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8 毫秒
1.
请问您有什么感想?”这似乎成了许多电视主持人不约而同地向被访者抛出的一句“拿手问”。采访见义勇为的英雄时这么问,采访德高望重的学者时这么问;采访登上领奖台的劳模时这么问,采访新近走红或即将红运高照的明星们同样这么问;在采访现场时这么问,在晚会的舞台上也这么问。不分场合,不看对象,不顾情绪,一律而问之。而一些被采访者,受宠若惊的亮相者总是小以翼翼地谈出一些事先准备好或酝酿过的“感想”。于是观众们便无可奈何地产生演练好的雷鸣般的掌声。  相似文献   

2.
钟河 《新闻世界》2005,(12):20-21
与妻子敬一丹相比。王晓东的知名度小得多,但他从没有自卑的感觉,因为在家里,敬一丹既是一个温柔贤惠的好妻子。又是一个顾家如命的好母亲,丝毫没有名人的架子。王晓东曾是国家经贸委的一名公务员,后来下海经商。成了华泰财产保险董事长兼CEO。近日。王晓东接受记的采访,谈起妻子敬一丹时.掩饰不住满脸喜悦.用一个商人的口吻说:“娶敬一丹为妻,是我这辈子做得最成功的一笔‘买卖’!”  相似文献   

3.
赵赜 《新闻三昧》2000,(11):54-55,49
在通常情况下,为了保证采访材料的真实、准确。记者在提问中应注意客观、公正,不带主观色彩。这类问题多为中性问题,为采访对象按照事实真相和自己的意愿回答问题创造了条件。比如,1989年12月,我国传播媒介报道社会各界人士对大学生上街游行的看法。采访时,有记者这样提问:“请问,您对最近一些大学生上街  相似文献   

4.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既要善“问”,又要善“记”。“问”得巧妙并且“记”得到位,可以大大提高采访的质量,为下一步撰写稿件奠定一个好的基础;反之,则会事倍功半,影响到采访的质量和效果。  相似文献   

5.
《中国青年报》曾报道,2002年带有传奇色彩的伟大科学家霍金到杭州出席学术会议时,记提问了些大白话,如“你认为人类历史的下一个世纪最伟大的发明将是什么”,霍金不无讽刺地说:“如果我知道,我就已经把它做出来了。”像这样的提问,既不能让霍金快乐,更无法让读快乐。面对霍金,记的提问有太多的外行话,以至于霍金拒绝回答一些提问,这本身就颇值得反思。无独有偶,  相似文献   

6.
如今的报刊,可以说被有关名人的报道撑起一片天空,“名人效应”往往成为一大卖点,点缀在五彩缤纷的报刊之林中,因此,采访名人,就成为一些记追逐的目标,也成为报刊赢得读的一个法宝。  相似文献   

7.
战斗中,班长英勇捐躯,一战士挺身而出,带领全班杀败了敌人。几十年后,一位通讯员前去采访这位“老革命”:请问,您老当时是怎么想的?”“没想什么。”“那您当时有什么心理活动?”“没有什么心理活动。”“那么,请您谈谈当时的动机好吗?”“动机?什么动机?在战场上杀红了眼,从战场上下来,见了狗我都恨不得踢它两脚”。这是王安忆在中篇小说《小鲍庄》里描写的一位通讯员采访人物心理活动的一个片段(大意)。  相似文献   

8.
她是一位被全国观众熟悉,自己却从不张扬的电视主持人。坦诚、平和、低调,从容—一这八个字基本就可以概括敬一丹的主持风格。 有人觉得敬一丹很不简单,可也有人对她的主持不太喜欢;正像俗话所说:穿衣戴帽,各有一好。 几年前第一次采访敬一丹,我当时心里充满了“战斗性”,甚至怀里揣了许多很挑衅的问题,但时间没过20分钟,就被从她发自内心的那种平和镇静给化解掉了。面对我当时的狂妄和浮躁,她坦然处之并出言谨慎,但,她从不说一句糊弄人的瞎话。 前年夏天一个傍晚,敬一丹在街上随手拦住一辆出租汽车,坐上去就对司机说了一…  相似文献   

9.
记者:于总,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中接受我的采访。广西日报是第一个采用国家“新分类标准”的报社,不少新闻界的同行对此十分关注,请您就大家关心的问题介绍一点情况,回答一些问题好吗?首先我想问,基于“新分类标准”的历史报纸电了版工程是在什么背景下上马的?  相似文献   

10.
思涵 《今传媒》2016,(7):1-4
本刊记者(以下简称“记者”):董超老师,您好!很高兴能采访到您.从2002年初您参与深圳电视台《第一现场》的策划筹备、采编等工作到今天也有13年之久了.这么多年,您对这档节目一定有着极其深厚的感情,请问是什么让您一直坚守在这个节目岗位上的? 董超:您好,感谢贵刊的采访!采用倒叙的方式来回答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
赵金  沈城 《青年记者》2005,(2):40-42
新闻记曾被称为无冕之王,但是现在,记头顶的光环却在褪色、消失。有偿新闻问题、职业道德问题等等,让人们提起“记”二字时多了一个问号。谈到这些问题时;人们常常把板子打在记的身上,更多的人认为是“道德”范畴的问题。但是,记的职业环境究竟怎样?这些问题背后的根源是什么?这很值得探讨。沈老师,作为一名资深的中央媒体的记,您在新闻工作中发现了不少问题,一定有很多感悟。  相似文献   

12.
成熟的记总是既采访事实.又采访思想。可是为数不少的年轻记、通讯员.或因采写时间太紧,或囿于对“新闻”的定义——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理解机械片面,或认为基层群众讲道理(思想)大多讲不出什么道道来等,在采访中往往匆忙采访事实,忽略或放松了采访思想。这样写出的稿子只能是一般化的,难有深度.更难出精品,因此这一偏颇做法需要引起重视和纠正。采访中能不能做到“采访思想”,不仅有对这一做法必要性的认识问题,还有一个如何掌握具体操作方法问题。  相似文献   

13.
采访过程中“问”是一门学问。那么怎样问才能使采访达到预期效果呢?根据我的体会,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一、化整为零,破题细问。当你回答别人提问时,往往有这样的感受:别人提的问题越小、越具体,你就越容易回答。采访也是如此,提问题宜小不宜大,宜具体不宜笼统。一些初学采访的同志所以“碰壁”。原因之一就是提问题太笼统,爱提那种“大而空”的问题,结果使采访对象摸不着头脑,不知从何谈起。如何避免这  相似文献   

14.
正确的提问方法是成功采访的第一步。1、从提问的逻辑关系上划分,人物采访提问通常有“正漏斗型”、“倒漏斗型”两种。正漏斗型:将采访题目按照由大到小、由全面到具体的顺序排列,广口朝上.以笼统开放的泛问起始,渐渐“聚焦”到一些细微具体的问题。在关于某些大活动、会议、项目等话题的采访中,其实用性还是相当强的。  相似文献   

15.
记:人们可以感觉到,《解放军报》在反“台独”斗争中起着一种特殊的作用,请问您是如何看待这种特殊作用的?  相似文献   

16.
谢顾问:自报名参加新闻函授后,我也常跑基层,学着进行现场采访,但写了稿子让新闻干事一看,新闻干事总是说:“采访不能光凭听、问、记,还要学会用眼睛采访。”请问,究竟如何用眼睛采访呢?54886部队阚绪猛阚绪猛同志:说“采访不能光凭听、问、记,还要学会用眼睛采访”,这的确是经验之谈。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学会用眼睛观察,不仅可以补充耳听所没有触及的内容,也可以核对耳听的事实,从而准确地获得第一手材料。此外,眼睛可以便采访者更真实地采访到现场的环境、气氛和细节,把亲眼见的景物细节写进稿子里,可以再…  相似文献   

17.
(一)不要滥用“你有什么感觉”很多记者好像是从医科学校毕业的,一张口就是:“先生,你有什么感觉?关于你的天才等等,你到底有什么体会?”迈克尔·阿伦在《客厅里的战争》一书中谈到,在广播电视采访中,越来越多的人滥用“你有什么感觉”这类问题,他说这种问题几乎毫无用处。在专业采访中,这种问题只是用作缓兵之计,让记者有时问想出一些实质性的问题,或者设法从对方机械的回答中捕捉一点名符其实的消息。网球球星比利·金说,“在你接受采访时,记者老是问你有什么体会。干这件事有什么  相似文献   

18.
提问是新闻采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闻采访中扮演着中心角色。提问,看似简单,实则不然。它是对记者思想水平、业务水平、政治立场、社会活动能力的综合锻炼和检验。 学会提问,先要敢于问,然后要善于问。有的记者在采访中经常会问这样的问题:“您遇到了哪些困难?”“您的感受是什么?”“您的愿望。是什么?”“您的打算是什么”等等。这些问题就像简单的公式,缺乏个性。泛泛地提问往往得到的是泛泛的回答。那么,怎样避免泛泛提问呢?  相似文献   

19.
如何采访名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名人是因拥有某种化资本或社会资源而出名的人,比如歌星、作家、专家乃至一些高官政要。对于名人,记都想写出点独家新闻报道,写出名人身边受众所关心关注的故事,来提高媒体的吸引力。从事新闻采访工作的人都知道“七分采,三分写”,采访十分重要,采写名人稿件过程中采访显得尤为重要。本人根据自己的一些采访体会,总结了以下几条,与同行磋商。  相似文献   

20.
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敬一丹供职于新闻评论部,不过,她对教育的话题情有独钟,每当谈起这类话题的时候,她就有一种想说话的冲动,就有一种可称之为“情结”的东西。采访的技巧:“大题小做”敬一丹坦言,在所有采访对象中,孩子是最难采访的。有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