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学为中心"依据学情设计教学的起点、方法和策略,构建了小学数学教学的新样态:我尝试、我提问、我出题等新的话语方式体现了课堂自主权的转移;问题式导学、拼图式合作、指导式发现、自主式交流等新的学习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新的课堂结构,实现学生自主地学、主动地学、创造地学。建构"以学为中心"的数学教学新样态,要以学的基础定教的起点,让教学过程更高效;以学的目标定教的活动,让教学路径更准确;以学的规律定教的内容,让教学资源更优化;以学的需要定教的策略,让教与学更和谐。  相似文献   

2.
教、学关系研究范式历经了"学的研究"、"教的研究"、"教或学"的研究、"教学"研究四种,每种范式都有其特定的价值取向和优缺点,研究中存在着"钟摆"现象。当代中国提出的"以学定教"、"先学后教"、"先学后导"等教、学关系研究范式,其实质仍是"学的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变式,仍然没有辩证地处理好教、学关系研究范式,教、学关系研究范式应是"教学交互活动"。  相似文献   

3.
正"教学"是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活动的过程,它包括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活动行为。"学"是"教"的目的与归宿,"学"制约着"教"的目标和进程,促进着"教"的提高,衡量着"教"的效果,"教"必须以"学"为基础和前提。中学语文教学应从片面研究教法转向以研究学法促研究教法,今天,实施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更应该重视学法研究。一、中学语文教与学的现状促使我们研究  相似文献   

4.
教与学的关系,向来是影响师生最终发展的因素。教育教学的中心不仅仅只是学生,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式的"教"可能从某种程度上锻炼了教师的口才;学生为中心、教师作陪衬式的"学"又形成了往学生方一边倒的态势。单纯的以谁为中  相似文献   

5.
教与学,教是为了学,教师就应该教学生学。以"圆的认识"的教学为例,教师以案导学、以学促学、顺学而导,让学走在了教之前,让学生教学生,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效对接,切实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和谐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主题式教学和项目化学习是现今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教与学模式.作者在分析对比两种学习方式的研究现状、内涵和价值基础上,提出从主题式教学向项目化学习方式更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结合实践经验,探索以育人为目标,设计系统性、结构化的学科课程;以学习为中心,形成生成的、自组织的学习模式,来促进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推进教与学模式的深度革新.从主题式教学到项目化学习的转换迭代是"教得好"向"学得好"的一次质的蜕变.  相似文献   

7.
《考试周刊》2016,(75):139-140
基于问题学习的物理教学,有别于传统教学(即讲授式的教学),指的是物理教学中,教师把教与学,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并高效地结合起来,为学生创设不一样的问题情境,指导学生在该情境下提出问题,并独立探索,使教师的"教"始终围绕学生的"学"展开,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意识,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8.
"以学为中心"依据学情设计教学的起点、方法和策略,构建了小学数学教学的新样态:我尝试、我提问、我出题等新的话语方式体现了课堂自主权的转移;问题式导学、拼图式合作、指导式发现、自主式交流等新的学习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新的课堂结构,实现学生自主地学、主动地学、创造地学。建构"以学为中心"的数学教学新样态,要以学的基础定教的起点,让教学过程更高效;以学的目标定教的活动,让教学路径更准确;以学的规律定教的内容,让教学资源更优化;以学的需要定教的策略,让教与学更和谐。  相似文献   

9.
从古至今,"教学"的意义在不断演变。从最初以学代教的"教学即学习"到以教代学的"教学即教授",直至前苏联教育学家凯洛夫提出的"教学即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和我国陶行知主张的"教学即教学生学",才较好地诠释了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如今,在人本思想的理念下,教学不能仅满足于"教学生学",还应是"教学生自己去学"。  相似文献   

10.
教学是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构成的动态平衡系统。对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这一基本关系的认识,决定着课堂教学模式的走向和类型。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存在着片面性,都没有正确处理好教学中教与学基本关系。故此,笔者于实践中阐述一些新的教学模式"五板块"。"五板块"教学模式以板块学习为载体,以结构化问题为线索,以教学进程和问题解决程度为管理枢纽,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统一在了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做到了教学中教与学基本关系的四个协调一致,对提高课堂效率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1.
周红英 《成才之路》2012,(25):80-81
正"实践教学法"即"教学做合一",它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教学论。陶行知认为,传统教育方法将教、学、做分为三项不同的事情是不对的,教、学、做不是三件事,而是一件事。他以"做"为中心,把教与学统一起来,主张"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教学做  相似文献   

12.
在数学课堂中教师秉持"少教多学"的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启发性、针对性、创造性、发展性地"少教",实现学生积极地、理解地、深度地、自主地"多学"。使教与学都达到一种轻松愉悦、质优高效的最佳教学状态,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  相似文献   

13.
从教与学关系的视角阐释现代教学中教与学的内涵与方式,指出能够形成学生获取新知的支架,即能产生知识的知识,能让学生获得方法的知识应当成为教与学的主要内涵,能够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学习方式才是有价值的学习方式;解读教的主导作用与学的主体作用的辩证关系,指出教的方式决定学的方式;基于实现不饱和教学的教学策略,分析不饱和教学主张对实现"学会"、"会学"和"爱学"和谐统一教学目标的重要作用;最后以课例分析的方式,从实践层面进一步阐释不饱和教学的教学主张。  相似文献   

14.
《考试周刊》2021,(56):113-114
作为一种高水平的思维,创造性思维被认为是21世纪学生应具备的一项核心能力。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采用创客式教学,可以丰富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将"边做边学"升级为"边创边学",从动机上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经验,并帮助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文章研究"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创客式教学应用",探索创客式教学的过程模型,探讨创客式教学是否对学生的培养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5.
论教为学服务的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教学理论与实践中,人们至少在三种不同意义上使用“教学”一词:一是教学即教授;二是教学即学生的学;三是教学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显然现代意义上的教学概念是以第三种观点为其共识。然而即使把“教学理解为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活动”,还存在一个教与学的关系问题。如果我们把“教与学相互割裂、相互分离”作为教与学关系的第一层面,“教与学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作为第二层面,那么“以学为本,因学论教”可以作为教与学关系的第三个层面。本文将要更进一步提出第四个层面的认识“教为学服务”的思想。在教与学的关系上,之所以要确立教…  相似文献   

16.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是教与学的有机结合,英语课堂教学尤为如此.英语教师应做到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主体情感,努力营造以学生为主体,实现教、学互动的"共鸣"式课堂气氛.  相似文献   

17.
"一元多线"教学模式主要涵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创新。"一元多线"教学内容的创新是指以管理学经典原著为教学的"一元"核心,以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多学科理论体系为"多线"支撑;"一元多线"教学方法的创新是指以"研究式"教学方法为"一元"核心,以讲授式、课题研讨式和对话-辨析式教学方法为"多线"辅助。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注意控制讲授范围和经典原著的选择性阅读以及把握教学环节。目的在于增强"教"与"学"双方的质疑批判精神和学术挖掘能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教学之为教学,在于"教"与"学"之统一。无"教"之"学",只是"自学";无"学"之"教"则根本不存在。判定一个活动是否是教学,要满足三个条件,即:学生的学习是否由教师自觉引发、是否有特定的教学内容、是否自觉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三条判据揭示了教学是教师、学生、知识三要素的有机统一。历史上关于"教与学统一"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反映了教学论学科对教学活动认识的历史进展。"教与学统一"的机制为"两次倒转"。  相似文献   

19.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这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一直是许多专家学者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这一关系的实质是如何认识师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教学本质的问题。传统教学的教和学分别以讲授式教学和接受式学习为主要特征,该模式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扼杀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及动手能力,为此,教学必须由讲授走向对话,学习必须由接受走向发现。  相似文献   

20.
《考试周刊》2016,(95):60-61
陶行知教育思想是教育改革与实践宝贵的精神财富。先生特别重视教育中的"教学做合一",指出: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的三个方面,而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可见在课堂教学中,师生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完成教与学的任务,实现"教学做合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