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客家文化视野中的清代赣南农村市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代赣南农村市场发展的历史,既是经济的过程,又是社会的过程。宗族利用其自身势力,或筹建墟场,或向墟市渗透,或控制墟市,反映了客家传统社会双层架构的特点;庙会因其地域性、整合性、经济性和社会性,蕴含着丰富的经济意义和文化意义;习俗对赣南农村墟市经济的运行也有着保障和导向的影响。因此,经济与文化形成互动,客家文化因素在清代赣南农村市场形成地域性过程中起了重要的整合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进一步挖掘赣南客家民俗体育文化在社会协同治理中的功能,发挥其在社会治理中的协同作用.详细分析了社会治理理论的提出背景,社会治理评价体系,社会协同治理理论框架,赣南客家民俗体育文化的功能与特征,提出赣南客家民俗体育文化能从健身健心、教育、旅游、经济、文化体系及群众交流等方面协同社会治理,为国家最终达到善治这一目标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明末清初以来移居赣南的闽粤客民编修的联宗谱为研究对象,运用有关事例,考察和分析了他们编修联宗族谱和建构宗族的历史过程,认为这些原先毫无关联的外来客民,通过联修族谱和建立同宗关系这一文化策略,逐步整合成为具有共同祖先和以联宗谱为纽带的文化认同群体。今日所谓的赣南客家,就是这一文化变迁和社会重组的历史产物。作为其形成的标志和重要的文化载体,清代赣南客民的联宗族谱对于重新理解和阐释赣南客家文化的形成和历史内涵,具有重要历史文献学意义。  相似文献   

4.
赣南客家民俗体育是在赣南这一特定的时空内发生的,民俗体育文化现象的总和.每一个民族都要坚持自己民族文化模式的独特性,才能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在当今社会大变革时期,转型传承和发展客家民俗体育不可或缺.当前,客家民俗体育存在生存环境改变、功能转化、意识淡化、传承人老化、传承经费不足和管理机制不全等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要抓住国家政策的支持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契机,明确赣南客家民俗体育的地位、完善内涵、实现功能转换、培养竞争意识、构建发展规划、完善管理体系、加强制度保障、构建多元发展模式推动赣南客家民俗体育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赣县客家岁时体育作为客家一种特有的时代产物,是赣南客家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文章运用文献资料及田野调查等方法对赣县客家岁时体育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赣县客家岁时体育具有鲜明的宗教民俗性、继承性、节日娱乐性、时代性、宗教性及实用性等特征.此外,赣县客家岁时体育还对推动赣南地区现时代的文化、经济快速发展有着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赣南客家民俗摄影与影像文献记录研究具有综合性、跨学科性以及对社会实践的依赖性。通过摄影手段让深层的地域文化尽可能丰富地反映在其民俗摄影中,让我们认识自己、了解昨天,并帮助我们留住有价值的传统文化和习俗,拓展赣南客家民俗文化的广度,挖掘民风民俗的深度。为"一带一路"的实施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它的丰富内容和基本特征,不仅对丰富和完善赣南客家民俗影像纪录起到文献价值的作用,对中国客家文化的丰富和完善,将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寻赣南客家文化在本土高职院校进一步传播的有效路径,文章首先介绍了赣南客家文化的内涵及特质,然后分析了赣南客家文化融入高职校园的要义,最后论述了赣南客家文化进高职校园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龙南县关西新围是一座典型的赣南客家围屋,这座围屋是赣南客家方围的杰出代表,它集建筑、美学与风水于一体,在这座围屋里充满了客家风水文化。本文对赣南客家围屋和客家风水文化的概况进行介绍,从关西新围入手,分析关西新围的建筑特点与关西新围建筑过程中的民俗活动,找到新围与客家文化的结合点,从关西新围中去探询赣南客家风水文化,从民间信仰和民俗文化的角度来理解赣南客家风水文化。  相似文献   

9.
赣南客家祠堂的兴建在明代达到一个高潮。一般说来,赣南客家祠堂建筑规模宏大,祠产丰富。在历史上,赣南客家祠堂的最主要功能为祭祀本族祖先,同时,又兼具议事、执法、赈济、教育、文化等诸多功能,这就使得作为家族中心的地位神圣而不可动摇  相似文献   

10.
建构的“客家”与区域社会史:关于赣南客家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赣南的"客家文化区"的形象是1990年代以来政府、民众、社会和学界共同建构的结果。其心理基础在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受粤东影响形成的"客家人"及其认同概念,而其历史基础则在于自唐宋以来赣南先民与明清时期流民之间相互"层累"地构成客家建构所必须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资源。推进赣南的客家研究,一方面应对赣南客家"建构"的历史进行梳理,包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赣南人作为一个"客家"族群自我认同意识和赣南地区作为一个"客家文化区"地方认同意识的建构过程;另一方面,必须放弃传统研究中以方言和移民作为认定客家的硬性指标的做法,充分展开对赣南复杂而多元的区域文化研究,特别是必须在历史进程中把握这种区域文化之形成,重新认识赣南"客家形成"之历史背景。必须开展一些个案式的研究来展现赣南的区域历史进程及其被"制造"成文化表象,并进一步被人们运用这种表象"建构"成客家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南康"鲤鱼灯"是一项极富赣南客家地方特色的原生态民俗体育文化活动.它融音乐舞蹈、灯光造型、剪纸刻字等为一体,包含了客家人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宗教信仰等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传承客家民俗体育文化、促进客家民间工艺发展、发扬光大民间表演艺术、营造安定、祥和氛围,促进城乡社会和谐稳定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台湾客家自明末清初来台至今,饮食有六次较明显的变迁,带来客家饮食文化较明显的离散与融合。台湾客家饮食共同特色是保持食物的原味、特别擅用香料与沾酱、具独特的酱渍食品、自制酒茶饮品繁多。台湾客家还吸收来自大江南北的饮食文化,发展出风靡饮食市场的城市美食。受到移居地的自然与人文社会环境的影响",在地化"的客家族群出现相当多元而异质的饮食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3.
赣南的民俗文化是赣南地区悠久历史文化的积淀,赣南具备民俗旅游的区位条件;通过对赣南悠久的历史、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独特的客家民俗文化的描述,可挖掘赣南众多的民俗旅游资源,打造精品路线,为塑造赣南旅游文化品牌寻求思路。  相似文献   

14.
赣南在地方历史和区域文化研究中有着重要意义,业已取得较大成果,引起学术界的重视。本文从赣南地方历史文化研究的发展历程、成果和特点入手,分析当下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的因应之道。提出赣南客家研究应在坚持既有的在地研究的基础上,赋以区域研究在人类学知识体系建构上的意义,重视在地研究与离散视野的结合,实现在理论视野和学术话语上从“赣南客家”到“客家赣南”的转变,在研究区域上从“赣南研究”到“超越赣南”或“走出赣南”的跨越。  相似文献   

15.
赣南客家的文化悠久,石城县花村客家人紧邻客家的发源地宁化石壁,历史上客家人在南迁过程中滞留当地,形成一个个分散的客家村落。该论题是以紧靠125国道路旁的一个客家行政村为研究范围,参与观察了这一村落中10个自然村举行的宗教游神活动,结合访谈资料,利用人类学上关于仪式与文化解释的相关理论,揭示出客家人通过宗教仪式来增强族群文化认同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明清时期,地方政府对赣南民间信仰的控制是伴随宋明儒学的复兴,社会秩序开始重建;经济重心南移以及大量移民迁入该地区,赣闽粤边区的经济地位迅速上升但却面临族群冲突日益严重。对民间信仰的控制是封建国家对赣南进行乡村秩序重建和维护地方稳定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探讨客家文化的时候,不能忽视"国家"对客家文化的影响,它的多元一体特征的形成,应该是官方对边缘文化的有效控制和对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主流文化的大力倡导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粤东梅县雁洋镇和松口镇的田野考察资料显示,李二何侄儿李直简修建的世德堂,虽具有传统客家围龙屋的建筑形式,但其建造的目地却是要用作崇祯太子"反清复明"的行宫。阴那山灵光寺独特的藻井设计及元魁塔留存的诗文碑刻,也间接证明崇祯太子极有可能隐居灵光寺以图东山再起。灵光寺附近的历代住持灵骨塔,以其独具一格的南瓜外形和明确的碑文内容,肯定了阴那山灵光寺的奯山和尚暨一清光禅师就是明朝崇祯太子朱慈烺的说法。民间口述材料和文献考究的互相佐证,不仅可以破解历史谜团,而且有助于地方政府以此为内涵式发展的契机,推进客家特色旅游文化的建设,以增加世界客都的历史底蕴和文化魅力。  相似文献   

18.
仪式音乐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学界普遍关注,其"整体性"思路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借鉴和参考。赣南客家祭祖仪式中的音乐具有典型文化特征,"乐班混奏"现象是存在于这一特定环境中的活态形式,通过剖析这一现象的深层结构,揭示其多样性的深刻内涵,提出用更开阔的视野关注人类共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求传承和发展的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