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高等院校实验课教学改革的重点在于突出学生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科学、合理的实验课考核评价体系,对于提高实验课教学质量起着重要作用。实验课的考核评价指标包括:课堂考查、预习报告、实验报告书写的考查以及进行综合性实验操作考试等。考核评价方案为:实验课程成绩=平时表现(10%)+预习报告和实验报告成绩(30%)+实验操作考试(30%)+实验理论考试(30%)。考核评价体系应贯彻于整个学期实验相关活动的始终,应是对学生平时严格要求、重视实验报告的书写、加大操作考试难度、综合考查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等全方面的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2.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评价体系构建是在高职基于工作过程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提出的。其主要特点是考核标准职业化,以行为过程考核为主线,以教学项目为考核单元,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考评主体多元化,校内与企业评价相结合,开放式、全程化动态考核。积极开展课程评价体系的建设对于提高高职教育水平,促进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应根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要求,从实践教学目标和内容、实践教学条件、实践教学管理、实践教学考核评价等方面入手,建构专科层次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具体内容包括构建全程化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全程化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全程化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和全程化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等.  相似文献   

4.
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的是具有一定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或岗位群并适应其要求,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采取以检测能力、素质和创新因素为主体的考核内容,全程化、多元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加强平时考核在总成绩中的权重,把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将考核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是经济应用型本科专业课程考核中最适用的一种办法。  相似文献   

5.
对高职精细有机合成技术课程的全面性考核,应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设计教学过程,既注重过程又注重结果,既注重知识的传授又注重操作技能的培养,同时还注重对职业能力和人文素质的评价。该考核方法具有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对象全程化、评价内容全面化、评价过程可行化和评价结果创新化等特点。  相似文献   

6.
学习评价受到成人学习者的普遍重视,因而科学合理地对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成绩、学习能力等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多方面的评价对于成人学习者顺利完成学业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本文参考电大系统目前普遍使用的形成性考核体系,以及相关的过程性评价研究成果,将自行设计的过程性评价体系引入电大教学,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了解学习者对学习评价尤其是过程性评价的认识,针对学习同一门课程的实验班(采用过程性评价进行教学)和控制班(采用传统的形成性考核进行教学)的教学对比实验来介绍过程性评价的实施过程,同时对课程学习前、课程学习过程中、课程学习完成后三个阶段各环节学习者的表现和学习成绩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来验证过程性评价的实施对于促进电大学习者的学习表现发挥了重要作用,并结合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针对实施过程性评价的目标、方法、手段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7.
在党和国家强调要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带动高等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并力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采用信息技术研制线上线下混合实验教学智能辅助系统,强化实验教学的过程评价.借助该系统可以很好地实施实验教学的过程评价,可高效完成实验预习测试、随堂小测试、实验过程若干节点考核、实验结果考核、课后复习测试、实验报告批改等考核评价环节,最后由这些覆盖实验教学全过程的各环节考核成绩加权平均得到实验课最终成绩,通过缩小各环节成绩权重差异,实现结果导向评价向过程评价的转变.借助该系统采集的实验教学各环节信息构建实验课程大数据,能有效推动实验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8.
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是衡量实践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的依据,对实践教学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通过调研及参考大量的文献,提出了公平公正,科学规范;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强化过程,突出能力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构建原则.构建了实验预习报告、操作技能、数据处理、职业素养为一级指标的以课程实验为例的校内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和以过程考核、工作表现、实习报告、实习答辩为一体的以顶岗实习为例的校外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9.
植物化学保护课程成绩考核模式的改革与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试周刊》2015,(57):1-3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往单一的植物化学保护课程成绩考核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课程教学的需要。本教研组以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和山东省名校工程建设为契机,分别从植物化学保护理论课和实验课程成绩评价的现状出发,大胆探索,采用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改变各项考核方式所占比重,在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成绩考核中引入课程成绩的综合性和过程性评价,注重网络学习评价、自我评价的应用,并在实验课程考核中增加实验考试模块。这些探索和改革,使得教研组在考核模式改革和探索中形成自己的特色,在日常教学中取得较好的效果。科学合理的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成绩评价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课程成绩和学习积极性,显著增强了实验课程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实验教学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主旋律",抓好实验教学能够加深学生对概念与定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要做好实验教学,教师就要切实布置好预习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在预习性实验中要求学生在实验前明确实验步骤,了解整个实验过程的思路,模拟整个实验过程,思考实验是如何呈现或者说明物理现象的,并要求学生把预习过程中对实验不理解的地方记录下来,从而确保预习性实验的成功。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了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怎样在课堂教学中用实验探究教学帮助学生主动构建知识和形成技能,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2.
香港高考实验评价改革:实地考察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考实验评价的改革是一项重要的课题。近些年来,香港地区在高考实验评价的改革方面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其实验评价的架构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的观点,强调学生学习的前概念和概念的变化,开发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评价工具。实验评价的运作具有一套科学可行的评价标准和系统规范的评估机制,如实行教师评核、将探究作为评价的长远目标以及迈向基于发展的学生评价等,对内地正在进行的学业评价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课程实验评价是课程实验的重要问题之一,它对课程实验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实验正在启动和发展,而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做出科学的结论,为其成果的大面积推广提供依据,急需课程实验评价理论的指导。必须认真探讨和把握课程实验评价的意义和功能。  相似文献   

14.
数学实验是随着人类思维,数学理论和计算机等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而形成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开展数学实验也是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重要手段.在我国西部贵州遵义、贵阳开展的Logo中学数学实验,历经近二十年的实践与理论研究,日趋成熟,为中学开展数学实验提供了又一种技术平台.该项实验的基本理念以及通过Logo程序设计方式做数学实验的课程目标、内容和组织实施,乃至与中学数学现行教材配套的实验教材及软件的出版,成为西部地区数学课程改革园地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15.
课程质量是保证教育质量的前提,也是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杠杆。本研究采用《走向优质——中国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标准》中的“课程促进”子标准,对我国5省区100所幼儿园进行课程质量数据采集和评价,结果表明,我国幼儿园课程质量总体处于合格水平。就课程编制维度来说,课程设计得分最高;其次为课程实施和课程领导;课程评价的得分最低,濒临不适宜的水平。就幼儿学习与发展促进维度来说,健康、语言、社会和科学达到合格水平,其中健康和社会得分相对较高,语言和科学得分相对较低;艺术则处于不适宜水平。不同体制幼儿园课程质量差异显著,公办园的课程质量均分显著高于民办园。不同地理位置的幼儿园在课程质量上也存在显著差异,城区园课程质量最好,其次是郊县园,农村园课程质量最差。应在充分关照质量所处的文化和具体情境的前提下,重点关注阅读、书写准备、探究兴趣与态度、探究方法与能力、感受与欣赏、表达与表现等6个均值处于不适宜水平的子项目,以确保我国幼儿园课程的基本质量。同时,应加强幼儿园课程的系统性、前瞻性、选择性与生成性,提高课程评价水平,以推动我国幼儿园课程走向优质。在此过程中,民办园和农村园应是重点扶持的对象,并要注意激发郊县园的教育活力。  相似文献   

16.
基于对我国考试文化的分析,课程评价领域已然到了必须改革的地步。然而,课程评价的价值返魅之旅遭遇困难,原因之一在于当前对于课程评价的认识并未触及阻碍其发展的最大因素,或是与之失之交臂;原因之二在于即使发现了阻碍课程评价改革的最大因素——传统的考试文化,然而对于中国文化的无限敬仰往往会使得我们不愿意对传统文化所引发的问题进行探究。课程评价改革的方向在于发挥课程评价文化的引领功用,以课程评价文化来引领课程评价改革。  相似文献   

17.
美国在基于课程标准的教育改革以及学校教学要求偏低的现实背景下,致力于研制"SEC"(surveys of Enacted Curriculum )等一致性分析范式,即分析评价与课程标准一致性程度的理念、程序和方法,推动了美国学校基于课程标准的评价实践.该范式对我国课程评价的启示在于:要认识到评价与课程标准一致性策略是调适课程运行偏差的重要手段;要立足本土化,研制评价与课程标准一致性分析的程序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美国在基于课程标准的教育改革以及学校教学要求偏低的现实背景下,致力于研制“SEC”(Surveys of Enacted Curriculum)等一致性分析范式,即分析评价与课程标准一致性程度的理念、程序和方法,推动了美国学校基于课程标准的评价实践。该范式对我国课程评价的启示在于:要认识到评价与课程标准一致性策略是调适课程运行偏差的重要手段;要立足本土化,研制评价与课程标准一致性分析的程序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The ‘knowledge society’ has become a central discourse within educational reform. This article posits that the impact of the knowledge society discourse on curriculum and assessment has led to the emergence of what the authors term a new-form/re-form curriculum, and it asks whether what is transacting in contemporary movements in curriculum is less the reform of curriculum and more the emergence of a new-form/re-form curriculum. What is emerging is well beyond the discussions of outcomes and curriculum alignment that characterised much curriculum reform effort in the late 1990s. In this new-form/re-form curriculum ‘content’ is displaced by ‘skills’ and ‘knowledge acquisition’ by ‘learning’. Curriculum coverage is replaced by learner engagement. In this context, assessment also begins to take on new-form/re-form. Assessment now engages and promotes learning as process rather than as product. Two cases – the Republic of Ireland and Queensland, Australia – are analysed and compared to illustrate this shift in the conceptualisation of curriculum and assessment. Consideration is given to the possibility that this new-form/re-form curriculum represents a settlement in the contestation associated with learning outcomes and their perceived technical rationality and market focus. The paper concludes that the new-form/re-form curriculum is emerging in locations as diverse as Ireland and Queensland.  相似文献   

20.
The requirement to provide timely formative tasks that are designed to facilitate student learning and autonomy has provoked a wider examination of the role of assessment in higher education and encouraged further investigation of the alignment of learning, teaching and assessment in curriculum design frameworks. Many current authors have proposed that the primary purpose of assessment is to enhance current and future learning and that current practice tends to overemphasise the importance of assessment for progression and certification purposes. This paper proposes that a clearer distinction be made between assessment tasks designed to facilitate and test current learning through the use of formative and summative assessments, and those tasks primarily designed to enhance future learning, which could be better termed integrative assessments. This distinction would allow students and teachers to have greater clarity around the proposed outcomes and reward mechanisms associated with assessment tasks and feedback. This paper proposes that teachers should strive to incorporate four different types of assessment tasks throughout a programme of study, namely diagnostic, formative, integrative and summative tasks, and that the outcomes and reward mechanisms for different assessment types be explained more clearly to stud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