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一些物理教材中,关于“共振”有几种不同的说法,诸如“物体在受迫振动中位移振幅达到最大值”,“物体的振动速度达到最大值的现象叫做共振”,“受迫振动能量达到最大值的现象称做共振”等。显然,这些定义是从不同角度提出的。但就共振这一现象而言,各种定义应是等效的。所以应将它们统一为一个准确的定义。什么是共振?就其原始意义来看,共振一词最初来源于力学的强迫振动。一个力学振动系统具有一个确定的固有频率,当系统作无阻尼自由振动时,就按这个频率振动;当外界周期性激扰力作用于系统时,它  相似文献   

2.
加速度共振现象及其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受迫振动中,振动加速度达到最大值时的共振现象,称为“加速度共振”,其共振条件为Ω=ω^2/√ω^2-2β^2,振幅比通常的位移共振的振幅小,初位相比通常的位移共振的初位相大,其共振特征明显,物理意义明确。  相似文献   

3.
共振现象是自然界中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在机械振动中,当阻尼为零时,策动力的频率与物体的固有频率一致时,受迫振动的振幅达到极大值,这种现象称之为共振。  相似文献   

4.
共振现象是自然界中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在机械振动中,当阻尼为零时,策动力的频率与物体的固有频率一致时,受迫振动的振幅达到极大值,这种现象称之为共振。  相似文献   

5.
“共振”,足一个物理慨念,是指外力作用频率与物体振动频率相等时,振幅达到最大值的现象同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授课好比给学生一个“外力”,只有当教师传授知识的这种“外力”与学生接受知识的思维活动达到“共振”时,才能获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率。下面就音乐教学中如何使师生问产生这种“和谐共振”做一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6.
各种资料中对共振的定义大致有两种 ,一种是采用“振幅最 (极 )大”来定义 ,另一种是采用“振幅增大”来定义 .采用“振幅最 (极 )大”定义共振的几种常见提法有 :“振动系统做受迫振动时其振幅达极大值的现象叫共振 .”“当外加强迫力的频率接近振动物体的固有频率时 ,振幅逐渐增大 ,在强迫力的频率为某一定值时 ,物体做受迫振动的位移振幅达到极大值的现象叫做共振 .”《物理》第一册 (必修 )对共振的定义为 :“在受迫振动中 ,驱动力的频率跟物体的固有频率相等的时候 ,振幅最大 ,这种现象叫做共振 .”采用“振幅增大”定义共振的几种常见…  相似文献   

7.
共振现象是自然界中极为普遍的现象.在机械振动中,当策动力的频率与系统的固有频率一致时,受迫振动的振幅达到极大值.这种现象称之为共振.做好共振演示实验特别重要,笔者根据教学实际总结了一些演示方法,实验的可见度不同,供同行们参考.一、应声法沈括在《梦溪笔谈》中精心设计了一个声学共振实验.他剪了一个纸人,把它固定在一根弦上,弹动和该弦频率成简单整数比的弦时,它就振动使纸人跳跃,而弹其他弦时,纸人则不动.沈括把这种现象叫做"应声".用这种方法演示共振是沈括的首创.在西方,直到15世纪,意大利人才开始做共振实验.至今,在某些国家和地区的中学物理课堂上,教师还使用这种方法给学生做关于共振现象的演示实验,十分形象生动,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强烈兴趣.  相似文献   

8.
“共振”,是一个物理概念,是指外力作用频率与物体振动频率相等时,振幅达到最大值的现象。同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授课好比给学生一个“外力”,只有当教师传授知识的这种“外力”与学生接受知识的思维活动达到“共振”时,才能获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率。下面就音乐教学中如何使师生间产生这种“和谐共振”做一分析和探讨。一、巧设悬念,使知识与学生的思维产生“和谐共振”大多数学生开始上课时注意力难以集中,但他们的好奇心很强,凡事爱问个为什么。如果课堂上教师巧设悬念,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地思考,产生浓厚兴趣,…  相似文献   

9.
共振是一种物体的振动引起另一频率相同的物体振动的物理现象。当前英语教学,之所以出现“投入”和“产出”严重失衡的现象,正是因为教者与学者不能产生和谐共振,和谐共振应该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双向交流,以求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0.
具有连续结构的等截面简支梁是分析振动现象的一种常用工具.应用理论分析和实验测试的方法对等截面简支梁进行动力学分析,可以找出该连续系统振动的固有频率、振幅、临界阻尼.通过分析系统振动的固有频率、振幅和临界阻尼,避免了对机构破坏最大的共振现象的发生,达到主动避振的目的.从等截面简支梁固有频率与固有振型入手,为我们分析复杂机构的振动提供了参考方法.  相似文献   

11.
对于两个自由度的强迫振动,当激振力的频率为某一值时,会出现一个振动静止的反共振现象。这种反共振现象可以避免机器及结构物共振动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谈共振条件     
普通物理教材中对共振有如下定义:“受迫振动的振幅出现最大值的现象叫做共振现象。”(赵景员、王淑贤编《力学》P.474),我们对“受迫振动的振幅”进一步分析,从位移共振、速度共振和能量共振三方面来比较,并得出它们的条件。 设一质量为m的振子与一轻质弹簧组成一振动系统,弹簧倔强系数为k,在受与速度成正比的阻力R=-hv和周期策动力H=F_Ocoswt的作用下做受迫振动。取O点为原点,振子运动微分方程为:  相似文献   

13.
共振是一种物体的振动引起另一频率相同的物体振动的物理现象。当前英语教学,之所以出现“投入“和“产出“严重失衡的现象,正是因为教者与学者不能产生和谐共振,和谐共振应该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双向交流,以求共同发展。小学英语情境教学是教师有目  相似文献   

14.
RLC电路弹簧耦合系统的非线性振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为研究RLC电路弹簧耦合系统的非线性振动,通过拉格朗日-麦克斯韦方程,建立了受到简谐激励作用具有平方非线性的RLC电路弹簧耦合系统的数学模型。应用非线性振动的多尺度法,得到一种内共振和一种双重共振的一次近似解,并进行数值分析。讨论了激励、调谐参数等对系统的影响。发现在内共振2ω≈21ω,双重共振2ω≈2ω1且Ω≈1ω两种情况下,系统具有丰富的动力学现象。  相似文献   

15.
当人们从外界给某个物体加上一个振动(称为策动)时,如果策动力的频率与该物体的固有频率正好相同,物体振动的振幅达到最大,这种现象叫做共振.物体产生共振时,由于它能从外界的策动源处获取最多的能量,往往会产生  相似文献   

16.
葛冠韬 《班主任》2005,(10):15-16
一、"共振模式"的提出 当外界给物体策动力的频率等于物体振动的固有频率时,物体的振动幅度达到最大,这一物理现象就是我们常说的"共振".  相似文献   

17.
利用传统的共振实验教具(如图1所示)演示共振现象时,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如:共振现象不明显,共振现象形成时间较长,经常伴有“张弛”现象(即母摆 W 与共振摆球 D 交替振动的现象),甚至实验近于失败。  相似文献   

18.
任何物体产生振动后,由于其本身的构成、大小、形状等物理特性,原先以多种频率开始的振动,渐渐会固定在某一频率上振动,这个频率叫该物体的固有频率.当外界再给这个物体加上一个策动力时,如果策动力的频率与该物体的固有频率正好相同,物体振动的振幅达到最大,这种现象叫做共振.物体产生共振时,由于它能从外界的策动源处取得更多的能量,往往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是由声源振动引起周围空气振动而形成的。这一点学生很难理解,原因是看不到空气的振动现象。人教版的初中教材中,用共振音叉来演示。其缺点,一是稍嫌复杂,不够直观;二是单摆振动不够明显。这里介绍一种改进的方案。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大连理工大学三束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电子回旋共振(ECR)微波等离子实验装置,结合等离子体源中的各种物理参量,采用一种简便快捷的方法在计算机上对ECR等离子体的磁场位形进行了数值模拟,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共振区磁场强度的值达到最大值,这与实验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