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记者》2012,(9):25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中国网民搜索行为研究报告》称,网络购物搜索转化率超过90%,而微博成为网民搜索新入口。报告数据显示,网民在电脑上搜索完购物信息后,超过90%的用户会选择购买,其中线上购买情况较多的用户比例为39.7%,线上线下购买情况差不多的用户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用户移动搜索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背景下,移动搜索日趋普遍,搜索策略成为用户行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现有用户搜索策略研究包含查询式和搜索会话的统计分析,以及结合用户的信息需求、搜索情境来分析原因。本研究通过非受控实验的方式,对大学生用户在移动环境下的查询式构造、搜索会话中的查询式及搜索会话的其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在移动环境下大学生用户习惯使用多种语言组配进行搜索;搜索信息的主题类型存在聚焦现象;移动搜索更加便捷,大学生用户通过更短的查询式、搜索会话便可满足其信息需求;大学生用户会通过多种策略,在手机上执行较为复杂的搜索任务;其搜索活动会引发其他后续活动。研究大学生用户在移动环境下的搜索策略,可了解其搜索行为特征,有助于搜索引擎服务商提供更符合其搜索习惯的服务,更好地满足其信息需求,提高搜索效率。图11。表5。参考文献27。  相似文献   

3.
[目的/意义]从搜索情境、搜索策略和行为路径三个方面探究用户使用社交媒体APP时的移动搜索行为,有助于深入了解用户在社交媒体这一垂直类APP上的信息行为特征。[研究设计/方法]招募40名用户作为实验被试,通过结构化日志的方法,获取用户在20天内使用社交媒体APP移动搜索时的行为数据、情境信息等,揭示用户使用社交媒体APP进行移动搜索的行为特征。[结论/发现]用户使用社交媒体进行移动搜索的时长总体较短,搜索地点分布较为集中。在社交媒体使用情境下,用户的移动搜索任务以信息类为主,移动搜索动机的分布较为平均,不同搜索任务、搜索动机、搜索主题间存在不同的关联。社交媒体用户在初始搜索后,会发生继续搜索、分享搜索结果等行为,并伴随着APP交互路径的转移。[创新/价值]聚焦了用户在社交媒体APP上的搜索行为,是对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社会化搜索行为研究的补充。  相似文献   

4.
[目的/意义]信息搜索是人们常用的信息查询方法,目前搜索系统在查找事实型信息时支持效果较好,但是对人们以学习为目的的搜索功能还缺乏研究。"搜索即学习"(search as learning)是近年来交互式信息检索的研究热点,这类研究中将搜索看作学习的过程,并尝试对用户搜索中的知识学习进行评估,进而提出系统支持用户学习的功能优化建议。本文着重解决如何全面评估用户搜索前后的知识水平,为此类研究提供参考。[方法/过程]采用用户实验法,对用户搜索前和搜索后撰写的知识内容进行评估,提出综合数量与质量维度的用户知识评估方法,对用户在学习型任务搜索前后知识水平进行评估。数据分析阶段采用统计方法来验证用户搜索后与搜索前的知识水平差异。[结果/结论]研究发现,用户在知识数量上的表现随着搜索的完成而变得更加全面和深入,在知识点数量、知识面数量、知识面广度和知识面深度上都有显著的提升。同时,在搜索后产生了专业度较高的知识面。对于搜索前较模糊的某些概念,在搜索后表达得更清晰明确。在质量上,搜索后绝大多数的用户都在知识的相关性、分析程度及用户观点的提出方面有所提升。  相似文献   

5.
[目的/意义]探究健康信息用户探索式搜索过程中的情感体验状态以及变化,厘清在探索式搜索过程中情感体验的变化路径,消极情绪的来源,情感应对技能对调节探索式搜索过程中消极情绪的作用。[方法/过程]运用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法三种研究方法,采用ACS指标测量被试的情感应对技能,采用日内瓦评估问卷测量用户的情感状态。[结果/结论]在搜索过程中,健康信息用户情感变化路径有三类,情感成分伴随着用户的搜索与学习阶段而变化,搜索过程中消极情绪主要来源于知识和经验、外界信息环境和认知能力三个方面,情感应对技能高低在用户搜索行为指标上不存在显著的统计差异,其作用主要反映在抑制消极情绪方面的努力程度上。  相似文献   

6.
随着移动搜索技术的飞速发展,关于移动搜索的研究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移动搜索并不只是传统的互联网搜索地简单复制和延伸,它也拥有自己的用户群体和特点,从搜索需求到搜索行为都与传统的互联网搜索有所差异。文章通过对现有信息行为经典模型的回顾和总结,结合移动搜索自身的特点,构建了移动搜索需求及行为模型,利用实证的方法对模型进行了研究和验证。通过网络的方式向目前在读的大学生群体发放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07份,并对回收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差异分析、相关分析和因子分析。研究发现:移动搜索需求、移动搜索行为、移动搜索的信息利用行为之间都呈现显著的相关关系,不同情境下产生移动搜索需求的用户在移动搜索行为上有明显的差异,个人因素和搜索环境对移动搜索有着重要的影响。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对移动搜索需求及行为模型进行了整体的验证,并且对模型作了进一步修订。  相似文献   

7.
[目的 /意义]近年来,移动搜索行为成为信息检索领域的重要研究问题,用户在移动搜索过程中会发生较多的后续行为,对移动搜索后续行为进行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移动搜索意图、挖掘移动搜索行为特征。[方法 /过程]基于移动搜索会话中的后续行为视角,通过一次真实场景下的用户实验,结合用户手机交互日志数据与结构化日志数据,分析用户在移动搜索会话中的后续行为特征。[结果 /结论 ]在移动搜索中,移动搜索引发的后续行为主要包括持续搜索、信息分享、网络购物、通话服务、出行导航,其中以持续搜索、信息分享为主;移动搜索任务、搜索动机、搜索主题与不同类型后续行为之间的关联存在差异;在APP使用路径方面,用户在后续行为中的APP使用路径较为复杂,呈现出明显的中心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意义] 搜索引擎是用户访问网络资源的重要入口,识别用户搜索策略有助于发现用户搜索的认知规律,让搜索引擎更好地理解用户搜索。[方法/过程] 采用Microsoft顺序分析与聚类分析算法对用户搜索日志中的搜索时间进行分析,识别用户利用搜索引擎时普遍采用的搜索策略,并概括不同类型搜索策略的特征。[结果/结论] 用户在搜索中存在“快速消费”策略、“试探”策略、“探索”策略和“终止与确认”策略,不同策略在搜索时间、浏览次数、用户认知过程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旨在探索用户在完成不同类型的网络学术信息搜索任务过程中情感的识别及变化。研究综合采用实验法、出声思考法和问卷调查法收集了75名被试完成事实型和主题型两类学术搜索任务过程中的情感数据,并利用配对样本t检验、开放式编码和主轴式编码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第一,用户在完成两类搜索任务过程中均会产生正向、负向和中性三种类型的情感。其中,负向情感的数量在两类搜索任务下均呈现出倒V形变化模式;正向情感的数量在不同任务类型下呈现出不同的变化模式;中性情感的数量在两类搜索任务下均非常小。第二,用户在完成搜索任务各阶段的情感源自不同的因素。在需求产生阶段,用户对搜索任务的认知是用户产生情感的主要来源;在执行搜索阶段,用户对搜索结果和搜索策略的认知是导致用户产生情感的主要来源;在选择资源阶段,用户对搜索结果的认知是引发用户产生情感的主要来源。第三,用户搜索满意度在不同任务类型间存在显著差异,即用户完成事实型搜索任务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完成主题型搜索任务的满意度。本研究可为开发面向用户情感需求的信息检索系统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0.
陈雪薇 《青年记者》2016,(21):46-47
在大数据时代,信息成为更加宝贵的资源,承载信息的新媒体也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大数据已经融入社交媒体的生产和信息传播中,信息检索能力成为互联网时代受众必备的能力之一.微博(2014年3月新浪微博更名为微博)是大数据时代最有影响力的社交媒体开放平台之一,微博搜索是微博用户信息消费的一个重要搜索引擎.2015年12月14日,新浪微博搜索事业部发布了《2015年微博搜索白皮书》,截至2015年11月底,微博每日用户主动搜索量突破2亿次.①许多热点新闻事件的第一时间发布和舆论发酵都来自微博搜索,它的影响力日渐扩大,对百度、谷歌、搜狗、360等传统的搜索引擎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媒科技》2011,(5):22-22
百度公司高级副总裁沈皓瑜近日表示,全球互联网都在发生着变化,微博、购物、APP应用、移动互联网等方兴未艾,搜索的未来也会随着用户需求的演变而调整着方向。  相似文献   

12.
[目的/意义]“搜索即学习”背景下,主要探讨认知风格和任务复杂度对移动端视频用户学习型搜索行为的影响机理,该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用户视频搜索行为的本质,为更好地设计和优化移动端视频信息搜索系统,提升视频搜索用户体验提供参考。[方法/过程]文章采用实验法,以哔哩哔哩视频平台为测试系统,将用户完成学习型任务的搜索过程划分为知识获取阶段、知识学习阶段、互动反思阶段和知识整合阶段,以社会认知理论为指导,考察个体因素(认知风格)、环境因素(任务复杂度)对用户视频搜索行为的影响。[结果/结论]研究发现,认知风格主要影响用户在学习型搜索任务下知识获取阶段、知识学习阶段和知识整合阶段的行为,任务复杂度对用户视频搜索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知识获取阶段。研究结论有助于提高视频信息搜索用户的交互体验与学习效能,并对优化视频信息搜索系统的交互设计与学习服务功能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调查的基础上,采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对文献中的原始内容进行编码分析,探讨多设备环境下网络用户信息搜索行为的研究进展。研究发现:用户搜索活动跨越不同类型的设备成为一种趋势;用户的网络信息搜索行为受搜索内容、时间、地点、设备种类等因素交叉影响;用户搜索数据的共享能够支持用户的搜索活动在不同设备间转移。针对现有研究的一些问题,未来研究应重点关注以下内容:深化理论研究,构建相关的搜索行为模型;选择更多的设备类型;收集更多类型的用户数据;在数据描述基础上,探讨深层原因,分析用户行为的个性化差异;开发多设备环境下支持跨设备搜索的系统、应用等。图3。表15。  相似文献   

14.
袁红  李秋 《图书情报工作》2015,59(15):94-105
[目的/意义] 探究用户搜索能力和任务类型对探索式搜索行为的影响,进一步深入认识探索式搜索,以期为建立和完善探索式搜索系统、构建探索式搜索行为模型提供参考。[方法/过程]设计1 个提问应答式搜索任务和 2 个不同复杂度的探索式搜索任务,依据搜索能力对实验者进行分组,开展搜索实验。综合运用问卷调查、浏览器日志分析和搜索过程视频分析,从搜索任务和搜索能力用户两个角度,对探索式搜索行为中的搜索工具、检索词、搜索动作、网页4个方面进行分析。[结果/结论]搜索能力与任务类型对探索式搜索行为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任务越复杂,探索行为越深入。搜索能力越高,搜索过程越活跃。此外,还归纳了探索式搜索的信息需求演进的动态性、搜索路径的波动前进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意义]针对复杂多面的探索式搜索情境下高校学生用户的搜索元认知测评问题,设计一个可行有效的测评问卷。通过设定4类不同的探索式搜索情境,对被试在各规定情境下的元认知表现进行多维度分析与评价。[方法/过程]运用元认知理论设计"探索式搜索元认知测评问卷",在预试环节对该问卷进行信效度检验。在正式测评环节,通过开展搜索测验的方式组织60名高校学生被试进行探索式任务搜索和问卷调查,使用"Camtasia Studio"录制被试的搜索画面,并进行事后访谈。综合问卷调查数据、搜索行为视频与访谈内容,分析在4种不同探索式搜索情境下被试对"搜索任务与个体认知"的认知、对"搜索过程监控"的认知、对"搜索过程与评估反思"的认知情况。[结果/结论]该问卷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和结构效度,可作为测评高校学生用户探索式搜索元认知水平(或表现)的有效工具。根据维度数据分析结果,高校学生用户对于决策型问题(评估决策搜索)和研究型问题(知识获取搜索)的个体能力认知、任务理解能力、搜索障碍监控等能力相对匮乏,针对该分析结果从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搜商能力的培养和网络搜索系统人机交互功能设计三个方面,提出改善高校学生用户探索式搜索能力的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旨在揭示用户在移动端信息搜索中的搜索路径特征如何对搜索效果产生影响。通过用户实验的方法,在同一任务情境下设计两种不同的搜索任务,量化并提取路径长度、深度、复杂度和新颖度4个搜索路径特征,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uzzy-set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fsQCA)方法,探索不同路径特征的组合对搜索效果的影响。本研究发现了6种带来高信息搜索效果的搜索路径特征组态,归纳出了3类可以带来高信息搜索效果的搜索路径模式:快速浏览型、查询探索型和查询保守型。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从组态的视角揭示了搜索路径特征与搜索效果之间的多重并发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7.
用户日志是记录用户信息行为的重要手段,笔者通过MetaLib异构学术检索系统及建设需求构建了一个基于异构检索模式的用户学术搜索信息行为日志系统,该日志系统能有效地记录用户整个学术搜索阶段的信息行为,对用户个性化服务、学术搜索引擎的优化与改进、数字资源的使用统计与采购分析等有非常特别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意义] 研究高校图书馆OPAC中引入分面搜索技术给用户带来怎样的搜索体验。[方法/过程] 主要通过对用户在两种界面下(传统列表界面和基于列表与分面的界面)进行两种搜索任务(已知任务和探寻式任务)时所表现出的行为和喜好进行实验与观察,从搜索时间、搜索结果准确度、用户评价3方面对比分析搜索界面、搜索任务对用户搜索体验的影响。[结果/结论] 通过研究发现:相对于传统列表界面,受试者在使用基于列表与分面的界面时,搜索用时更短、用户评价更高。  相似文献   

19.
信息搜索用户的学习交互是包含用户-搜索系统交互、用户-搜索引擎结果页面交互、用户-搜索内容交互、用户-其他用户交互等维度的综合概念体系。协同搜索情境则进一步增加了用户学习交互的复杂性。文章设计一项信息搜索实验,以探究不同社交关系类型和协作效能水平对协同搜索用户学习交互的影响,为理解信息搜索用户的协作学习机制奠定基础;使用双因素方差分析法、Mann-Whitney U非参数检验与质性分析法,综合分析实验当中产生的数据。研究发现:社交关系类型不能对协同搜索用户的学习交互产生影响;协作效能对协同搜索用户的网页链接深度、知识讨论次数和知识共享次数具有主效应;社交关系类型与协作效能对用户的网页平均浏览时间具有交互作用:高协作效能水平下,朋友组的网页平均浏览时间多于陌生人组,低协作效能水平下,陌生人组的网页平均浏览时间多于朋友组。相关研究结论能够激励信息搜索用户对协作学习的重视,并为支持良好学习体验的协作信息检索系统的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目的/意义] 用户检索中经常面临不同程度的信息搜寻困难,为更好地理解用户需求、改进检索系统,需要一种简洁有效的方法度量信息搜寻的困难程度。[方法/过程] 将用户为查询而付出的行为及时间代价作为其信息搜寻困难的体现。按照用户在会话中的行为模式划分会话类型,将查询需求被满足且代价最小的会话类型作为比较基准,用基准会话的代价衡量其他会话类型的困难程度。为优化代价的表达模型,对搜寻代价的行为指标进行相关性检验,用因子分析选择独立性、区分度好的行为特征进行建模。以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日志和搜狗日志为数据集比较学术搜索与通用搜索环境,以及不同会话类型所代表的探索过程中,用户的信息搜寻困难度。[结果/结论] 在本文所度量的两种搜索系统中,用户面临的信息搜寻困难度分别为2.30和1.57,学术搜索中的困难高于通用搜索。在两种体现学术探索过程的会话中,困难度分别为2.35和4.13。本文提出的方法可以用简单的数值来概括具有多种影响因素的搜索困难,并能用于不同类型会话和搜索环境,丰富了检索系统的评估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