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激励一般是指一个有机体在追求某些既定目标时的愿意程度。它含有激发动机、鼓励行为、形成动力的意义。在一般情况下,激励表现为外界所施加的吸引力或推动力,转化成自身的推动力,使得组织目标变为个人目标。高等教育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相似文献   

2.
冯洁 《科学教育》2009,(5):43-44
在人的行为活动过程中,是否给予激励,其行为活动的表现及效果大为不同。行为科学的研究揭示了人的行为活动的一般规律,认为人的需要和动机引发人的行为,人的行为指向一定的目标,当目标实现以后,原有的需要得到满足,新的需要随之产生,如此周而复始,延续不断。所谓激励,实际就是处理好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即借助外部的一些因素或措施作为吸引力或推动力(刺激变量),  相似文献   

3.
陈丹 《辅导员》2011,(31):40-41
进取心是一种激励人们前进的、有趣而又神秘的力量,它存在于每个人的生命中。正是进取心和意志力——这种永不停息的自我推动力,激励着人们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进。少年儿童是未来的希望,如何在他们的心中注入这种蓬  相似文献   

4.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原因,是激励、指引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学习动机指的是学习活动的推动力,又称"学习的动力".由于学习目标指引着学习的方向,可把它称为学习的诱因.学习目标同学生的需要一起,成为学习动机的重要构成因素.  相似文献   

5.
论激励原理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高校管理工作的主体是人 ,要想搞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首先必须充分调动广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因此高校教育者必须借助有效激励原理 ,运用各种有效的激励手段 ,以满足学生的基本要求 ,满足学生的成就感、自尊感 ,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从而搞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一、激励及其目的激励是高校学生工作中的一种重要方式。对高校学生的激励 ,就是通过一定的外在因素去诱发、活化学生个体的需要和动机 ,产生行为的推动力 ,使其有向着一定目标前进的积极性。在高校学生工作中实施激励的目的 ,就是根据学校或国家的人才培养需要 ,提出一个奋斗…  相似文献   

6.
激励是指一个有机体在追求某些既定目标时的愿意程度。它含有激发动机、鼓励行为、形成动力的意义。其内涵是,为了实现既定目标,某团体的组织者对团体内的全体成员所施加的吸引力或推动力,激发成员自身的力量(自动力),把组织目标变成个个目标,最终实现组织目标。由此,个体就由消极的“要我做”转化为“我要做”。  相似文献   

7.
优秀的学校必由优质的师资支撑。相对于某一优秀的个体,一支优秀的教师团队对学校的学科建设和整体发展更具推动力。南京市江宁科学园小学在打造"教师发展学校"的实践中形成了有效的途径,主要从目标达成、学习驱动、精神整合、评价与激励四个方面入手,取得了较好成绩。  相似文献   

8.
优秀的学校必由优质的师资支撑。相对于某一优秀的个体,一支优秀的教师团队对学校的学科建设和整体发展更具推动力。南京市江宁科学园小学在打造"教师发展学校"的实践中形成了有效的途径,主要从目标达成、学习驱动、精神整合、评价与激励四个方面入手,取得了较好成绩。  相似文献   

9.
激励是指一个有机体在追求某些既定目标时的愿意程度。它含有激发动机、鼓励行为、形成动力的意义。其内涵是 ,为了实现既定目标 ,某团体的组织者对团体内的全体成员所施加的吸引力或推动力 ,激发成员自身的力量 (自动力 ) ,把组织目标变成个个目标 ,最终实现组织目标。由此 ,个体就由消极的“要我做”转化为“我要做”。激励是个体行为的钥匙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什么样的激励就能使个体产生什么样的行为。作为普通高中的普通班和差班 ,多数学生很少能获得奖励 ,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特别是后进生 ,可说是饱受精神抑郁 ,加上学校教师、家长的…  相似文献   

10.
完善高校教师激励机制促进高校教学管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加强高校的内部管理,建立一套科学的、有利于人才培养和使用的激励模式,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是保证学校的发展,永葆学校充满活力的根本问题。本文就如何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建立适宜的教师激励机制,实现有效的激励功能作些探讨。一、教师激励机制建立的必要性和特色1.教师激励机制建立的必要性激励是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在一般情况下,激励表现为外界所施加的吸引力或推动力,通过个体自身的消化和吸收,产生出一种自动力,从而使个体由消极的“要我做”转化为积极的“我要做”。教师激励机…  相似文献   

11.
英语情境教学是一个激励学生个体积极参与和学生群体共同达到一定教学目标的活动过程。要使学生个体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必须激励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借助情境教学的吸引力和教师情感的推动力,激发学生的自动力。切实做到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并保证学习行为持之以恒,最后实现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12.
所谓激励,就是激发、鼓励。激发人的潜力,鼓励人的动力,开发人的智力,使人切实感到力有所用,才有所展,劳有所得,功有所奖,诱发人们形成正确的高尚的优势动机,产生心理推动力,从而调动教师的积极因素,使内在的“能源”得到充分的发挥。 一、目标激励 所谓目标就是把学校办成什么样子,期望达到什么样的目的。目标设置合理,能够激发人的动机,导向人的行为,增强学校内聚力。 1.目标设置要适当。即立足于现实的基础,又面向未来的发展;既不因循守旧,又不提过高指标,做到切实可行。目标价值过低不能起鼓舞干劲、挖掘潜力的作用,目标价值虽高,而达到目标的可能性很  相似文献   

13.
《江苏教育研究》2012,(11):F0004-F0004
这里的老师在成长1、目标激励,形成学校推动力。2006年学校开始实施“百人工程”,着力打造一支百名以上的能胜任班主任工作的队伍。目前,全校除48位班主任外,有近40位老师曾为正式班主任。围绕德育工作,借助“省初中教师研修基地”这一平台在全校开展专题研讨与德育意识培养的培训。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就学校该如何管理作为出发点,以物质、精神以及人际关系为推动力对教师进行激励,以此达到教学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15.
课堂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活动所起的作用,主要有指导作用、激励作用和标准作用。在确立课堂教学目标时应遵循一般目标和具体目标相结合、集体目标和个人目标相结合的原则。同时.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必须是可检验的。  相似文献   

16.
1.目标激励 就是把个人近期和远期目标同班集体目标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向着既定的目标努力奋进,从而对后进生产生激励作用。期望理论的创立者、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弗鲁姆曾归结了一个激励公式: 激励力量(M)=目标价值(V)×期望(E) 其中,目标价值指人们对该目标重要性的认识程度,认识程度越高,激励力量就越大。后进生一般都存在“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思想,缺乏明确的奋斗目标和前进的动力,因而其行动总是处于一种消极滞后状态。鉴于此,在学期初的班会上,我首先明确了班级整体目标:争创先进班集体。同时明确了个人的奋斗目标:争做三好学生。并指出两者的关系:个人目标是班级目标的基础,如果个人不想争做三好学生,那么,班  相似文献   

17.
王宏富 《考试周刊》2011,(72):169-170
激励是指激发人动机的心理过程。通过激励,在某种外部刺激的影响下,行为者获得每种内部的推动力,始终保持一个进取、愉快的状态。教育教学中的激励,我理解为借助物质和精神刺激因素,调动学生学习和活动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智力和体力的潜能的过程。西方组织行为学提出了"绩效=f(能力、激励)"的公式,说明了工作绩效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能力水平,  相似文献   

18.
化工基础理论中,“三传理论”(即动量传递、热量传递、质量传递)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学习这些理论时,要涉及其过程速率与推动力关系的问题。在一般的教材中认为:所提到推动力的“力”已不拘泥于方学中的含义,它是自发过程有利于趋向平衡因素的总概括,其推动力的性质决定于过程的内容,可县体的理解为:流体动流的推动力是压力差或位差(或者说动量传递的推动力是速度差),热量传递的推动力是温度差,质量传递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19.
激励是学校管理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学校的任何一项工作要收到实际效果,达成预期目标,都必须首先激活人力资源,动员和组织广大师生共同担负起责任,为实现学校目标而积极行动。问题是:师生的这种目标行为是在一种什么样的心理驱动下实现的?如何才能有效激发和调控这种目标行为,如何才能有效保持和强化这种目标行为?……学校管理者必须对此做出科学的回答,这就需要对激励管理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深入的研讨。一、激励管理的意义与功能激励,即激发鼓励。在管理学中,一般被解释为“导向满足某些需要或动机的行为”。具体说来,它至少含有三层意思。1.…  相似文献   

20.
在教学管理中运用恰当的激励模式,是充分调动老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管理效度的有效途径。本文以我校教学管理的若干片断为实例,谈谈“P—L”激励模式在教学管理中的运用。一、“P—L”激励模式简介“P—L”激励模式是一种综合激励模式,是由波特(L.Porter)和罗勒(E.Lawler)于1968年提出的。我们综合运用行为科学中目标导向、期望、强化、公平等理论,比较完整、周密、科学地描述了激励的一般过程。该模式如下: 在这一模式的运行过程中有三个重要变量:一是努力程度。一般地说,目标对个体的激励力量越大,那么他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