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农地流转是国家解决土地问题的最新政策。以什么方式推进土地流转,不仅关涉土地流转这一政策的合法性,而且影响着乡村社会稳定和乡村民主的发展进程。案例研究表明,随着市场化力量逐渐渗透到乡村社会,嗅觉灵敏的村官试图盘活乡村土地资源,最大限度地为个人谋取私利。在这一过程之中,他们并没有按照村民自治的要求,也没有严格贯彻中央关于土地流转的政策精神,而是遵循他们的霸道原则与掠夺之手的逻辑行事。地方政府、开发商和农民在土地流转问题上形成不均衡的博弈关系。市场主导与权力操控的联合,使农地流转陷入各种利益矛盾和社会冲突之中,导致土地流转的困局。要破解这种困局,必须进一步完善乡村民主,强化农民的民主参与,以民主协商的方式解决农村土地流转问题。  相似文献   

2.
在后税费时代国家赋权、地方政府和村社组织让利、农民增权的农村土地利益分配的理想格局中,保护农民土地财产权是其应有之意,但农村土地利益的不断增长,刺激了国家、地方政府、村社组织、农民对土地利益的激烈博弈。由于国家多重土地目标的矛盾和地方政府、村社组织的土地权力受到制约的有限性,使得土地权力(权利)配置与土地利益分配之间并不相称,从而对农民的土地利益进行了挤占,产生了农村土地利益分配失衡的状况。后税费时代应在社会本位价值观的引领下,尊重农民土地财产权的公私合体属性,理顺国家的土地权力,约束和规范地方政府的土地权力,廓清村社组织的土地权利,赋予、归还和维护农民的土地权利。  相似文献   

3.
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和国家相关土地流转政策的出台,农村土地流转的速度和规模将会进一步提升。农村土地流转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如农民利益受损风险、农民失业失地风险、国家粮食安全风险和圈地的风险。因此,应从风险社会学的角度对这些潜在风险进行科学分析,构建农村土地流转防控体系的路径及相关保障措施,以规避和化解风险。  相似文献   

4.
在农村各项制度中,农地制度无疑是一项重要的和基本的制度.这一制度不仅是农民个人权益的基础,在相当程度上也是农村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基础,并深刻地影响和制约着乡村的发展.现存的农民与集体、农民与政府及农民之间的关系,以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村民自治组织等组织形式,事实上也是基于农村土地权属关系建立起来的.历史上每一次土地制度及产权关系的重大变化,最终都导致农村社会结构及组织管理制度的变化,并促进或阻碍着乡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正因如此,土地制度一直是农村问题研究的重点之一.本专题我们继续组织力量对此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和市场的快速发展,我国原有的农村土地制度已无法满足现阶段农村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中,引导农地流转和适当集中成为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对于土地流转的政策经历了多次调整,基层政府与农民的关系在角色的演变中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并对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近几年来,我国农地流转进展较快,在取得重要进展的同时,基层政府与农民在互动中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因此,如何在基层政府与农民关系的重塑中构建良性的互动机制和环境,实现政府职责与农民权益实现,成为了当前我国农地流转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国乡村社会利益关系的嬗变和权力结构的变迁无疑成为乡村社会治理最为关键和核心的要素。进入后税费时代后,乡村社会利益关系的嬗变使国家在乡村社会的治理正经历从"控制逻辑"到"服务逻辑"的转变。然而,这样的转变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治理真空"、政策认同弱化以及利益表达和利益传输不畅等问题。从权力结构来看,无论是国家权力在乡村社会的进退,还是"积极"和"消极"的控制,客观上都难以有效克服内在的缺陷和不足。进入后税费时代的乡村治理,应通过有效提升国家权力的整合效度,推进国家与社会合作,进而确保乡村社会善治的最终实现。  相似文献   

7.
政策是社会利益关系的权威性分配,从利益的视角观之,整个政策过程就是一个利益分配的过程。也就决定了在政策实现过程中必然会受到利益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总会有政策变异的产生,而导致政策变异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随着现代社会公共问题的日趋复杂化、专门化,政策科学面临着崭新的挑战,对政策执行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特点,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我国现行各种法律、法规对农村土地都规定为集体所有。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在实践中产生一系列问题:农村土地集体所有与《农村土地承包法》立法本意相抵触,土地承包的稳定和“经济组织”固有的动态性相矛盾,农民和“集体”之间关系不清,限制了土地流转的范围。实行农村土地国有化,赋予农民长期经营权是现有制度上最为现实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当前造成农民土地流转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政府权力行使的规范性问题。农村土地流转中政府权力行驶,主要表现为抽象行为、具体行为、服务于指导行为三种类型。在现实中政府权力行使限制了农村土地流转中农民权利,这也侵害了农民对土地的权利。要合理调整农村土地流转中的政府权力与农民权利之间的关系就需要建立和健全土地流转风险保障机制,完善相应的社会保障机制,完善农民就业培训机制,构建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  相似文献   

10.
成都市是我国较早开展农村土地流转的试点地区之一。文章在总结成都市农村土地流转经验基础上,结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对成都市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就进一步推动成都市农村土地流转提出了建议。文章认为产权问题、自愿问题和农民利益问题是促进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1.
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中的农民权益保护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中国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目前土地使用权流转中农民权益受到种种侵害,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推进和规范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进程,坚持农民自愿流转的原则,坚持有偿流转的原则,坚持依法流转的原则,推进农村社会保障改革。  相似文献   

1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民收入增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增加农民收入,不仅关系到亿万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而且关系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我国贫困问题的核心是农民贫困,而农民贫困的根源就在于有限的土地承载的劳动力过多。如果众多的农民不能从极其有限的土地中转移出来,农民就不可能富裕起来。因此,今后要进一步推进农村剩余劳动改革保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  相似文献   

13.
农民权益保障与增进法的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权益立法基本定位在一个基本的、综合的法律层面。根据我国农民权益保障和变革的实际情况,在农民权益综合性、基本性立法中,宜采用《农民权益保障与增进法》的法律名称。《农民权益保障与增进法》的制定既要注意对已有规定成果的继承,又要有所拓展,具有前瞻性。《农民权益保障与增进法》大致可以分为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农民权益保障、第三章农民权益增进、第四章农民组织、第五章农民权益的救济、第六章法律责任和附则。  相似文献   

14.
农民原子化的后果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郝涛 《许昌学院学报》2005,24(6):122-124
20世纪的中国革命、市场经济以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动摇了农民一致行动的村庄基础,相互之间的合作越来越困难,农民日益原子化。农民成为分散和孤立的个体,无法为共同利益达成有效的合作,导致农民的市场竞争力下降、农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出现严重不足等后果。农民只有组织起来才能摆脱不利的局面,国家应鼓励农民建立自己的组织。  相似文献   

15.
当前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现状与问题   总被引:43,自引:1,他引:43  
农村土地制度不仅直接影响到中国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还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宏观运行和行业效率,也关系到中国农村的政治稳定。由于《农村土地承包法》使所有权在国家、集体和农户之间发生分割,同时,政治权力结构又使乡村干部成为土地所有权的人格化主体,这样,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就不完整,进而导致农民利益的大量流失。因此,进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势在必行。除了一系列土地制度改革之外,尝试建立“国家失地农民账户”和“国家失地农民保障基金”或许是比较好的配套制度选择。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在1926年的《农村教育》讲稿中,通过对农村教育的历史、性质和现状的分析,论述了新农村教育的特点和办学方法,指出农村教育的宗旨是谋求农民利益,并阐述了农村教育与农民革命的高度一致性。这些思想对于当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农民收入的现状、成因和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分析了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 ,认为农民收入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制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性问题 ,国家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需要向农业和农村倾斜 ,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 ,加强农产品价格支持和信息服务 ,以期使农民收入尽快得到恢复性增长 ,刺激最终消费需求 ,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和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18.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素质的提高,教育脱贫至关重要。近年来,西部地区农民教育促进着农民素质的提高,但与国内外农村先进经验比较,还存在诸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着力解决好资金投入、思想观念的深入转变、“三教统筹”,进一步完善西部地区的教育体系,以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19.
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是农村经济学和农村社会学研究的课题,对促进农民致富和建设小康社会有重大现实意义。从湘西农民受教育状况判断,中国农民的科技素质不高;从湘西农民科技素质的构成看,农业社会的科技素质在中国农民科技素质结构中的比重很大;从湘西农民科技意识来分析,中国农民对实用农业科技非常关注,但真正应用到生产中去的很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落后的小农生产模式和生活方式以及农村科技推广体系不完善。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必须加强农民教育、改变农民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建立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社会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20.
农民收入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很多,由于湖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人多地少的矛盾更加突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湖北省农民增收的意义更加重大。文章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湖北省农民增收的影响以及转移湖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