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货币本质的"不可超越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货币的本质属性是其他一切商品同它相交换并用它的价值来衡量、即充当一般等价物.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为此,马克思把货币界定为同其他特殊商品相对立的一般商品.所谓超越货币本质"一般论"与"特殊论"的对立,是不能成立的.同时,本文从逻辑学的角度对货币的定义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3 回答下列问题(这里仅给出解题思路及要点,其余详见学习指导书)(1)何谓价值形式?它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所谓价值形式即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对价值形式的分析是马克思揭示货币本质的起点,因而是马克思货币理论的基石。马克思通过对商品交换的详细分析,认为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四个主要阶段,即:①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②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③一般价值形式。④货币形式。(2)货币有哪些主要职能?一般来说,货币有五项主要职能,即价值尺度、流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货币”与“一般等价物”的形成与内在内容、货币拜物教的实质以及本质问题的内涵等几个方面,并借助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有关论述,分析论证了部分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把货币的本质简单地归结为“一般等价物”的观点是错误的,并推导出对货币的本质的准确的完整的表述应为“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相似文献   

4.
1.货币的本质(1)货币的产生: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货币的出现要比商品晚得多。(2)货币的含义: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3)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①一般等价物就是能够表现一切商品价值并能和一切商品相交换的商品。②货币与一般  相似文献   

5.
货币 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产物,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货币是一种特殊商品,它和其他商品不同:(一)其他商品的价值,是通过商品同货币交换,才以货币表现出来;货币却是一般等价物,本身就是商品价值的一般代表,直接体现着社会劳动。(二)其他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以自己的物质属性去满足人们某种需要;货币也有这样的使用价值,如黄金造笔尖,白银造影片等,但除此之外,货币还有另一种使用价值,即可以购买各种商品。 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种职能。 价值尺度 是货币的第一个职能。它是衡量和计算商品价值量的尺度。货币能够成为价值尺度,就因为它本身也是一个商品,也凝结着一般人类劳动,所以本身有价值。 价格标准  相似文献   

6.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的产物,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自它出现在这个世界上以后,经济领域、政治领域和和思想文化领域发生了许多深刻的变化.1.价值的表现形式的变化.商品价值不能自我表现,在货币产生前是通过交换由另一种商品表现出来的,这时价值的表现形式称为交换价值.它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量的比例;它必须是现实的商品;货币产生后,商品的价值一般都由货币来表现,这时价值的表现形式称为价格,即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这时充当价值尺度的货币只需观念中的即可.2.等价交换原则的变化.等价交换原则是商品经济的一个重要原则.在货币产生前,商品和商品直接交换,所以交换双方比较的是两种商品的价值量是否相等,这时的等价交换原则是指交换双方商品的价值量要相等,即“一种商品的价值量=另一种商品的价值量”;货币产生后,商品交换以货币为媒介进行,出现了用货币交换商品和把商品换成货币,即买和卖.但不论是卖是买,这时买卖双方比较的是这种商品本身的价值是  相似文献   

7.
3 回答下列问题(这里仅给出解题思路及要点,其余详见学习指导书) (1) 何谓价值形式?它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所谓价值形式即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对价值形式的分析是马克思揭示货币本质的起点,因而是马克思货币理论的基石。 马克思通过对商品交换的详细分析,认为价值形  相似文献   

8.
从货币成为一般等价物并在经济运行中执行着价值尺度、流通手段的职能后,流通中的商品交换的价值形式就表现为一般等价物形式。在经济生活中,会计计量是在复式簿记系统中会计记录交易中的货币数额,对商品的价值进行反映,进而揭露整笔交易的信息。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市场经济中仍存在着不通过以货币媒介手段进行的交易,即非货币性交易。以货易货、以旧换新、物物交换、股权互换、资产置换等业务在大量涌现,而有关换入资产的计价问题是非货币性交易中的核心内容。本文从非货币性交易中的资产计价方面对此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的头两节分析了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得出科学的价值概念后,第三节便着手价值的表现形式即交换价值的分析。虽然以货币形式为其完成形式的价值形式是极无内容和极其简单的,可是两千多年来人类智慧在这方面进行探讨的努力,并未得到什么结果。马克思通过精辟的科学分析,终于第一次揭开了货币的来源和本质这个“千古之谜”。  相似文献   

10.
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日益发展,货币形式从实物货币逐渐过渡到了非实物的纸货币和电子货币,在此情况下,货币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在我国经济理论界存有不同的观点,本文将从黄金货币形式的货币本质是一般等价物的立论基础上,提出各种货币形式的本质都是一般交换价值。明确货币本质是一般交换价值,这对探讨我国人民币的价值基础以及当前的货币流通问题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货币商品作为一般等价物,既具有“一般性”规定,又具有“特殊性”规定,是“一般”和“特殊”的辩证统一。同时,货币商品还具有超越“一般等价物”的“特殊性”规定,这就是货币商品自身的“物理-自然”属性与商品价值的“经济-社会”属性的内在契合。不仅如此,我们还应在人类劳动的社会性或无差别性的“化身”,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和联系的“方式”等更高层面理解货币商品的本质。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在考察简单价值形态时,曾经对等价形态的特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这些分析对于理解货币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货币本身就是最发展的一种等价形态,分析等价形态及其特点,实际上就是要从萌芽状态中揭露货币的本质和特点。为了说明等价形态的各个特点,我们首先要弄清楚等价形态的含义。马克思说过:“一个商品的等价形态,就是它能直接与别种商品相交换的形态。①因此,说某一商品处于等价形态上,意思就是说,这种商品可以和别的商品直接相交换。以“1只绵羊=2把斧子”这样一个简单的等式为例,在这个等式中,就只有充当等价物的斧子才能够直接和绵羊相交换,才具有能够直接与别的商品  相似文献   

13.
关于货币使用价值的阐述,有两种观点,即“货币的使用价值是二重的”,抑或“作为货币的商品,其使用价值是二重的”,哪种表述准确、符合《资本论》原意和货币使用价值的实际呢?我以为,后一种表述准确,符合《资本论》原意和货币使用价值实际.从理论上来说,货币本质上是商品,但商品不等于就是货币。只有当商品成为其他商品的等价物时才是货币。一旦商品作为货币,则该商品就成为货币商品,它既是商品,又可成为货币,一身兼二任,其使用价值二重化了。一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即以其自然属性满足人们某种需要  相似文献   

14.
本课共有十五章,可以分为四大部分,在每部分里应重点掌握的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基本理论部分(1—3章) (一)商品与货币 1.货币起源于商品交换,货币的本质是起一般等价物作用的特殊商品。 2.人民币的性质:是纸制的信用货币,是货币符号或代表,起一般等价物作用。 3.人民币是银行通过信用途径(程序)发行的。 4.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职能和流通手段职能。 5.价格标准就是作为货币单位的货币金属重量。  相似文献   

15.
(1)货币的本质: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其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此外还有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等职能。纸币指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纸币的发行量要以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为限度。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分析货币的起源,认为货币有两条主要的发展路线,其一是由物物交换发展为利用一般等价物交换,一般等价物后固定为金银,然后发展出铸币;另一条路线是由生殖崇拜物贝壳发展到仿制贝壳,再到铸币。从这两种发展路线说明价值的两种来源:实用价值和精神价值;两种价值都产生了铸币。本文认为在历史上货币价值的产生早于信用的产生。由货币的发展过程说明本质上货币是价值和信用的复合体,起初人们看重的是价值,后来价值的成分逐渐减少而信用成分逐渐增加,最终发展成为纯信用货币。  相似文献   

17.
<正> 马克思的价值形式理论是其劳动价值论的重要内容。不容置疑,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来源于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价值理论,但对于马克思价值形式理论的来源问题却有不少争论。大多数人认为古典学派从来没有分析商品价值形式,但也有少数人认为法国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是马克思价值形式的理论来源,本文就这一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 价值形式理论并不是马克思首创的。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斯多德在《伦理学》中讨论公平范畴时,曾对商品价值形式进行了最早的天才分析。他指出相交换的各种物品原来是不等的,但在交换中,它们必须是一种均等关系,这种均等  相似文献   

18.
从“商品———商品”到“商品———货币———商品” ,中间虽然只有“货币”两个字之差 ,但是 ,它却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 :一、物物交换变成商品流通“商品———商品”属于物物交换形式。它是早期商品经济状态下的交换方式。人类社会早期 ,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 ,交换本身是一种不经常、不固定的行为。当时没有也不需要有货币。物物交换形式经历了三个阶段 :偶然的物物交换 ;扩大的物物交换 ;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交换。它们的递进标志着商品经济的向前发展 ,也标志着人类社会的向前进步。“商品———货币———商品”…  相似文献   

19.
人民币的本质特征是一种纸币,它本身没有价值,而是价值符号或价值代表。但它既不是直接代表劳动时间的“劳动证书”,也不是直接反映商品价值的“百物本位制”,而是黄金符号或金价值的代表,国家虽然没有规定人民币的含金量,但它在客观上是代表黄金价值,充当一般等价物,执行货币的各种职能。人民币同黄金的内在联系,是由货币流通规律所决定,只要遵循货币流通规律的客观要求投放货币,才能稳定币值,防止或抑制通货膨胀。  相似文献   

20.
《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篇第三节“劳动力的买和卖”,在探索剩余价值的源泉时指出,在G-W-G′中,货币的价值变化不可能发生在货币本身上,也不可能发生在W-g′上。“因此,这种变化必定发生在第一个行为g-w中所购买的商品上,但不是发生在这种商品的价值上,因为互相交换的是等价物,商品是按它的价值支付的。因此,这种变化只能从这种商品的使用价值本身,即从这种商品的使用上产生。要从商品的使用上取得价值,我们的货币所有者就必须幸运地在流通领域内即在市场上发现这样一种商品,它的使用价值本身具有成为价值源泉的特殊属性,因此,它的实际使用本身就是劳动的物化,从而是价值的创造。货币所有者在市场上找到了这种特殊商品,这就是劳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