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当代中国是一个全面建设和改革的实践时代。对改造和建设世界的实践规律的认识论研究,日益显得重要和紧迫起来。本文从当代中国实践的认识论启示入手,依据客体的主体化与主体的客体化、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本性等原理,提出了应加强对实践活动规律的哲学探讨。文章论述了实践认识论的研究内容和范围等,并就当前认识论研究中的一些倾向性现象作了简要评论。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变革主要体现在研究对象、探讨的出发点、考察人的视角、思维方式、社会历史观、认识论、社会发展目标的设定及哲学体系建构范式等方面,这些方面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和当代意义的前提。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三个方面探讨了社会认识论如何进一步发展。首先,我们应当从哲学意义上探寻社会认识论的发展方向。社会认识论主要以认识过程作为研究对象,属于哲学范畴;它不同于社会知识论,社会知识论把认识的结果和产物作为研究对象,属于相对具体的社会学范畴。其次,社会认识论应当深入反思当代哲学发展的两个基本趋势,既要实现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又要实现主客二分思维模式与世界-人合一思维模式的统一。再次,社会认识论应当进一步坚持和追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价值。当代社会认识论研究应当坚持实践性、历史性、科学性、人道性、人文性等基本原则,致力于当代人类文明实践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文试图探讨当代科学主义在中国出现的思想文化背景,并在此基础上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方面来挖掘当代科学主义在中国兴起的哲学意蕴.  相似文献   

5.
对于邓小平,起作用的是中国文化的实践理性、实事求是精神;邓小平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全部原理的高度看待实事求是的,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的新哲学世界观;邓小平实事求是哲学是包含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科学观、主体论、发展观、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等方面思想的哲学理论体系;在整个邓小平理论中深藏着邓小平的哲学智慧。遍观当代中国各种哲学理论,只有邓小平实事求是哲学才是成功地反思、表征、指导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哲学理论;邓小平理论能够整合、统领当代中国多元文化;邓小平实事求是哲学将代表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的竞争中夺取战略制高点。  相似文献   

6.
经过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阶段之后,儒学在汉朝始成为主流的意识形态,它所构建的社会问题体系构成了其社会认识论的本体基础.孔子之后,“亚圣”孟子在全新的时代氛围中将“天人之际”建基于现实的生活及其社会制度,其社会实在论思想充满了海纳百川式辩证思绪与哲学幽思,这无疑是中国哲学及世界哲学的重大成就.在当代大科学背景下,天-人-民-社-类的辩证关系仍然是科学争议、哲学分歧与文明冲突的核心主题,孟子的社会认识论思想恰是中国古代先贤为全人类所做出的历史宝鉴与珍贵遗产.  相似文献   

7.
植根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邓小平理论作为一种世界观产物 ,它必然殊具自己的哲学特征。在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等重要哲学认知领域 ,它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彻底唯物主义精神 ,坚持且丰富了以实践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及其真理观 ,全面地、创新性地运用了唯物辩证法并有效地融合着现代科学方法论 ,在许多方面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学术内容 ,鲜明地展示出勇于探索、杜绝空谈、开拓进取、追求真理的理论境界 ,从整体层面上呈现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8.
在今天的情势下谈论建构当代中国的哲学形态和体系 ,以便廓清背景、清点问题、梳理线索、探索思路。这些基础性的工作至少应包括 :在 2 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下审视传统哲学的现代转型 ;从对最近 2 0年中国社会转折及其引发的一系列复杂问题的理性分析中廓清当代哲学研究的现实境遇 ;从哲学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和“三个面向”的视野中估价中国目前哲学研究的实绩与困境 ;在“三足鼎立”的格局和态势中把握当代哲学问题演进的轨迹、逻辑以及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9.
当代西方认识论正处于急剧的转型时期。如果说,当代认识论向何处去是颇具世界范围的哲学热门话题的话,那么认识论的“科学化”问题则是人们争论的焦点。所谓认识论的科学化是指这样一种尝试:把认识论从传统的哲学学科中分离出来,作为一门具有自主性的、独立的纯科学学科。这一尝试不啻是对自笛卡尔以来传统认识论观念的严峻挑战,甚至有可能导致西方哲学史上认识论的性质和研究方式的根本性转变。那么,认识论为什么要科学化?怎样才能科学化?认识论科学化可能吗?本文试图以当今西方流行的几种典型的认识论为代表,从“元认识论”的角度,就这些问题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课应立足于实践,紧密结合当前改革的实际,立体地考察和阐释哲学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和方法论等问题;积极吸收当代哲学和科学研究的新成就,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内容落实到教学中。进行包括教学大纲、理论内容、授课方式和考试制度等在内的全面的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1.
周作人以中国历史上的言志派散文为根基,在中国社会极为封闭的情状下接受了英国科学、哲学和浪漫主义文艺思潮的影响,开了中国小品文写作的风气,并使这种文体屹立于中国文坛,为当时的“五四”新文化运动输入了新鲜血液,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2.
钱学森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运用矛盾论、实践论、系统论的观点,创造性地建立了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结构。它揭示了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整体情况,其内容几乎囊括了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全部知识。钱学森实现了从科学认识论向科技认识论的跨越。他创建了交叉科学的认识论与方法论。此外,他还创造性地提出了复杂性科学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3.
本期论坛主要讨论科学哲学学科建设的立足点、科学理论的进化结构、海德格尔的技术哲学思想以及费耶阿本德的后现代科学哲学。曹志平博士认为 ,科学哲学从哲学思潮到哲学学科 ,是一个树立范式 ,消解范式 ,进而寻找范式的过程 ;胡光博士认为 ,把科学理论视为一种进化结构为现代科学认识论提供了一个具体的发展模式 ;宋文新博士认为 ,海德格尔的技术批判的宗旨是克服形而上学 ,寻找哲学发现的新方向 ;王书明博士则将费耶阿本德的后现代科学哲学定性为有限理性论。  相似文献   

14.
本期论坛主要讨论科学哲学学科建设的立足点、科学理论的进化结构、海德格尔的技术哲学思想以及费耶阿本德的后现代科学哲学。曹志平博士认为 ,科学哲学从哲学思潮到哲学学科 ,是一个树立范式 ,消解范式 ,进而寻找范式的过程 ;胡光博士认为 ,把科学理论视为一种进化结构为现代科学认识论提供了一个具体的发展模式 ;宋文新博士认为 ,海德格尔的技术批判的宗旨是克服形而上学 ,寻找哲学发现的新方向 ;王书明博士则将费耶阿本德的后现代科学哲学定性为有限理性论。  相似文献   

15.
本期论坛主要讨论科学哲学学科建设的立足点、科学理论的进化结构、海德格尔的技术哲学思想以及费耶阿本德的后现代科学哲学。曹志平博士认为 ,科学哲学从哲学思潮到哲学学科 ,是一个树立范式 ,消解范式 ,进而寻找范式的过程 ;胡光博士认为 ,把科学理论视为一种进化结构为现代科学认识论提供了一个具体的发展模式 ;宋文新博士认为 ,海德格尔的技术批判的宗旨是克服形而上学 ,寻找哲学发现的新方向 ;王书明博士则将费耶阿本德的后现代科学哲学定性为有限理性论。  相似文献   

16.
本期论坛主要讨论科学哲学学科建设的立足点、科学理论的进化结构、海德格尔的技术哲学思想以及费耶阿本德的后现代科学哲学。曹志平博士认为 ,科学哲学从哲学思潮到哲学学科 ,是一个树立范式 ,消解范式 ,进而寻找范式的过程 ;胡光博士认为 ,把科学理论视为一种进化结构为现代科学认识论提供了一个具体的发展模式 ;宋文新博士认为 ,海德格尔的技术批判的宗旨是克服形而上学 ,寻找哲学发现的新方向 ;王书明博士则将费耶阿本德的后现代科学哲学定性为有限理性论。  相似文献   

17.
系统论是20世纪40年代兴起的一门新兴科学,是适应现代科学整体化的一门横向科学。作为一种方法论,系统论同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方法论有着较多的联系。这些联系体现在:产生、构成和指导作用上;联系和发展的观点上;认识论上。系统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其他哲学方法的中介环节,被称为中介方法。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因为哲学属于人文科学,是现代科学的一部分。科学是一种理性的、全方位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其中包含哲学,但不局限于哲学。人类除了科学之外,还有许多其他世界观。当代文明的世界观是一个丰富的、多层次的体系。从文化性质上看,马克思主义是意识形态而不是科学。科学研究者会有其信仰,但不必言用其信仰指导科学研究。在人类的文明体系中,科学和意识形态的文化性质不同,因而可说它们是人类不同的世界观。  相似文献   

19.
钱学森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运用矛盾论、实践论、系统论的观点。创造性地建立了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结构。该体系揭示了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整体情况。其内容几乎囊括了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全部知识。钱学森把科学认识论发展为科技认识论。他创建了交叉科学的认识论与方法论。此外。他还创造性地提出了复杂性科学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20.
教学认识论之批判与新教学范式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察哲学流变的历史表明: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认识论已经无法解决它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同样,今天在教学领域中,认识论也不再足以包容现代教学的基本内涵。这种状况使得构建一个多元的、开放的、具有广泛包容精神的教学及教学论研究的新范式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