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聊斋志异》塑造了一大批前所未有的女性形象,这些女子超越了当时社会礼教的束缚,她们聪明美丽可爱又不似世俗女子。然而文本中的这些女子形象都是在男性的观察和叙述中呈现的,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对比文本中体现出的女性意识,会发现女性意识的觉醒始终没有离开男性视角的观察和男性意愿的表达。这一悖论在《聊斋志异》中多处呈现,作者对历史上女性意识和女权意识的发展作反思。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位女性作家创作的作品,《弗兰肯斯坦》在男性角色的叙事下不自觉地流露出女性意识。这种女性意识其中一个表现就是"失语"现象,包括女性形象的被动"失语",男性角色的主动"失语",以及怪物的"失语"。通过"失语"现象,作家为我们展现出男权社会中女性的处境与痛苦。  相似文献   

3.
《聊斋志异》中的女性世界,是男权肆虐的女性悲情世界。蒲松龄用写实的笔法展示了三百年前现实际遇中女人的生命本相,诠释了那个男权社会中女性的悲情人生。本文通过对《聊斋志异》中的痴情郎与负心汉形象解读,从女性的心理、感受入手,注重对男性“痴负”形象与心理结构的分析研究,探究文本中的男性中心意识。  相似文献   

4.
《聊斋志异》:男权意识的退却与持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所展示的男性立场,既是自由意志与诗性灵魂的张扬外显;又是男性中心主义及强权意识的执着内敛。花妖狐魅的招摇过市固然艳惊俗世,但却无法从根本上摆脱对父系纲常的委顺与归依。男权意识的退却与持守,是《聊斋志异》中始终无法完全消弭的一对矛盾,但这却使小说所塑造的“丑女”、“愚男”等一系列两性形象,独具一种深刻隽永的文化象征意味。  相似文献   

5.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有众多篇章描写了非人类女性向男性自荐枕席的行为,这种行为要得到男性和作者的肯定,其主体必须是能满足男性性需要的年轻貌美女性。而且,自荐枕席这种行为的设置一方面是为了满足文中胆小懦弱的男性们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男性们为了逃避责任、减轻压力而采取的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6.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塑造了许多女性形象.有符合男性期待的理想化的女性形象,也有令男性厌恶的泼悍女性形象.在这些女性形象中以泼悍女性最为独特,文章以江城和尹氏为例,通过分析男性作家对她们女性恶德的描述,以及对她们悲惨结局的安排和这类女性形象出现的意义,认为这类女性形象的塑造完全处于男性作家男权意识的观照之下.  相似文献   

7.
从清朝康熙年间起,就有文献记载唐梦赉选青州神童为女婿,并且还有《聊斋志异》曾经记载此事的传闻,然而当下《聊斋志异》的所有版本中均未见有关内容。经考证,唐梦赉确实招过一位神童女婿,但《聊斋志异》却不可能载过此事。之所以出现《聊斋志异》曾经载过唐梦赉招女婿一事的观点,很可能是人们把《秋灯丛话》误认为是《聊斋志异》。  相似文献   

8.
从"鬼吏形象"、"冥府制度"、"教化思想"等三个方面对《子不语》与《聊斋志异》进行对比,以探寻《子不语》在"冥府吏治"题材上对《聊斋志异》的继承发展及其意义。《子不语》塑造了众多贴近现实生活的"鬼吏",极大地丰富了鬼吏形象,也更客观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官吏形象。《子不语》中的刑罚,不是森严的制度,而是导人向善的"工具"。《子不语》中表现出来的对封建道德不合理现象以及对"命"与"理"的思辨,是袁枚跳出了当时社会封建道德约束的拘泥,对命运以及人生的一个深入的思考。袁枚通过《子不语》构建的"冥府"不仅从鬼吏形象等方面对《聊斋志异》有所发展,在反映当时社会现实方面,其更大胆更客观的笔触,更增加了作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聊斋志异》中出现大量的岁时民俗,通过与笔记、地方志等史料的对比参照,发现《聊斋志异》的虚构是以成书时期的历史作为依据的,决非向壁虚造,进而得出《聊斋志异》的创作宗旨是,用实录精神,逞才子之笔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聊斋志异》中空荡简陋的书斋是书生空虚寂寞内心的外在显现,荒郊旷野亦切合狐妖鬼魅的出现环境。书斋兼具的二重性也显示出蒲松龄试图超越封建伦理纲常却又不得不在世俗爱情中遵循世俗生活的规则。  相似文献   

11.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将自己的褒贬爱憎寄寓于狐鬼花木中,我们可以领悟到作者对自然中的动植物的热爱。人与自然在《聊斋志异》中是一个和谐的自足的系统,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一定程度的环境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12.
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王安忆作品的女性主体意识。试以《长恨歌》为例,探讨王安忆作品中女性主体意识的缺失及女性对"他者"的依附性。在《弟兄们》这部作品中,王安忆将男性意识植入女性个体精神之中,试图以男性意识代替女性的自我意识,超越女性自身的局限,结果恰恰相反,未能确立女性自我本体的存在价值和意义,反而导致女性自我价值的整体丧失。  相似文献   

13.
蒲松龄的感情生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蒲松龄的感情生活很少有人提及,而实际上它对于研究蒲松龄的精神人格和《聊斋志异》的创作影响甚巨。探讨刘孺人和顾青霞与蒲松龄在感情和伦理上的联系,并试图从蒲松龄与她们的感情生活解读《聊斋志异》中某些爱情篇章的隐秘。  相似文献   

14.
“悲剧,因果性,和主体意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文艺复兴商业戏剧的一个普遍关注的焦点.作为文艺复兴戏剧的代表,莎士比亚戏剧,尤其是莎士比亚经典悲剧试图通过男性主人公主体意识的构建来表达这一关注.在《哈姆雷特》、《奥赛罗》与《麦克白》中,这种关系的核心表现为通过削减女性力量,淡化女性存在来建立男性的主观意识.男性气概的最终获得和父权秩序的最终建立都是以女性力量的消减或者毁灭为代价的.欧菲利亚的自杀使哈姆雷特最终获得了他的复仇英雄的宿命,而奥赛罗则是通过谋杀具有反叛精神的苔丝狄蒙娜而建立了他的男性主体意识,麦克白通过他的一系列暴行,渐渐摆脱了麦克白夫人的控制,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独立.  相似文献   

15.
史景迁是当今国际汉学界杰出的史学大师,在其史作《王氏之死》中,蒲松龄这个名字进入了读者的视野,《聊斋志异》的篇章也被数次采用。史景迁和蒲松龄的"缘识"决非偶然,而是有诸多因素做支撑。在《王氏之死》中,史景迁借助《聊斋志异》解读蒲松龄,并通过蒲松龄观察郯城社会现实。另外,史景迁整合《聊斋志异》的故事材料,使这一史著极具文学色彩,史景迁和蒲松龄的"缘识"也可以从后现代主义的视角作一解读。  相似文献   

16.
悲剧意识,可以理解为是对悲剧性现实的反映。《聊斋志异》在很大程度上关注的是人的日常生活。具有浓厚的世情悲剧意识。世情悲剧意识可以分为四类,即恋爱悲剧意识、怨弃悲剧意识、伤别悲剧意识和同性悲剧意识。虽然作品中饱含着悲剧意识.但是作者仍试图采用戏谑、因果报应、团团结局等方式,对悲剧意识经行消解。这些消解因素只能体现在某些表现形式方面,没有在根本上改变悲剧的本质,悲剧的基本冲突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17.
《聊斋志异》这部作品中有很多让人印象深刻的奇女子形象,这些女子或者有出神入化的奇技,或者有深藏不露的奇功,或者有精明强干的奇才。相比聊斋故事中那些平庸的书生,这些奇女子让《聊斋志异》大放异彩。蒲松龄如此写作,即是他进步女性观的体现,也充分说明《聊斋志异》的写作受到明末清初女性意识不断觉醒的时代思潮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镜子这一意象多次在明清小说中出现。《红楼梦》中的专治邪思妄动之症、有济世保生之功的"风月宝鉴",《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中多次出现的"轩辕镜",《西游记》中的"照妖镜",还有《二刻拍案惊奇》中具有聚财敛富之用的"古镜",《聊斋志异》中用以占卜的"镜听",墓葬中随葬的镜子。这些镜子所表现出来的意象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驱邪除妖。尤其是在神魔小说中最能体现这一点。要解释这一现象,就要从镜子本身的解释及镜子所代表的意象来分析,以回答镜子多用以驱邪除妖的问题,还可以阐释镜子这一器物在明清小说中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9.
《聊斋志异》中的理想女性形象其实是作者内心欲求和企盼的产物,其价值功能期待是从男权社会的规定性和男性的利用、需要为出发点的。反映出男权社会"女为男用"的角色价值意识,折射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男权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20.
《聊斋志异》中有两种故事:一为记神仙鬼狐;一为叙畸人异行。而《田七郎》为"叙畸人异行"的佼佼者。这篇作品情节曲折,结构精巧,写人状物,极尽其态,更重要的是写出中国自然经济条件下报恩的社会美德和这种报恩的必然悲剧性。这种深邃的思想内容是我国同类小说中罕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