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探究网络社会排斥、青少年社交焦虑和自尊三者的关系,采用网络社会排斥问卷、社交焦虑问卷和自尊问卷对735名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发现:网络社会排斥正向预测社交焦虑;网络社会排斥通过自尊的中介作用对社交焦虑产生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作为一种非积极的、负面的人际关系体验,网络社会排斥会增加青少年社交焦虑的风险,这启示教育工作者应重视网络社会排斥这一现象,提升青少年的自尊水平,引导青少年摆脱社交焦虑的困扰,进而促进其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2.
为考察社交焦虑在社会排斥与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以及网络消极情绪体验的调节效应,使用社会排斥量表、社交焦虑量表、网络消极情绪体验量表与网络偏差行为量表对82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社会排斥显著正向预测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2)社交焦虑在社会排斥与网络偏差行为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3)网络消极情绪体验调节了社会排斥对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这一中介过程的后半段路径。社会排斥对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的影响是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3.
父母低头行为指在亲子交流时,父母专注于手机使用而忽视孩子、扰乱其亲子互动的现象。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发现,父母低头行为对青少年发展具有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具体表现为青少年由此引发的焦虑、抑郁、孤独感和学业倦怠等内化问题和网络成瘾、手机依赖、网络欺凌行为、社会退缩等外化问题。父母低头行为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主要通过青少年的认知-情绪过程和家庭过程实现,且这一影响会因父母心理因素、父母自我反思态度、父母监控的强弱和青少年的人格特质、自尊、社会敏感性、人际敏感性以及特质自我控制等个体因素,同伴依恋和青少年感知到的社会支持等社会环境因素的不同而不同。未来研究应从丰富研究方法、拓展研究内容、进行跨文化研究等三个方面开展进一步的探究。  相似文献   

4.
在青少年社交焦虑的人口学特点上,国内研究结果存在矛盾;在影响青少年社交焦虑的因素上,研究发现不但消极的家庭教养方式、留守经历与社交焦虑关系密切,而且个体的社交技能、应对方式、人格特征、自我效能感和自尊等个体因素也对社交焦虑有重要影响。国内干预社交焦虑的常用方法主要有认知行为疗法、箱庭疗法、体育疗法、音乐疗法、综合性团体干预等。目前国内对不同疗法干预青少年社交焦虑效果的比较性研究还较缺乏,对留守儿童等特定群体社交焦虑的干预研究及社交焦虑的生理基础研究还有待深入。  相似文献   

5.
父母低头行为是指父母在亲子互动中只顾低头玩手机,而无暇关注身边子女的行为。梳理相关研究发现,父母低头行为会对儿童青少年的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采用社会排斥理论、期望违背理论和替代假设对影响过程进行解释。建议父母要通过区分亲子时间和手机时间、树立良好榜样等方式养成良好的手机使用习惯,提升家庭亲密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大学生锻炼行为、自尊与社交焦虑三者之间的关系,为下一步大学生的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体育活动等级量表(PARS-3)、Rosenberg自尊问卷、社交回避与苦恼量表测量了134名大学生.结果:锻炼行为与自尊呈正相关,与社会焦虑呈负相关;自尊与社会焦虑呈负相关.男大学生的锻炼行为高于女大学生,体育专业学生的锻炼行为状态高于非体育专业的学生.自尊在性别上没有显著差异,体育专业学生自尊高于非体育专业学生.社交焦虑在性别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女生的焦虑总分高于男生,在专业差异未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体育与非体育专业没有明显差异.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Z=2.718,p<0.01,表明锻炼行为在自尊与社交焦虑之间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结论:自尊以锻炼行为为中介影响着社会焦虑.  相似文献   

7.
移动社交网络作为现实社会交往方式的必要补充,已经渗透到青少年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对青少年的心理与行为发展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研究通过对文献的整理分析并结合研究目的,构建了包括移动社交网络愉悦度认知、移动社交网络信息可用度认知、移动社交网络互动程度认知、移动社交网络信任度认知,以及移动社交网络接受和使用意向五个方面内容的研究框架。通过调查分析,揭示了青少年对移动社交网络使用所持有的基本态度,为从多学科交叉视角开展青少年移动社交网络使用行为研究提供前期基础,也为引导青少年合理使用移动社交网络提供实证支持。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青少年述情障碍的影响因素及其产生机制,使用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父母低头行为量表、消极家庭情绪表露问卷以及特拉华社会情绪能力量表对1 920名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父母低头行为分别与述情障碍和消极家庭情绪表露呈显著正相关,与社会情绪能力呈显著负相关.(2)消极家庭情绪表露与社会情绪能力在父母低头行为与青少年述情障碍之间均起部分中介作用.(3)消极家庭情绪表露与社会情绪能力在父母低头行为和青少年述情障碍之间构成链式中介.这一结果为预防和干预青少年述情障碍提供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基于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认知行为模型和双元孝道模型,考察粗暴养育对网络成瘾的影响,并检验非适应性认知的中介作用和孝道信念的调节作用。以1136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粗暴养育问卷、非适应性认知问卷、孝道信念问卷和网络成瘾问卷进行测试,结果发现:(1)粗暴养育正向影响网络成瘾,非适应性认知在两者之间起中介作用。(2)粗暴养育对非适应性认知的影响受到孝道信念的调节。具体而言,互惠型孝道会弱化粗暴养育对非适应性认知的影响,而权威型孝道会强化粗暴养育对非适应性认知的影响。本研究结果表明,粗暴养育会增强非适应性认知,进而增加网络成瘾的倾向。但是,如果互惠型孝道信念较高,粗暴养育对非适应性认知的影响会削弱。如果权威型孝道信念较高,粗暴养育对非适应性认知的影响会增强。研究结果揭示了粗暴养育对网络成瘾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同时也为预防和干预网络成瘾行为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社交焦虑及认知偏差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儿童社交焦虑量表(SASC)和两可社会情境解释问卷儿童版(ASSIQ-C)对365名小学留守儿童与255名小学非留守儿童进行测查,探讨小学留守与非留守儿童社交焦虑与认知偏差的基本状况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小学留守儿童的社交焦虑检出率高于非留守儿童;(2)小学留守儿童的社交焦虑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3)小学留守儿童的认知偏差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4)小学儿童的社交焦虑与认知偏差在各个维度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社交焦虑是指个体在公开场合或社交情境下,担心被人关注或者评价,害怕自己出丑或举止窘迫,并自我评估为负性,从而体验到紧张和不适,伴有回避行为的心理障碍.社交焦虑在青少年中较为常见,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和社会功能,对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较为不利.辽宁师范大学金洪源教授对社交焦虑进行了长期的临床干预研究,开创的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取得了较好的干预结果.本文以笔者对一名高中生社交焦虑的干预辅导为例,介绍了元认知技术干预社交焦虑的主要过程,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运用元认知干预技术解决社交焦虑的可操作性建议.  相似文献   

12.
社交焦虑个体展现出了特殊的认知风格,那么哪些因素影响此认知风格的形成呢?本文主要从气质、依恋、同伴关系角度具体阐述了其与社交焦虑个体认知特征的关系。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抑制性气质类型、不安全型依恋和不良同伴关系对社交焦虑个体认知风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这些研究结论为我们在临床的预防和干预实施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童年期虐待是指对儿童具有抚养、监管和操纵权的人,对儿童做出的足以对其健康、生存、发展及尊严造成实际或潜在伤害的一系列行为。由于其发生率高,负面影响严重且持久,现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童年期虐待的发生受到儿童自身因素、父母和家庭因素以及社会文化因素的共同影响。作为一种极端负性的早期人际经历,童年期虐待是青少年内化(如焦虑/抑郁、退缩和躯体主诉)和外化(如攻击行为和违纪行为)心理健康问题最有力的预测因素之一。遭受虐待后个体通常会产生有关自我和他人的非适应性认知,Young的图式理论和相关研究揭示了非适应性认知在童年期虐待与青少年内外化心理健康问题之间所发挥的中介机制。有鉴于此,在应对青少年内外化心理健康问题时,亟需加强对童年期虐待问题的关注,具体可采取以下教育干预策略:一是防微杜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减少童年期虐待的发生;二是亡羊补牢,深入挖掘保护性因素,提高青少年的心理韧性,构建积极的同伴关系;三是顶层设计,充分发挥文化软实力的作用,加强正确的社会舆论引导。  相似文献   

14.
青少年正处于生理方面快速发展、心理方面急剧转变的关键时期,社交焦虑问题是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了解青少年社交焦虑的现状,分析社交焦虑的影响因素并寻求缓解社交焦虑问题的解决方案,可以引导青少年摆脱社交焦虑困扰进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家庭、学校和社会应高度重视青少年的人际交往问题,帮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相似文献   

15.
青少年在社交媒体新环境中逐步成为主流群体之一,社交媒体对于青少年的影响也逐渐成为当前社会急需了解的社会问题。本文以研究社交媒体对青少年使用行为与心理健康关系为主题,进一步分析社交媒体对于青少年的影响,为如何避免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也有利于青少年自身成长、社会前进、知识创新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6.
李迪 《职教通讯》2019,(2):58-62
探讨了认知行为疗法对社交焦虑的干预,并根据美国心理学家Stefan G.Hofmann提出的社交焦虑的认知行为治疗模型,采用演讲暴露、心理教育、认知重建以及现实暴露等认知行为的干预技术,设计出符合我国大学生的社交焦虑的团体干预方案。该团体治疗方案共八次,以切实可行的不断增加难度的演讲暴露为主要暴露方式。实践证明,对于大学生社交焦虑的症状改善具有显著效果,易于推广。  相似文献   

17.
鲁鸣 《考试周刊》2013,(77):166-167
儿童社交焦虑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儿童期情绪障碍.儿童社交焦虑障碍的起病原因复杂多样,既有遗传、行为抑制、认知等内部原因,又有父母教养、负面生活经历和创伤性的社交经历等外部原因.因此,对社交焦虑障碍儿童的评估需考虑儿童的个体与主要成长环境两个方面,以达到全面了解儿童情况的效果.本文对儿童社交焦虑障碍的成因进行了介绍,以期对今后的儿童社交焦虑障碍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社交焦虑障碍是一种常见并具有潜在性致残的精神疾病,社交隔绝和社交技巧贫乏可导致青春期的多种问题,包括抑郁、消极的自我评价、孤独等。文章对社交焦虑的认知治疗、行为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方法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9.
当今中国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改革关键期,青少年不仅要有健康的身体,也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和人际交往、适应能力.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的研究在心理学、医学、体育学等领域已取得一定成果.但是对青少年心理问题的研究,仅局限于原因分析、问题类型、理论性对策建议的倡导,未能将当前研究进行比较分析,没能较好地给出最适合青少年缓解社交焦虑障碍的恰当方法.因此,本文试图以青少年心理问题中的社交焦虑障碍问题为切入点,从社会工作角度出发,在整理现有社会工作介入社交焦虑障碍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分析不同社会工作方法的介入重点、介入目的、介入效果等方面,总结出较适合缓解青少年社交焦虑障碍的途径,以期对青少年社交焦虑障碍提供有效的可行性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为考察大学新生相对剥夺感对人际适应性的影响,采用相对剥夺感量表、核心自我评价量表、社交焦虑量表和人际适应性量表对536名大学新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大学新生相对剥夺感、核心自我评价、社交焦虑和人际适应性两两之间均显著相关;(2)核心自我评价和社交焦虑分别在大学新生相对剥夺感对人际适应性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效应;(3)核心自我评价和社交焦虑在大学新生相对剥夺感对人际适应性的影响中起链式中介效应。研究结果进一步揭示了大学新生的相对剥夺感对人际适应影响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