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新课标要求,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去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变换过程;经历提出问题、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作出决策及自我评价的过程;经历观察、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的过程.引导学生由"青朱出入图"进行探究,不仅能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生观察、猜想的欲望,而且还能感受到数学的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2.
折叠剪切问题是通过纸片的折叠与展开,将图形的变换、作图、推理、计算融合在一起,以考查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和动手的能力,它是<课标>中"数学思考"理念的体现.因此,它成为近年来中考考查的一个热点问题.现将"折叠剪切"问题归纳如下,供同学们复习使用.  相似文献   

3.
空间与图形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设计了大量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让学生通过折叠、剪拼、画图、测量、建造模型等活动,发展学生空间观念、体验图形性质等。但是在日常的"空间与图形"的动手操作教学活动中,存在着以听代做、活动杂乱等不少问题,致使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因此对"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常见问题进行理性的分析和有针对性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让数学在孩子灵动的指尖上跳跃。  相似文献   

4.
<正>本文记录了"展开与折叠"一课的教学过程.教师以"正方体的展开"为主要研究内容,设计了三个活动,从圆柱和圆锥的展开、到三棱柱和三棱锥的展开、以及正方体的展开,由浅入深,逐步深入、层层递进,让学生自然生成立体图形展开的研究方法,发展几何直观,提升数学素养.一、背景介绍本节课是"展开与折叠"的第一节课,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掌握立体图形不同方式下的表面展开图.本节的知识内容决定了教学形式上要以学生活动为主,强调学生的实际操作和主动参与.  相似文献   

5.
教学反思: 1.遵循学生认识事物和掌握数学知识、技能的心理规律.根据本节课的三维目标,在教学中安排"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的研究-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研究-练习拓展-应用提高"几个环节,使学生经历从"数学情境-数学问题-探究交流-明理内化"的学习过程.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标准非常重视操作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多样化的操作活动中体验数学。数学探究活动改变了填鸭式的教学,留给学生更多的活动和探究的空间,图形的折叠是数学中重要的探究活动,其特征是:图形折叠前后关于折痕成轴对称,即折叠前后的两个图形全等。  相似文献   

7.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第18~20页。教学目标:1.经历观察、比较等过程,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2.参与对图形的围、折等活动,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学生动手、观察能力及空间观念。3.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交往、合作的精神。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8.
坐标系的建立在数学发展史上有着开创性意义,用代数方式研究图形的运动和变化,将数与形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小学数学"位置"教学是平面直角、极坐标系内容的初步渗透,这部分内容是培养学生数学抽象、直观想象、模型思想等数学素养的很好素材.教师应立足数学本质,设计数学活动,引导学生经历坐标系模型的抽象过程,感受其价值,进而发展学生数学素养.  相似文献   

9.
矩形纸片折叠问题贴近学生的认知规律,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要弄清楚折叠前后的图形及数量上的对应关系,即折叠前后的两个图形关于折痕所在直线成轴对称,这两个图形是全等图形,折叠前后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折叠前后对应点之间的线段被折痕所在直线垂直平分.对折纸问题的探究,可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巩固基本知识,形成空间观念,较好地揭示出数学问题的本质,帮助学生启迪思维,拓宽解题思路,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相似文献   

10.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图形折叠为载体的试题,形式新颖,结构独特,融入丰富的数学知识和思想.研究图形折叠及图形运动变化中的不变量和变量问题,引导学生质疑、探索,通过分析、猜想、验证、推理等数学活动,拓展思维,升华知识.  相似文献   

11.
一、案例背景 "图形中的规律"是北师大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的内容.在学校的研讨课活动中,我执教了这节课.课前我有三点困惑:1.如何回归学生的经验,沟通知识与活动、知识与经验之间的联系?2.如何回归学生的需要,感受探索与发现图形中的规律的必要性,满足探究的欲望?3.如何回归数学的本质,经历探索的过程,有效地建立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2.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七年级下第七章第1节轴对称现象.1.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折叠、剪纸、“扎眼”、印墨迹以及欣赏与分析图形等数学活动过程,逐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相似文献   

13.
正"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是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6页—第17页的教学内容,这一内容是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特征认识的延伸,同时也为后续教学表面积知识作了铺垫。其教学目标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不同展开图,并能判断哪些图形沿虚线能够折叠成正方体或长方体;经历展开与折叠的活动过程,初步感知平面图形与  相似文献   

14.
<正>折叠问题是初中数学考查的重点和难点,已成为各地数学中考的热点.折叠问题实质上是图形的轴对称变换,其融合了多个数学知识点,对学生的观察、动手和综合应用方面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本文以一道典型折叠问题为探究载体,多方位解读,帮助学生透析折叠问题,积跬步以至千里.  相似文献   

15.
新课标要求要让学生"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了解数学、认识数学;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所以,"数学化"过程教学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从三个方面举了三个例子来探讨数学化过程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数学概念的学习一般要经历概念的形成、概念的表述、概念的辨析、概念的应用等阶段.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图形概念的学习应组织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图形的本质特征.因此有效组织活动,对概念本质的掌握尤为重要.本文以《轴对称图形》一课为例,通过三个不同层次的活动设计,引导学生逐步认识"轴对称图形"概念的内涵.  相似文献   

1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立体图形的平面展开图与 :侧面展开图的意义了解某些多面体可由平面 ,图形围成能根据立体图形判别展开图根据展 , ,开图判断立体图形和制作简单的立体图形. 能力目标经历展开与折叠模型制作等活 : 、动发展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初步尝 , , ,试研究立体图形的方法.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欣赏几何图形的美通 : ,过观察操作经历和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感 、 , ,悟平面展开图的生成发展和变化培养他们主 …  相似文献   

18.
问题起源于课本,但又高于课本,只有有价值的问题,才能深入挖掘数学的本质,才能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本文以图形与几何中的矩形纸片折叠问题为教学核心,根据"情境——问题"基本教学模式,进行问题解决策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一、问题的提出. 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低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离开了具体直观的操作,就很难进行数学学习的活动.同样.仅仅停留在操作层面的学习,学生也不可能主动发展到形成概念或符号运算水平.数的认识与数的运算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视当前我们农村小学,数与计算教学中"小棒操作"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20.
【教学设计说明】本节课通过生动的故事创设了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景,将学生引入了图形的展开与折叠这一学习主题,并提供众多有趣而富有数学含义的问题,以展开数学探究,让学生去经历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观察、分析、判断的体验过程。本节课在设计时重点关注了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