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概"最初是松散的定中短语,容器和内容没有突显与否之分;当其高频连用发生词汇化演变为形容词时,突显的是内容间的"一样,相同","一概"的词汇化和语法化都在唐代发生,词汇化只是为语法化提供了一个过渡,所以词汇化的用法没有在现代汉语中保留;当其进一步发生语法化为总括副词时,突显的是容器的"全部,没有例外"。在"一概"词汇化和语法化的演变过程中,句法、语义和认知三者都在起作用。  相似文献   

2.
“一律”最初是松散的定中短语,整体和部分没有突显与否之分;当其高频连用发生词汇化演变为形容词时,突显的是部分间的“一样,相同”;当其进一步发生语法化为总括副词时,突显的是整体的“全部,没有例外”。在“一律”词汇化和语法化的演变过程中,句法、语义和认知三者都在起作用。  相似文献   

3.
一准"最初是松散的定中短语,当其高频连用发生词汇化演变为名词."一准"的词汇化发生在魏晋南北朝,语法化发生在元代,词汇化只是为语法化提供了一个过渡, "一准"进一步发生语法化成为副词.在"一准"词汇化和语法化的演变过程中,语义和认知作为动因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郑雷 《现代语文》2006,(9):34-35
语法化的研究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一个是历时的角度,将语法化视为语言演变的一部分,考察语法形式的来源、形成和发展的途径;一个是共时的角度,将语法化视为一种句法和语用现象,考察在日常语言使用中决定语法关系的各种手段。语法化理论(Hopper&Traugott)认为,语义相宜性和特定的句法环境是诱发一个词汇语法化的两个必要条件,然而并不是满足这两个条件的词语都一定会语法化。语法化受多种机制的作用会呈现复杂的状态,表现出程度上的不平衡性,因此在共时的平面上往往可以窥探其历时演变的轨迹。本文就试图通过共时的分析来构拟动词“看”的历时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5.
作为汉语里一类特殊的语汇单位,汉语成语或由短语和句子演变而成,或是语篇词汇化的结果,各类成语的词汇化程度不同,同时成语的演变也表现出一定的语法化趋势。成语的演变集词汇化和语法化为一身,词汇化并非孤立地进行,它伴随着语法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自然”本为短语结构,东汉时期词汇化为形容词以后,开始了语法化过程。六朝时虚化为状态副词,清朝时发展出语气副词用法,现代汉语阶段演变为连词。语法化的动因主要是语法位置,机制主要是语用推理。  相似文献   

7.
试析"目前"的词汇化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在语法史上同时表示过空间范畴和时间范畴。由于空间范畴"目前"的局部语法化,时间范畴"目前"的逐渐词汇化,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目前"一词完成了从表示空间范畴到表示时间范畴的演变。所以说是空间范畴的语法化促进了时间范畴的词汇化,时间范畴的词汇化又推动了空间范畴的语法化。  相似文献   

8.
现代汉语中的"再说"可以分为动词性短语、动词、连词、助词四类,各有其句法特点和语义表达功能。"再说"经历了长期的词汇化和语法化历程并仍处于这一进程中,词汇化和语法化程度跟分布环境及使用频率密切相关,语义经历了由行域向言域的转化,主观性增强,语义突显发生了转移。  相似文献   

9.
语法化和词汇化现象是自然语言发展的结果.这两种倾向同样体现在基本的也是典型的语言结构单位——成语中.成语在发展、演变过程中,既体现了语法化倾向,也显露了词汇化趋势.成语的语法化和词汇化还有较大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10.
从历时角度考察"简直"的演变轨迹,可以发现,"简直"由形容词性并列词语演变到语气副词,其中经历了有标记和无标记形式并存和竞争的阶段。"简直"语法功能由陈述到修饰再到语气副词的语法化过程,也是其逐渐凝固为一个词的词汇化过程和主观性意义增强的主观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两个语素意义抽象化且有共性以及发生的重新分析都产生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论作为语法化反例的词汇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作为语法化反例的词汇化能揭示人类认知性质及语义演变的规律。语法化单向性的事实不能否定作为语法化反例的词汇化研究的意义。词汇化的演变与脱语法化有密切的关系,由脱语法化的性质衍生出两种词汇化,即语法标记词汇化和语用结构词汇化。词汇化产生的动因受再范畴化和Problem—solving程序驱动两个认知语用学原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最迟在晚唐时期,述宾短语“依旧”发生了词汇化,固化为动词,意义是“跟原来一样”。“依旧”词汇化的动因是韵律制约、“组块”心理、高频使用等。动词“依旧”在连动结构“依旧VP”中又发生了语法化。在“依旧VP”中“依旧”动作义弱化,[+不变性]语义特征凸显,语义重心后移,连动关系重新分析为状中关系,逐渐演变为一个表时间义副词。  相似文献   

13.
古汉语"因"的语法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因”是古汉语比较常用的一个词,最早用为动词,后逐渐演变为介词、副词和连词。和其它的虚词一样,“因”也经历了由实词逐渐演变为虚词的过程。本文以历时的语言分析为基点结合共时的语言描写,主要从语法的角度出发兼及词汇的语义功能。粗浅地论述了“因”的这一语法化历程,并粗略地分析了它的一些语法化特点。  相似文献   

14.
文章旨在通过对反义复合词“横竖”的语法化阐述,推导出其语法化的路径,弄清其认知机制。主要从语言使用者的认知角度来观察该词的语法化。副词“横竖”已基本完成了其语法化过程,已进入现代汉语的基本词汇中,隐喻和转喻在该词的词汇演变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分析讨论了“的”的语法化历程与语法化机制这两大问题:文章首先从历时的角度分析了“的”的演变过程,指出结构助词“的”是由最初的指示代词“底”演变而来,其后又经历了从名词转化到虚化了的助词再转化到更加虚化了的语气词这个表义作用逐渐虚化的语法化过程。在分析研究“的”语法化历程后再着重分析总结出助词“的”的生成语法化诱因和机制,从而对其共时现象进行历时分析,指出它经过句法位置的变化,语义的变化,语音的变化等一系列过程,这些都是导致它的名词性表义作用逐渐虚化到只表语法功能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文章运用转喻的域包孕理论解释英汉语主谓结构短语词汇化过程.旨在提供主谓结构短语词汇化过程合理的解释.研究发现,在主谓结构短语名词化过程中,语法化促使词汇化,其功能上的改变可以用转喻来解释,并且在其演变过程中,不但有单重转喻,还有多重转喻.  相似文献   

17.
"不成"由词组演变为语气词是汉语词组语法化的一个典型.其在唐代已可用在句末,语法化过程为由偏正词组演变为反诘副词再到语气助词这样两个阶段.其在句中语法位置、结构关系的改变引起其词义虚化,而词义的虚化又导致其词汇语法位置和结构关系的改变."难道……不成"与"难道……么(吗)"的演变与"么(吗)"和"不成"在虚词系统中的互相影响制约有关."不成"的虚化受词义内容支配和语境影响,表现为由行域向知域渐变,即由客观向主观投射,渐变是其虚化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8.
词汇化与语法化是历史语言学界研究的热点,《词汇化与语法化理论及其运用》一书在此背景下应时而出.该著作在术语内涵及研究对象的界定上,从本质出发,大有"净化"学界滥用术语现象之效;内容上对当前国内外词汇化和语法化研究的主要对象和重大课题进行了系统化论述和评价,从而确立了词汇化和语法化的研究体系,并进一步指出了词汇化与语法化研究的发展趋势.整本著作具有极大的普通语言学价值和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从明清闽南方言戏文看"著"的语法化过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词逐渐虚化为没有实在意义的语法成分,是汉语语法化的一个重要内容。自80年代以来,语言学界已有不少学从不同角度讨论了“”的语法化过程。试图通过“”在明清闽南方言戏以及今闽南方言口语中的各种演变(包含字形和字音的演变:“”[tш^4]→“除”[tш^0]→“处”[tδ^0]→“咧”或“嘞”[1δ^0])的描写与分析,对学们的推论起到印证、补充或修正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开"在汉语中使用频率很高,它是词汇系统中活跃的一员。纵观"开"的语义演变,发现"开"与其前面的动词发生了词汇化,产生很多新词。造成"V开"词汇化的动因主要是韵律和高频使用两方面。"开"作为单音节词有进一步语法化并演化成类词缀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