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不识丁”这条成语,迄今为止,尚无一本成语工具书将它解释清楚。《成语典故》如此释:“因为‘丁’字是很简单、很容易认识的一个字,如果连‘丁’字也不认识,当然是文化水平极低的了。所以,不识字的文盲,往往被称为‘目不识丁’,或‘丁字不识’……”这是对“目不识丁”的第一种理解。第二种意见认为,“丁”是个以讹传讹的别字。有人认为“丁”字系“个”字之误。如宋·洪迈《容斋俗考》云“今人多用不识一丁字,谓祖《唐书》。以出处考之,  相似文献   

2.
在中学语文课程及一些常见的讲授应用文书籍里,在介绍书信的“结尾”时都说,普通的信多用“祝你健康”或“此致敬礼”之类的话.格式一般有两种:在正文写完之后.紧接着写“此致”,然后,另起一行顶格或空两格写“敬礼”:不写“此致”,另起一行写“敬礼”。格式介绍得很清楚,至于何以如此,则语焉不详。据笔者了解.有不少教师只是告诫学生要遵从这个格式.而对于“此致敬礼”的含义则很少提及,常见的辞书上也查不到。笔者曾调查过不少中学生,发现他们对此都不十分明了,在写信时或套用格式,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或错用格式,认为“此致”、“敬礼”即“致敬”之意.二者是动宾关系而连成一句。  相似文献   

3.
张奇 《学语文》2012,(1):4-6
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一文中曾沧述了套板反应:“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喜欢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越走就越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字被人用得太滥.也是如此。……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离‘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术遗风’,到现在用铅字排印书籍还是‘付梓’、‘杀青’。……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们所说的‘套板反应’(stock response)。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因为就作者说,‘套版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就读者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这其实就是要求文学的语言要不断创新.不断打破这些套板反应,使语言常有“新奇的意味”。这其中有一个语文的创新和文学语言的“阻拒性”和“陌生化”问题。  相似文献   

4.
关于《谏太宗十思疏》中“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一句中“长”字的读音,课下注释注作“zhǎng”,解释作“生长”。《教师教学用书》的“补充注释”里还作出这样的说明:“长,另有一种解释,认为‘长’应读‘cháng’,即‘高大’之意,可能是考虑到与‘流之远’的“远”相对。但从文意上推敲,仍理解为‘生长’之意较好。‘固其根本’与树是否能存活生长有关;而有些树,即使‘固其根本’,也是长不高大的。”对于此种观点,本人不敢苟同。首先,由“固其根本”与树是否存活生长有关就断定解作“生长”就让人费解,难道与树木能否长得高大就无关…  相似文献   

5.
《说文解字·犬部》云:“,犬走臾,从三犬。”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引伸为凡走之称。《九歌》‘表远举兮云中’,正注:‘系,去疾克。’《尔雅》‘扶摇谓之愈’,作此字。”《说文解字·分部》又云:“众,火华也,从三火。”段氏云:“古书‘众’与‘轰’二字多互讹。如曹植《七启》‘风厉森举’,当作“须举’。班固(东都赋》‘联炎炎炎’,当作‘森莱炎炎’。王选日:‘森,去疾克也。’李善注见不别二字。”今按:段氏议“古书‘众’与‘轰’二字多互讹”,言之有理(见后),但其书证却似有疏失。检《文选·七启》本作“风厉…  相似文献   

6.
2001年2月8日,中国京剧院在台北国父纪念馆舞台演出《红灯记》。看戏之前,我刚好遇见批准这次来台演出的台湾最高教育主管曾志朗。曾志朗听说我当晚要去看《红灯记》,很高兴地说:“好看啊。不过他们对台湾不太了解,为了‘体贴’我们,把台词都改了,‘共产党’改成‘革命党’三个字,说是不要‘刺激’我们;我就批示,根本不需要。共产党就共产党嘛,什么时代了。”  相似文献   

7.
雄鸠之鸣逝兮,余犹恶其佻巧(《离骚》) 雄鸠,朱熹释为鹘鸠,今人有指为即《诗·关睢》之“睢鸠”,按《方言》:“其大者谓之鳻鸠(即今之班鸠)…其小者或谓之鹘鸠”;而《尔雅·舍人注》则以为“鶌鸠,一名鹘鸠,今之班鸠”,无论其为大为小,均不见比兴之义。说为“睢鸠”者,意谓“睢”为“且”字之讹,即雄鸠。但就《诗》言之如此,则“关关”两字无着;且“古以鸠为匹鸟”,屈原亦不应“恶”之,故亦难通。按《释文》“雄”作“鸠”,《集注》又云:“黄云:‘呼故反’,然则‘鸬’字  相似文献   

8.
温志权 《学语文》2005,(2):45-45
某字“同”某字,某字“通”某字。是古书注解中常用的术语。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第一版)《烛之武退秦师》注解里。针对“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一句,有“共,通‘供’”之注。对该字注解用“通”的还有:朱振家主编的《古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第二版)。然他书该文此字注解里。又有“共,同‘供’”之注。如:《古代汉语教程》(张世禄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第二版);  相似文献   

9.
《孔雀东南飞》中有“十七遣汝嫁,谓言无誓违。汝今何罪过,不迎而自归”之句。高中语文课本注释为:“誓,似应作‘諐’。諐,古‘愆’字。諐违,过失”。究查课本注释的依据,不外如下:纪荣舒《玉台新咏考异》:“誓违二字,不可通,疑諐违之讹。諐尤‘愆’字”。闻一多《诗选与校笺》:“纪说是也,今握正。”余冠英《乐府诗选》、“誓或疑是‘諐,字之误,是古‘愆,字,过失也。‘违’也是过失。”林庚、冯沅君主编《中国历代诗歌选》上编(一):“‘誓’可能是‘諐’的误字。‘諐,音同qian,同‘愆’。‘愆违’,过失。”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也认为  相似文献   

10.
在教学《松坊溪的冬天》(鄂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一文之前的一个早自习,我刚走进教室,学生毛敏拿着语文课本走到我面前:“罗老师.‘松坊溪’的‘坊’怎么读?”“这个字不就是我们的家乡‘纸坊’(江夏过去叫纸坊)的‘坊’(fáng)吗?”我还以为我这样回答定会“一语惊醒梦中人”,可毛敏只是轻轻地“哦”了一声。回到了座位。当时,我心里还在纳闷儿:毛敏这么聪明的孩子.不会连这个字都不认识吧?  相似文献   

11.
“红杏枝头春意闹”,是宋代词人宋祁《玉楼春》中的名句。王国维称道:“著一‘闹’字,境界全出(《人间词话》)。现代作家唐彼在《作家要铸炼语言》中论证作家运用文字语言不能离开刻苦的追求和严格的选择时,也引用了这句名诗作为论据。然而清代戏剧理论家李渔则认为“闹”字用得不好。他在《窥词管见》中曾如是说:“若红杏之在枝头,忽加一‘闹’字,此语特难著解。争斗有声谓之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予实未之见也。‘闹’字可用,则‘吵’字,‘斗’字,‘打’字皆可用矣。……予谓‘闹’字极粗极俗,且听不入耳,非但不可加于此句,并不当见之诗词。”  相似文献   

12.
<正>一、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北大《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有一条注解:“‘极’作‘病’解,即‘困惫’之意,与‘劳’、‘苦’、‘倦’三字意义相近,不是副词。”四个词,连起来表达一个意思,总嫌太“词费”了一点。  相似文献   

13.
鲁愚 《现代语文》2002,(3):12-12
杨昱华先生《画虎类犬=画虎类狗?》一文(见2001.11《现代语文》)主体部分力图辨析将“画虎类犬”与“画虎类狗”划等号,原本不正确。该文标题也显示着这一观点。杨文具体阐释说:这一成语出自汉代马援的故事,详见《后汉书·马援列传》,本作“画虎类狗”,“为何后人(将其中的‘狗’)改为‘犬’呢?原来,后世文人想当然地认为狗就是犬,那么画虎类狗中的狗当然也可以用犬来代替。于是为了避俗就雅,就将画虎类狗改为画虎类犬,自以为以犬代狗很文雅。”杨文断言:“产生歧义的关键在于对‘狗’字的不确理解”,因为,“在上…  相似文献   

14.
我在《说‘于’》一文里提出:“‘于’字在古代汉语里是个纯粹的介词,它只起一种单纯的介接和组合作用。”王力先生在他主编的《古代汉语》里是说:“古代汉语的‘于’字,比现代汉语的‘在’、‘到’  相似文献   

15.
去年第3期《中学语文》19页《释“水石相搏”的“相”字》一文的作者释译了苏轼《石钟山记》“微风鼓浪,水石相搏”中的“相”字。原文中释道:“‘相’字在古汉语中有多种解释,这里的‘相’字,只是起到了调合音节,使甸子和谐的作用。如果把‘相’译成‘互相’,那就是‘水和石互相搏击’了。水搏石可以,‘石搏水’却讲不过去”。这么讲是不符合物理学中的力学原理的。在学习苏轼《石钟山记》之时,也曾怀疑“相”讲成“互相”是错误的。但通过老师的解答和自已的思考,始觉我的疑惑是不对的。  相似文献   

16.
释“焚”     
“焚”字是个常用字。本文拟对七十年代末期至九十年代初期以来中国出版的影响深远的五部大型语文辞书关于“焚”字本义的训释谈点拙见。不当之处,敬祈方家垂教。《辞海》(修订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焚,烧。《礼记·月令》:‘毋焚山林。’通‘偾’。”《辞源》(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焚,烧。《左传·隐公四年》:‘夫兵犹火也,弗,将自焚也。’假借为‘偾’。”《大辞典》(台湾三民书局1985年版):“焚,①用火烧山林宿草。《说文》:‘焚,烧田也。’②烧,煤毁。③炮格的刑法。”《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  相似文献   

17.
■楚霸王巧阻伐桂■楚霸王项羽自幼爱树木。相传一次他见一老人持斧要砍桂树,忙问缘由。老人说:“我家院子四四方方像个‘口’字,这棵树长在院中,就成了‘困’字,很是不吉利。”项羽灵机一动说:“照你这么说,院中倒树留人,岂不又成了‘囚’字?如此更不吉利。”老人觉得  相似文献   

18.
一、连绵词亦有能反序的。佟慧君先生在其编著的《常用同素反序词辨析》(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一书的序文中认为,双音单纯词(按:即双音连绵词)不能反序。这个看法值得商榷。王力先生在《〈古汉语词典〉序》中谈到“壹郁”一词时说:“它是双串联绵字(同属影母),表示忧闷的样子,其词义与专壹的‘壹’无关。所以字又作‘抑郁’,甚至倒过来作‘郁抑’、‘郁悒’、‘郁伊’、‘郁纡’。”旧诗中为了协韵,常将复音词颠倒使用,如韩愈有“碧流滴珑玲”、“光景何鲜新”等句(《辞源》第一册第230页),其中所指复音词除复合词外,也包…  相似文献   

19.
“的”字从小就养成乱坐位置的毛病。一天,它到句子城的电影院观看喜剧大片《语文世界》,“的”字看见“树枝轻轻()摇晃”中间有一个空位,便一屁股坐了下去。“的”字正陶醉在《语文世界》的精彩情节之中,“地”字来到它的面前,彬彬有礼地说:“先生,请起来,这个位置是我的。”“的”字觉得奇怪,难道空位不能随便坐吗?它问:“为什么说这个空位是你的?”“地”字客气地说:“这个位置是语法博士给我安排的。因为像‘轻轻’一类用来形容中心词‘摇晃’这种动作的修饰语后边要用‘地’。”“的”字看见离“地”不远的“欢迎会异常…  相似文献   

20.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河北出版公司1998年10月第八次重印的高级中学《语文》(必修)第二册第298页有一处明显错误——“又如‘谷’(‘穀’的简化字),原是谷类的总名。故有‘百谷’、‘五谷’的说法。” 这里的错误就在于”穀”字根本就不是“谷”的简化字,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