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新建地方本科高校体育院系定位研究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高等教育已迈入"大众化"的发展阶段,新建地方本科高校体育院系如何科学定位显得非常重要.科学定位问题,直接关系到新建地方本科高校体育院系的生存和发展,运用SWOT方法分析了其自身的优势和劣势、面对的机会和威胁,对新建地方本科高校体育院系的科学定位原则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高校体育资源丰富,地方体育人口众多,实现高校体育与地方体育相结合,能实现地区性体育一体化和体育资源优势互补,使物尽其用、人尽其能、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3.
民族体育项目引入民族地区高校教学的现状及实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阳源 《四川体育科学》2012,(2):109-111,117
运用文献资料法、教学改革实验等方法,对民族地区高校引入民族体育教学的现状及其价值进行分析研究,并根据高校教学改革的情况,结合体育专业办学思路和培养目标,提出将体育专业教学改革和专业发展与地方优势结合,凸显办学特色,推动高校民族体育项目的繁荣与发展,促进高校在体育人才培养、体育科学研究和服务地方中发挥积极作用的教学改革思路。  相似文献   

4.
以地方高校职业教育改革为研究基点,探寻一条适合体校自身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体育技能型人才,提出:体育运动技术学校与地方高校的合理对接,在原有的竞技体校3+2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创新,构建一套7年人才培养模式,将竞技体育与地方高校有机结合;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体校学生进行二次塑造,使这些学生达到社会需求的体育技能型人才标准,满足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C:\Users\Administrator\App Data\Local\Temp\360zip$Temp\360以地方高校职业教育改革为研究基点,探寻一条适合体校自身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体育技能型人才,提出:体育运动技术学校与地方高校的合理对接,在原有的竞技体校3+2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创新,构建一套7年人才培养模式,将竞技体育与地方高校有机结合;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体校学生进行二次塑造,使这些学生达到社会需求的体育技能型人才标准,满足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Local\Temp\360zip$Temp\360$0\PaperPass-VIP专业版-检测报告\htmls\sentence_detail\89.htm有效解决竞技体育人才出口问题,提高竞技体校人才利用率,依托地方高校实现竞技体育互补。  相似文献   

5.
地方行业特色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应结合相关行业文化、地方和企业特色文化进行建设,才能建设出具有地方行业特色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有利于培养出适合相关行业和地方发展的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6.
浅谈高校体育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伟 《体育世界》2008,(8):82-83
校园体育文化作为已越来越被教师学生重视,那么如何建设好校园的体育文化,我国高校的体育文化建设又有哪些需要完善的地方,本文主要通过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初步了解来慢慢深入对体育文化在高校里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等方法,从调查十堰市高校武当武术开展的现状入手,研究武当武术与十堰市高校体育共建发展的可行性及方法,对如何促进武当武术与十堰市高校体育共建发展提出具体对策,旨在促进十堰市高校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武当武术项目,更好地进行十堰市高校的体育教学改革、传承民族传统体育。  相似文献   

8.
基于高校社会服务的重要职能、地方高校的办学特色及体育学科的特点,以衢州市为重点,对社区体育的现状展开了较为全面深入的调查,在综合分析现状和剖析原因的基础上,就地方高校如何发挥自身优势、结合衢州实际,以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为出发点,从设施共享、健康意识宣传、体育常识普及、专业人才培训等方面积极服务社区体育的健康发展提出了较为系统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运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访问法、逻辑分析法,以桂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开发、项目训练与体育文化研究有机结合为创新出发点,对高校与地方共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与体育文化研究基地的可行性进行探讨研究,旨在为高校与地方共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与体育文化研究基地提供理论参考。为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丰富高校体育教学、提高民族传统体育竞技水平、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地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0.
文章运用分析法和文献资料的研究方法,着重分析了在高等院校公共体育课程建设中如何充分利用高校所在地的地方传统文化资源,来补充和扩展改革体育课的课程建设内容,并对其重要意义和实施的可行性进行了有益的论证。力求使课程建设更具地方特色,把课程建设和保护地方特色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在把传统文化引入高校体育教学课堂,传统体育活动对学生的教育意义,地方传统文化的特点和课程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有意义的研究和探讨,旨在探索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引入高校课堂,进行有意义的尝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1.
浅谈中长跑教学的知识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有些教学内容学生不太感兴趣 ,有的学生有生畏之感。这样 ,难以很好地开展课堂体育教学。为此 ,笔者在中长跑教学中 ,加强了中长跑教学的知识性和趣味性 ,使容易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丰富多样 ,把“无趣”教材变为有趣的教材 ,从而激发学生在课内外的学习热情。  相似文献   

12.
快乐体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应用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中学引入快乐体育多年实践的基础上,分析快乐体育对丰富中学体育教学内容和形式,改革教学方法的作用,指出快乐体育的施教理念和特点,施教要点和方式,以及尚存在的不适之处,为进一步发挥快乐体育的功能和作用,提高教学效果提供教学参考。  相似文献   

13.
高校体育教学活动是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进行的,体育教学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体育教学效果和质量。在分析体育教学环境要素的基础上,提出影响体育教学效果的教学环境因素,并就改善优化教学环境提出一些参考性建议。  相似文献   

14.
文章对影响山西高职院校体育教师教学积极性因素进行调查分析,以部分院校的体育教师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并对相关体育专家进行了访谈,结果发现影响山西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因素有内在、外在两大方面,并提出一些激励性的建议,希望能够为山西高职院校体育教学顺利进行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5.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特点与建设初探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高校体育文化是在校园这一特定范围里,是师生在实践过程中创造的体育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具有方向性,高层次性和开放性,实践性和时代性、竞争性、校园性的特点。提出加大体育改革力度,加强体育文化建设,积极开展体育活动.加强体育俱乐部的创建和管理,加强体育场馆的开发、利用和管理等构建良好的高校体育文化氛围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推行,体育教师的精神面貌、学生的“厌体”情况都得到了较大改观。文章对体育课程改革的这些成果进行了分析,并就体育课程改革中的一些理论问题,如学校“体育”、体育课程的组成、体育的功能进行了探讨,以期对体育课程改革有所稗益。  相似文献   

17.
社会对体育的需求不断增加,社会体育蓬勃开展,然而,与之相对应的诸多因子的不和谐和盲区现象仍然存在,高校体育也就肩负着学校体育顺利过渡至社会体育的重任,通过分析我国社会体育需求及高校体育发展,阐明了高校体育在社会体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8.
论高校青年体育教师教学专业发展的阶段及其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年教师是大学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力量,从青年体育教师成长为优秀体育教师有其成才的基本规律。研究专家型体育教师有助于发现青年体育教师成长的内在规律,从而缩短从任教到成为专家体育教师的过程,有利于在高等学校中培养优秀体育教师。目前对于青年体育教师成长为优秀体育教师的基本规律缺乏研究。文章从这方面进行探讨, 为培养优秀体育教师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袁存柱  王颖 《体育科技》2005,26(1):70-73
通过自制问卷对海南省大学生体育教学情况的调查,发现海南省大学生对体育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教师能力的评分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对体育课的喜爱程度也是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不同性别、来源、年级、专业的学生对体育课的喜爱程度有较大的差异,且学生对体育课的喜爱程度与体育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教师能力的关系密切;从学生喜爱的体育课和锻炼项目来看,海南省高校体育师资的专项设置基本合理;学生对体育课的建设也提出了一些发展性的意见和建议。结合海南省高校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成就动机的激励是一种最常见且有效的激励手段,而体育教学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体育教师是否能在体育教学工作中获得成就感。通过对"体质论"和"技能论"两种观点的回顾,论述传统体育教学思想对体育教师教学成就的不利影响,并剖析由之带来的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利因素的影响,倡导学校体育应采用技术健身教学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