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二次革命”后,共和前途岌岌可危.进步党国会派与国民党温和派积极寻求遏制政局倒退的办法.期间,为联络各派力量,共同致力于反袁专制、挽救共和,张东荪到处奔走,穿梭于两党之间,成为政论界的活跃人物.他参与创办了多份杂志报刊,激烈抨击袁世凯的独裁专制与复辟帝制,同时从学理角度检讨国民、进步两党的政治立场与主张,探讨共和政治建设之路.张东荪所倡导的“有形对抗力”论及“第三者”的联合,成为温和共和派联合维护共和的理论根据;他对“地方分权”及联邦制的论述,在当时也颇受注目,集中反映了共和温和派对挽救共和途径的思考与努力,也由此确立了他在政论界“政学泰斗”的地位.在反袁帝制运动中,张东荪毅然放弃和平改造的立场,以更激烈的态度与袁氏对抗,并成为武力反袁的旗手之一.  相似文献   

2.
辛亥首义后,汤化龙与武昌首义党人短暂合作之后旋即分道扬镳.袁世凯为对抗国民党人的需要极力拉拢汤化龙,而汤迫于时势也最终走上了与袁氏的合作之路.汤氏此举,不能简单地看作是出于谋求权势等个人利益的考虑,应该看到其合作背后深层次的思想动因和社会背景.“保持国家重心力”、“以秩序求进步”是汤化龙拥袁的内在思想动因,依靠袁世凯对抗国民党的同时逐步引导其步入宪政轨道,从而实现政党政治追求,是其拥袁的目的所在.熟料袁世凯联汤则是为了对抗国民党,登上权力的顶峰,并没有沿着汤化龙为之设计的宪政轨道走下去.这就注定了双方在合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矛盾与斗争.随着袁世凯复辟帝制本质的逐渐暴露,汤化龙与袁氏的矛盾逐步激化至最大化,终于抛弃了全部幻想,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反袁护国之路,并做了大量鲜为人知的反袁工作,有力地捍卫了民初共和.  相似文献   

3.
孙洪伊是辛亥革命后活跃的宪政活动家,为反袁护国和护法斗争做出了贡献.通过对共和宪政的探索与实践,他完成了由温和立宪派到革命派的转变,成为民主派中一风云人物.这一转变是其宪政追求合乎逻辑发展的结果,符合时代发展潮流,具有爱国进步性.  相似文献   

4.
辛亥首义后,汤化龙与武昌首义党人短暂合作之后旋即分道扬镳。袁世凯为对抗国民党人的需要极力拉拢汤化龙,而汤迫于时势也最终走上了与袁氏的合作之路。汤氏此举,不能简单地看作是出于谋求权势等个人利益的考虑,应该看到其合作背后深层次的思想动因和社会背景。“保持国家重心力”、“以秩序求进步”是汤化龙拥袁的内在思想动因,依靠袁世凯对抗国民党的同时逐步引导其步入宪政轨道,从而实现政党政治追求,是其拥袁的目的所在。熟料袁世凯联汤则是为了对抗国民党,登上权力的顶峰,并没有沿着汤化龙为之设计的宪政轨道走下去。这就注定了双方在合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矛盾与斗争。随着袁世凯复辟帝制本质的逐渐暴露,汤化龙与袁氏的矛盾逐步激化至最大化,终于抛弃了全部幻想,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反袁护国之路,并做了大量鲜为人知的反袁工作,有力地捍卫了民初共和。  相似文献   

5.
孙洪伊是辛亥革命后活跃的宪政活动家,为反袁护国和护法斗争做出了贡献。通过对共和宪政的探索与实践,他完成了由温和立宪派到革命派的转变,成为民主派中一风云人物。这一转变是其宪政追求合乎逻辑发展的结果,符合时代发展潮流,具有爱国进步性。  相似文献   

6.
本刻析了辛亥革命前后章太炎所谓“革命军起,革命党消”、“反孙”、“拥袁”、“反时代议制”等问题,指出了以往史学界关于辛亥革命前后章氏由进步转向倒退,由革命转向反革命这一结率的偏颇之处,认为应当把章氏的主张与活动放在其所自制时代条件下,通过比较他与本阶级其他成员的思想和活动,方能得到符合史实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杨衢云,厦门海沧人,与孙中山创立香港兴中会总会,并被选为第一任会长。他主张共和,反对帝制,是孙中山的亲密战友,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第一代杰出人物,是辛亥革命的先驱者。  相似文献   

8.
"二次革命"后,共和前途岌岌可危。进步党国会派与国民党温和派积极寻求遏制政局倒退的办法。期间,为联络各派力量,共同致力于反袁专制、挽救共和,张东荪到处奔走,穿梭于两党之间,成为政论界的活跃人物。他参与创办了多份杂志报刊,激烈抨击袁世凯的独裁专制与复辟帝制,同时从学理角度检讨国民、进步两党的政治立场与主张,探讨共和政治建设之路。张东荪所倡导的"有形对抗力"论及"第三者"的联合,成为温和共和派联合维护共和的理论根据;他对"地方分权"及联邦制的论述,在当时也颇受注目,集中反映了共和温和派对挽救共和途径的思考与努力,也由此确立了他在政论界"政学泰斗"的地位。在反袁帝制运动中,张东荪毅然放弃和平改造的立场,以更激烈的态度与袁氏对抗,并成为武力反袁的旗手之一。  相似文献   

9.
辛亥革命的主要功绩在于“改朝”(即推翻清政府)和“换制”(即以“共和政体”取代“帝制专制”),孙中山改建次说到辛亥革命的失败及其教训,主要是由于他将辛亥革命的“下限”划在“二次革命”以后,不能将辛亥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划上等号。“洪宪帝制”与“张勋复辟”很快遭到失败,也表明“共和”思想的潜能将辛亥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划上等号。“洪宪帝制”与“张勋复辟”很快遭到失败,也表明“共和”思想的潜在威力,关于革命斗争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既不能因重视近代化的历史进程,而否认革命斗争曾在历史上起过的重大作用,也不能认为革命斗争适用于任何历史时期。  相似文献   

10.
在武昌起义爆发至清帝逊位期间,即狭义的辛亥革命时期,康有为的著述不限于《救亡论》与《共和政体论》。依据他这一阶段的著述,康有为提出的“虚君共和”主张内容较为复杂,存在很强的张力,学界有关康有为以英国为“虚君共和”典范、其有关思想不过是他君主立宪主张翻版等传统观点,尚有进一步商榷的必要。依据“共和”国体与政体的内涵,康有为的失败似乎也不在于“虚君”,或可以说名在“虚君”,而实在“共和”。  相似文献   

11.
论麦孟华     
麦孟华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热忱的爱国者和忧国忧时的苦行者。他一生追随康有为从事维新变法思想的宣传和保皇救国、君主立宪活动,并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维新变法时期重要的宣传活动家。  相似文献   

12.
法国大革命被神话的外衣下有极其丑陋的一面,路易十六--这位无辜地成为了法国大革命牺牲品的法国国王,曾经为化解国家财政危机而励精图治,为支持法国大革命而拥护君主立宪,最后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法国大革命的进一步发展,这样一位国王,我们应当重新认识和评价。  相似文献   

13.
略论梁启超对中国近代政治制度的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启超认为中国君主专制非改不可。关于官制改革,主张仿行西方,用考试制度选拔官吏;基层实行自治,官由民选;为加强中央集权,应缩小行政区域;强调法治与人治并用,司法与行政协调;司法改用三级两审制。梁氏的政治法律制度思想集中反映了他对近代复杂多变政局的思考和对国家政治改革的探索,在理论和实践上均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康有为一生的政治思想和实践都未偏离“君主”这一中心。康有为君主观的演变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从学理和政治形势出发,通过观察、比较、思考逐步演进的政治、学术理想,即君主立究;另一线索是作为传统知识分子,对光绪皇帝知遇乏恩的报答之情,这也深刻影响着他的君主观。  相似文献   

15.
梁启超的宪政思想内容极为丰富。在维新运动时期,其宪政思想主要是提倡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戊戌变法失败后,其宪政思想主要是重视宪法与国会、主张建立责任政府、实行真正的政党政治、推崇司法独立等等。梁启超认为其宪政思想实行的途径主要有:开民智,新民德;“贤人”政治;国民运动。梁启超的宪政思想对当今我国的政治明建设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6.
二十世纪初戴季陶政体思想演变论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民党思想家戴季陶是有名的反共人物。但在二十世纪初 ,他却是一名追求进步的青年。当时 ,他能紧跟时代潮流 ,积极探索中国政治近代化的道路。留日归国之初 ,他倾向于二元君主制 ,不久转向议会君主制主张 ,最终走进了民主共和行列。从 190 9年到 1911年 ,其政体思想发生了两次飞跃 ,在近代中国宪政史上具有显著特性  相似文献   

17.
远离科举之道和谋生所迫 ,王韬来到“西化”的上海 ,加上当时中国对西方科技的需求 ,为王韬接受西方科技提供了特定的环境。王韬醉心学习西方科技标志着王韬西学观开始形成。王韬南遁香港后 ,香港神奇的变化和发展 ,使王韬观其地之兴 ,知其政之善 ,西学观有了发展。王韬西极欧域亲历资本主义社会 ,考察英国议院法国政治 ,重返香港宣传在中国推行君主立宪制度 ,标志着王韬西学观的成熟。  相似文献   

18.
以知识分子情怀这一视角为切入点来梳理、分析杜亚泉的科学传播实践,会发现映照其中的杜亚泉思想上的救国思路:为国家谋文化上之建设,为国民普及通俗之科学,为民族引进先进之思想,完成对内忧外患的国家的救赎,以期实现国民的素质提高、国家的日渐强大、民族的生生不息。从杜亚泉的知识分子情怀来反观当今知识分子的信念与理想,并从他的科技救国思路来思考当下的科学与和谐发展,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华夫托党是一战后英埃矛盾激化、埃及上层社会精英争取民族独立的产物,是立宪君主制时期埃及最重要的民族主义政党。它通过准暴力和协商方式迫使英国于1922年宣布结束保护制度,在1936年签署英埃同盟条约,实现了埃及的实质独立。但限于地主阶级和贵族统治的实质,华夫托党不可能推行民众需要的社会经济改革,并凭借民众力量实现埃及的完全独立,深刻的经济危机和激进民众政治的兴起最终导致华夫托党走向了衰落。  相似文献   

20.
由于秋瑾是清末著名的革命者,所以描写秋瑾的晚清小说《六月霜》常常被人们误解为革命派小说,产生这种误解的主要原因是《六月霜》的作者对秋瑾所作的“歪曲性”描写。作者是站在君主立宪主义立场来写秋瑾的,他赞赏秋瑾的女权主义思想和主张,但反对她的革命主张,所以,他对秋瑾的革命主张革命的一面采取了尽量淡化、回避、甚至曲解的做法,而大力张扬其女权主义。作者虽然是君主立宪主义者,但在小说里并没有进一步发挥其君主立宪思想和主张,因此,《六月霜》就其基本思想旨趣来说,是一部表达女权主义的小说,而且是君主立宪派的女权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