得一等奖;C老师:从教二十年,曾被评为省教坛新秀)在整理听课与评课记录时,我发现不同层次的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教学的安排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分析这些差异也许对于教师的成长有一定启示。[片段一]谈话揭题A教师:师:你最喜欢和什么小动物一起玩耍?(学生众说纷纭,一开始课堂上就很热闹)好不容易有一学生…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名主抓教学工作的副校长,我经常深入课堂听课,就听课发现的问题和教师进行交流。更多的时候,我把课堂出现的问题归因于教师,如教学方法、知识水平、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等。我认为,听课是校长了解教学情况的途径,是检查和指导教师的手段。换言之,我总想通过听课发现教师的教学问题,从未考虑过通过听课反思自己的管理工作。一次,我和教务主任一起听一位数学老师的课。课堂气氛相当沉闷。一节课下来,只见老师喋喋不休,学生极少参与。课程下半段,一些学生明显表现出厌倦情绪,趴在桌子上。老师也感觉到不很理想,极力调动学生,想扭转局面,但…  相似文献   

8.
为了将课改理念真正落实到行动中,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我们科组从基础做起,进行课堂教学行为操练。在相互听课、共同评课中,我们发现部分教师的口头禅特别严重,有位年轻教师一节课说了20个“啊”字:即便没有口头禅,教学语言也往往缺乏规范性、科学性。从传统的教学角度看,教师口语的基本要求就是讲得清楚明白,准确无误,更高的要求则是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抑扬顿挫。但从新课程理念看,教师口语主要职能在于组织、指导、激发学生学习,对学生学习中产生的疑难问题给予启发,对学生的进步给予鼓励,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相似文献   

9.
在课堂上,有的学生听课时打起瞌睡来,也有些学生思想不集中,做小动作。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往往叫这些学生站起来听课。由于这个办法有时能收到维持“课堂秩序”的效果,有的教师颇为得意地说:“对这些不守纪律的学生,只有采取‘站’的办法,站一站就听讲了,否则老是不听。”这件事给予我们另一方面的启示,那就是教师是否尽到了责任。学生不听讲,让他站起来听,这样做很简单,教师也可以省许多事。但是,一个严格对待自己工作的教师,难道能以此为满足吗?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个教师,我常常思考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有些教师走进教室时学生总有一种热切的期待?为什么有些教师并未让学生加班加点,也不搞“题海战术”,但学生成绩仍能不断提高?为什么有些教师即使接的是“差班”,但不久这个班的成绩就会赶上甚至超过其他班?经过调查,我发现,这些教师有一个共同点——他们在教学中十分注意发挥情感的多种功能的作用。情感理论告诉我们,情感与认知是相互影响的。教学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且是一个情感意志的活动过程。情感是非智力因素的核心,它对动机、兴趣、意志等因素不仅起着调节作用,而且能促进智力因素  相似文献   

11.
在听课过程中,我发现一些英语教师经常会组织一些“中看不中用”的活动,或者是一些“重复性”活动。一节课下来,学生倒是兴高采烈,教师也自我感觉良好,但学生的基本能力没有得到培养,教学任务没有完成。我认为教师在进行活动设计时要考虑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2.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以下情况:也许因为不是上公开课,没有外人听课,有的教师就习惯了“今天把书翻到某某页”的导语方式;也许是因为没有人督促,没有人“相逼”,有的教师也就习惯了掂着书走进教室,今天讲什么到讲台上再想;也许是因为教学工作的平凡与琐碎,容易引起疲劳与懈怠,于是有些教师便没有了激情,不再去精心备课,在课堂上就照本宣科,什么创造性、新课改之类的都放在了脑后。可是这些习惯一旦形成了,将积重难返。我们的语文课会走向哪里?语文课的生命力将靠什么来维持?记得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一句话:“教师若不能设法使学生…  相似文献   

13.
陈学超 《教育文汇》2009,(11):41-41
教师听别人的课,被别人听课,都是很常见的事情。这些年,我上过不少公开课,可有一节课却让我难以忘记,因为在这节课上,学生当着那么多听课老师的面,挑出了我的“毛病”,让我看到了藏在自己“皮袍下”的“小”。  相似文献   

14.
开学初,我园对各班教学情况进行了调研,园领导随堂听课,结果发现了上课随便应付、备课不认真、教具准备不足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园采取了如下策略,取得了良好效果。一、园领导随堂听课为了培养教师一贯认真的工作态度,我园在管理制度中增加“园领导定期随堂听课”一项内容,每个教师每月起码有一节课被领导听到,并将听课  相似文献   

15.
且慢举左手     
在推进新课改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在不断提升和改进,课堂教学中人文关怀越来越凸现出来,这是一个进步。但我们也发现有些所谓的人性关怀,值得我们去反思。笔者在一次听课中发现,一个小男生举手发言时,一会儿右手,一会儿左手,两只手轮流着举。笔者觉得非常好奇,就悄悄地问他原因。那位小男生开始不肯说,后来在我的追问之下才偷偷地告诉我,这是老师教的:如果会回答某个问题时,就举右手;如果不会回答就举左手。  相似文献   

16.
不久前,我观摩了一堂省际赛课,一位教师在一节课的最后刚说完“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同学们”,下课铃声就跟着响起。这一绝妙的表现赢来了听课教师们雷鸣般的掌声——未想到教师竟把时间计算到如此地步!可我无论如何也鼓不起掌来,这是偶然的巧合还是刻意而为之?我们的课堂有必要在时间上做到如此精确吗?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教师的预设  相似文献   

17.
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出现错误是十分正常且普遍的现象,错误的情况虽然多种多样、五花八门,但是,我们发现有些错误却是不分班级、不分性别、不分地区的。而且,即使教师事先刻意对学生反复强调、再三叮咛,这些错误到时仍然会出现。说明这些错误中隐含着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改革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即教师的一切教育教学行为都应该关心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这就要求我们重新思考如何听课这个老问题。把“听课”改为“观课”,仅仅是一个字的改动.我却认为绝不是文字游戏,正是教学理念的更新,正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同时也实现了“观课”的目的——通过这个学习平台,促进自己专业化发展。因为听不可以包含观,而溺却包含听,所以我赞同把“听课”改为“观课”。我们在教室里听课,不仅要看到教师的动作、行为和表情,而且要看到学生的动作、行为和表情以及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互动的细节。也就是说我们到教室里听课,实际上并不只是动用了我们的听觉,仅仅是听教师或学生说话,而且要动用我们所有的感官,  相似文献   

19.
充满信心和满怀激情来到学校,最让我纠结的就是各种层次的听课,常常让人感到心惊胆战,大有惶惶不可终日之感,颇有闻听课而恐惧之感,20年了,虽然没有了这些恐惧和担心,但是诸多观点陈旧,值得深思.究其原因主要有五:其一,听课教师评课时,你就像是等着挨批.你一言、我一语品头论足,且每个人的意见各不相同,课堂设计还是新课引入,总有不当,常常让你无所适从,不知听谁的是好.其二,有些老师提意见时,并不了解我的教学进度,也不了解这节课与上一节课之间的关系,甚至在教材都不熟悉的情况下就大发己见,完全脱离课题标准和要求,抓住枝节问题不放,让你备感委屈.  相似文献   

20.
现在上课特别是上一些示范课,我们能轻而易举地从杂志上收集到许多教案。如何处理这些教案,是我们年轻教师经常要面对的一个难题。有些教师东拼西凑,取其精华,合成一节课。在上课的时候,就会发现各部分之间不合拍,试教下来改动很大。有些教师索性以其中最适合自己的一篇为模板,稍作改动,就成了自己的一节课。试教下来,如有改动,便不知修改的环节如何融入整篇教案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