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温彤 《培训与研究》2009,26(7):126-127
文体风格的传译一直是文学翻译中最具争议的问题之一。优秀的译作不仅要忠实地体现原作的思想内容,还要再现原作的文体风格。这是因为文体风格是作家的艺术修养、审美情趣、语言素养在文学作品中的集中反映。译作必须再现原作的文体风格,特别要尽量保留具有主题意义和美学价值的语言形式,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一样的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2.
文体风格的传译一直是文学翻译中最具争议的问题之一。优秀的译作不仅要忠实地体现原作的思想内容,还要再现原作的文体风格。这是因为文体风格是作家的艺术修养、审美情趣、语言素养在文学作品中的集中反映。译作必须再现原作的文体风格,特别要尽量保留具有主题意义和美学价值的语言形式,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一样的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3.
杨蔚  程谢 《华章》2011,(26)
翻译就是对各种文体语篇的创造性处理,尤其是在文学翻译中,文体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译者要遵循译文必须反映原文的文体风格,缩小自己文体风格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原文的韵味,并为译文读者所接受.  相似文献   

4.
吕志鲁教授的《英语爱情名诗选译》,在诗歌翻译中具有保持文体风格的一致性、押韵技巧运用娴熟这两个显著的特点。诗歌翻译应在不违背原作内容、风格、形象的基础上,相对具有灵活性和创造性,即对结构作相应的调整,从而完美地再现原作的音韵、意境和深沉内涵。  相似文献   

5.
文学翻译是一种艺术,译者用另一种贴切、自然的语言再现原文的艺术形象和风格,使目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的美感。《荷塘月色》是朱自清散文中的传世名作,本文基于功能对等理论,从词汇和句子两个方面对其译文进行分析,以探究功能对等理论对散文翻译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翻译是操不同语言的民族之间交流思想、进行交往的一种手段,是一种语言活动.理想的翻译应该是一门艺术,译者必须先掌握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风格,然后运用一定的翻译技巧,用另一种语言把它们表达出来.本文就英汉文学翻译中的一些技巧作部分归类,试图说明文学翻译除了要忠实原作内容,还要尽力体现原作风格,使读者能从译文中领略到原作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7.
周晓亮 《考试周刊》2012,(47):22-23
在翻译中既做到形似又做到神似并非易事。朱纯深先生在英译文《荷塘月色》中运用了许多常见且灵活度很高,富于表现力的小词,运用各种翻译技巧及修辞手法,在整体效果上追求原文所体现的意境和美感,力求做到与朱自清先生的原文最大限度地近似,从而再现了原文清新自然的风格。本文通过归纳总结中西方代表性的翻译标准理论,并以此视角分析朱纯深先生《荷塘月色》的英译文,阐述译文在各个层面上如何合乎翻译标准,最终成功再现原文内容、形式和风格,旨在对翻译实践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8.
文体学中,广告英语是英语文体中的一种。通过分析广告翻译中的词法,句法和修辞特点介绍广告的意义、功能及目的,使读者对广告及广告翻译有更深的了解,从而使学习者更深地在他们的学习中学到语言中的内容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文学作品的翻译之所以必要,是由于优秀的文学作品更具有思想的深度和人性的关照,使作品的思想内涵具有普遍性,也就值得推广到他族文化当中。文学翻译过程中必须适当将原文的潜在意义解读出来,将原文隐含的信息明晰化,使译文读者能够在与原文读者相似的平台上理解作品。文学翻译的明晰化从词汇的搭配、句法及文化的差异、修辞效果等方面都可以有效提高译文质量。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翻译观认为以通顺的方式向译文读者传达原文的信息就是连贯,因此往往忽略了原文的形式或文体,而文体连贯在文学翻译中对于保留原文的主题意义和美学效果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同时"混杂化"是一种在翻译中重构文体连贯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梁朝曦 《中学生英语》2013,(Z5):101-103
散文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学体裁,翻译散文不仅要译出原文的内容,同时也要译出原文的风格的。本文从选词,句法和修辞层面,对比《荷塘月色》的两个英译本,可以看出在翻译过程中如果译者拥有良好的遣词造句,剖析结构,传达原文的修辞的能力,是可以完美再现原文的风格。《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优秀作品,用词简单传神,句法灵活,采用多种修辞,两个译本的对比,可以看出不同的选词造句对风格的再现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培养较强的的文体翻译思维能力是本科英语专业《笔译》课程教学目的之一。因此,在《笔译》课程教学中应重视学生文体意识的培养。首先对文体的概念以及文体学与翻译研究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笔译》课程教学中文体意识的培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原文理解阶段文体意识的培养以及译文表达阶段文体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13.
陈妍颖 《海外英语》2014,(5):106-107,109
小说的文体特征与作品的主题和美学价值有密切的联系,因此文学文体学不仅是文学批评的重要方法,在文学翻译中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该文从文学文体学的角度,讨论了《布里尔小姐》的翻译,旨在说明只有对原文的文体特征有了充分的把握,并在翻译的过程中具有文体意识,译者才能避免"假象对等"现象的出现,从而更完整地保留原作的主题意义和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14.
元曲作为承接唐诗宋词,启承明清小说的文学体裁,在历史上有重要的文学地位。马致远作为元曲的代表人物,其作品虽然存世不多,却因其风格洒脱豪放,成为元曲中的经典之作,也成为历代翻译家翻译的重点。选取周方珠先生翻译的《天净沙·秋思》译文,从选词、修辞、格律三个方面对其进行了赏析发现,该译文在最大程度上再现了原作的音美,保留了原作的形美,还原了原作的意象之美,向英语读者传达了原作的美感。  相似文献   

15.
翻译是一种艺术再创造。文学翻译的“等值”是一种理想,如何使复杂的翻译,最大程度地再现原文的审美效果,使原作与译作在深层意蕴和想象意义上达到艺术的统一,译者的想象力是再现原文形象化语言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着重从文学翻译中想象这一审美心理机制的运作对翻译过程中审美效果的影响,探讨《傲慢与偏见》两个中译本的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16.
在散文翻译中,原文句法特点的分析了解对于理解原文进而翻译时准确表达出原文的意思和深层内涵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作者通过对美国著名女散文家的散文《回家》的原文分析指出,散文翻译只有尽可能的重现原作的句法结构,才能重现原作的风格。  相似文献   

17.
黄容波 《时代教育》2007,(10Z):116-117
翻译的最高境界是忠实地再现原作,使译作与原作实现对等,让“译文读者对译文所作出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作所作出的反应基本一致”(奈达)。这就包括实现原作所要传达的思想内容,本身具有的独特的文学风格及涵盖的社会文化背景。在此,本文着重探讨翻译中的风格传译以及在翻译过程中原作风格与译作风格的矛盾统一性。  相似文献   

18.
石静 《河西学院学报》2005,21(3):98-100
文章从应用文中的三种文体:科技文献、旅游资料、广告入手,阐述应用文翻译中需注意的文体因素,指出译者在翻译时,应注意不同文体的功能,熟悉其特征,在英汉互译中使译文的文体与原文文体相应,并再现原文的语言风采。  相似文献   

19.
文学作品的语体和文体涉及体裁和题材的语言与结构。语体和文体是表达,而翻译也是表达。寻求原作的表达,再从翻译中表达出来,是翻译的核心所在。翻译者在对小说、戏剧、诗歌等体裁进行翻译处理时,必须展示出原作语体和文体的复杂内涵和再现原作的表达形式以及感情基调。  相似文献   

20.
直译和意译是韩汉翻译中常用的方法。直译是既保持原文内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意译,也称为自由翻译,它是只保持原文内容、不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直译与意译相互依存、密不可分,那么,在翻译的过程中怎样把两种翻译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把原作的思想、风格传达给读者是极其关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