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楼梦》被公认为中华文学著作中的瑰宝。其诗词揭示了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隐寓了人物的生活遭遇和结局,丰富和渲染了作品的主题。"红诗"的翻译是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拟从翻译美学、微观语言学角度,对戴维·霍克斯和杨宪益与戴乃迭夫妇翻译的《咏月诗》其一的两种译文进行比较赏析,探讨《红楼梦》诗歌英译的美学价值,阐明在诗歌英译时要做到"音美"、"意美"和"形美"。  相似文献   

2.
崔璨 《科教文汇》2010,(2):39-39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大卫·霍克思和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英译版《红楼梦》也有很高的欣赏价值。本文着重比较分析两个版本中第三回的翻译,包括译者译风、语篇意识、文化负载词等,体现了译者不同的翻译风格与技巧。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大卫·霍克思和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英译版《红楼梦》也有很高的欣赏价值。本文着重比较分析两个版本中第三回的翻译,包括译者译风、语篇意识、文化负载词等,体现了译者不同的翻译风格与技巧。  相似文献   

4.
用典在汉语修辞中运用得较为普遍,尤其是在古代诗词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根基。本文针对《红楼梦》中的用典现象进行研究,是因为曹雪芹是语言艺术大师,而《红楼梦》中的语言素有“语言艺术皇冠上的明珠”之称。点缀其间的典故犹如文学海洋中的贝壳,光彩闪闪,并且深刻精辟、耐人深思,在小说中具有其他修辞不可比拟的独特魅力,成为修辞学史上的一朵奇葩。本文将着重分析其在揭示主题、塑造人物、安排情节、传达思想几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用典在汉语修辞中运用得较为普遍,尤其是在古代诗词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根基。本文针对《红楼梦》中的用典现象进行研究,是因为曹雪芹是语言艺术大师,而《红楼梦》中的语言素有语言艺术皇冠上的明珠之称。点缀其间的典故犹如文学海洋中的贝壳,光彩闪闪,并且深刻精辟、耐人深思,在小说中具有其他修辞不可比拟的独特魅力,成为修辞学史上的一朵奇葩。本文将着重分析其在揭示主题、塑造人物、安排情节、传达思想几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杜雅靓  任亮娥 《科教文汇》2011,(13):126-128
以绍兴文理学院建立的基于网络试运行的《红楼梦》汉英平行语料库为平台,利用检索工具,提取《红楼梦》中一定数量的俗语以及杨宪益译本和戴维·霍克斯(David Hawks)译本中对应的译文为例进行分析比较,研究两译本在俗语翻译过程中的共性特征与差异现象。  相似文献   

7.
郝彦桦 《科教文汇》2008,(22):258-258
习语是人们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智慧的结晶,是社会文化生活中具有特殊意义的语言实体,是语言中不可或缺的极富表达力的重要因素和组成部分。英语素以习语闻名。英语习语主要包括格言,俗语,谚语,典故,口头语,俚语及一些习惯表达。隐喻是基于两个不同类事物的某一共同点而使用表述其中一事物的词来隐蔽地修饰另外一种事物的修辞手段。本文从具象化隐喻,生机式隐喻,拟人式隐喻,联觉式隐喻共四个方面对英语习语中的隐喻修辞进行探讨和研究,这对于全面理解隐喻修辞,准确认识英语习语,以及研究英语中的隐喻思维都有重要的帮助。  相似文献   

8.
梁倍诚 《百科知识》2023,(15):63-64
<正>认知语言学的发展推动了隐喻研究从修辞研究逐步转向研究体验性的认知活动。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作为认知世界的方式是当下的热门研究话题,宣传类文本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借助隐喻,形象地激活听众或读者对抽象概念的认知和理解。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简称“数博会”)每年5月26日在贵阳市举办。该会议作为全球大数据发展的风向标和业界权威性的国际平台,其全球招展宣传手册中充盈着不同类型的隐喻。就隐喻研究而言,大多数隐喻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讨隐喻理解与意象转换方面,  相似文献   

9.
王晶 《科教文汇》2009,(1):235-236
本文分析了Geoffrey Leech的礼貌原则理论、Brown&Levinson(1978/1987)的面子观,通过对《红楼梦》中称谓语进行分析研究,论述了礼貌原则在言语交际中的重要作用,揭示了《红楼梦》中称谓语在礼貌原则中的投射,同时指出了该理论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0.
比喻(Figurative)是英语中极其重要的修辞形式之一。比喻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包括:明喻、隐喻、拟人和转喻等几种形式。它能使文章生动、形象。正确理解比喻语言有助于读者体会到语言的“感染力”,更好地欣赏作品。  相似文献   

11.
王蕊娜 《科教文汇》2012,(29):136-136,137
本文以王熙凤在第十六回合中的语言为分析蓝本,比较《红楼梦》两全译本的译者杨宪益和霍克斯处理王熙凤语言中的以四字格为基础的俗语翻译的异同,从文化传递的角度分析两译本的优劣,探讨汉语四字格英译的规律。  相似文献   

12.
从编辑的视角审视科技论文所涉及的中国人名和地名的英译,尤其以2011年10月31日颁布的"中国人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规则"和2012年6月29日颁布的"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为依据,对中国人名和地名的汉语拼音在英文翻译的使用中容易忽视和习以为常的差错进行归纳,探究问题的成因,提出规范的表达,仅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高静 《科教文汇》2008,(20):233-233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定义,同时参考《中华成语大辞典》(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对《孟子》一书进行筛选,得到成语262务。本文对这262务成语的修辞特点进行分析,发现出自《孟子》的成语内部结构具有对偶、排比、夸张、比喻、借代以及摹拟等特点。并且众多成语修辞并非独立运用,通常是两种修辞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4.
张瑾 《科技风》2011,(1):21
隐喻是语言的一种普遍的现象,不同语言之间在隐喻的使用上有很大差异,隐喻在不同的文化中既有共性又存在个性,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要注意信息传递的等值。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方式,更是一种认知方式和推理机制,本文以英汉的许多习语和名著中许多隐喻的运用为例,旨在探讨隐喻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科技风》2020,(6)
《红楼梦》中经常运用修辞艺术来刻画人物形象或是表达深层涵义,这样既能使语言华丽优美,又能委婉含蓄地表现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主要涉及到的修辞手法有:比喻,谐音双关,对比等等。  相似文献   

16.
关于隐喻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诗学》和《修辞学》中对隐喻做了系统的研究。当前,隐喻作为一种语言和认知现象,是语言学、心理学、哲学、社会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多种学科共同关注的问题。细心观察就能发现,隐喻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正如理查兹所说"我们日常会话中几乎每三句话就可能出现一个隐喻。"隐喻的语用分析即以日常会话中的隐喻为研究对象,从隐喻的使用角度来剖析其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17.
侯宇 《科教文汇》2013,(29):112-113
瞿秋白的《儿时》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佳作,本文试图以读者反应论为切入点,研究这篇著名散文的两篇不同英译文本(张培基版本、刘士聪版本),比较不同译本之间的不同,探讨两位译者如何将散文中所传达的情感和内涵更准确地传达给英译读者。  相似文献   

18.
邢玙倩 《百科知识》2023,(15):27-29
<正>根据认知语言学,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也是一种认知工具和思维模式。《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出版以来,以探索人类的内在认知机制为目标的概念隐喻研究引起了国内外学者极大的兴趣。作为一种传播理论,体育事业可以被认为是一场真正的哥白尼式的革命,它也是社会结构的一部分。今天,随着新闻媒体的发展和体育事业的繁荣,新闻体育语言也开始成为社会语言普遍用法的变体。因此,对新闻体育语言中概念隐喻的分析也可以揭示社会的共同认知机制。  相似文献   

19.
曾臻 《科教文汇》2009,(6):246-247
隐喻研究在中西方都有悠久的历史,众多知名学者有不同的见解,但仅将隐喻视为一种语言的异体表达方式或修辞现象。近年来,认知语言学发展迅猛,为隐喻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和全新的方法。认知语言学流派以认知科学为依托,重新定义隐喻,突显了隐喻的另一种功能,即人类的一种认知模式,并通过跨概念域映射的过程阐释了隐喻的形成。从修辞和认知两个角度,剖析隐喻的双重功能,透过语言表层揭示隐喻的本质——人类认知活动的工具和结果。  相似文献   

20.
娄红立 《科教文汇》2013,(26):97-97,99
哪里有语言,哪里就有隐喻。可以说,语言中的隐喻随处可见,具有很大的普遍性和渗透性。最早的隐喻研究追溯到柏拉图,隐喻在传统意义上仅是一种修辞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