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外国教育史研究与外国教育史课程的发展,关系密切。外国教育史课程的开设推动了外国教育史研究的产生,其研究和引导学生研究外国教育发展规律与认识、规划与预测现代教育发展、诊断和指导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建设教育体系方面职能的拓展,促进了外国教育史研究的发展。外国教育史研究的发展为外国教育史课程功能的拓展与实现提供了可能与支持。目前,陷入"被弱化"危局的外国教育史学科,需要以现实化为基础,以中国化为核心,以科学化为目标,加强科研队伍与制度、平台、组织建设,整合学科间研究力量与成果,推动外国教育史学科走向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2.
2001年外国教育史研究的若干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改革开放以来 ,外国教育史学科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 ,教育史学科 (特别是外国教育史学科 )的生存价值受到质疑 ;对教育史研究的性质和功能的片面认识 ,导致了对教育史学科在教育决策和教育改革中的作用缺乏正确的理解。但是 ,我们仍然欣喜地看到 ,外国教育史学界的研究者正在以自己的执着耕耘向偏见挑战 ,以敢于剖析和反思自己的勇气在不断的积蓄着力量 ,以“板凳甘做十年冷”的学术精神 ,为丰富中国的教育理论研究而不懈努力。一、教育人物研究对教育家及其思想的研究从来就是外国教育史研究的重头戏 ,2 0 0 1年当然…  相似文献   

3.
建国后出现三种不同取向的教育史研究,即革命史取向、现代化取向与带有后现代色彩的多元取向。前两种取向的教育史研究都以学校教育理论为分析框架,对相同的教育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活动,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分析标准,治出了不同的教育史,形成大批研究成果。然而,在研究取得辉煌成绩的同时,学科生存却遭遇严俊挑战。在应对这一挑战的过程中,出现了带有后现代色彩的多元取向的教育史研究,这种取向的教育史研究还处于艰难探索之中。未来的教育史研究需要直面这种挑战,提升研究品质,为学科建设也为学科功能的发挥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4.
留学生群体是近代中国教育史学科的开创者和教育史学术研究的奠基人。在理论层面,他们着重对学科基本范畴进行厘定,努力构建中国教育史研究的新范式。一方面,受留学经历的影响,他们的学科意识明显增强,更多地关注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通过对学科概念及研究对象的探析,夯实了中国教育史学科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他们还形成了较为丰富的教育史观,尤其是实证主义教育史观和相对主义教育史观的提出,为探究中国教育发展的阶段性、规律性,提供了新视角和新思路。在实践层面,他们躬耕教坛,着力完善“中国教育史”课程体系,丰富课程内容,培养研究人才,为学科发展提供新生力量。总之,从事中国教育史研究的留学生群体,立足中外文化交流与碰撞,追赶时代潮流去把握中国教育史研究的趋向,推动了近代中国教育史学科的创建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所谓中国教育史研究中的视角下移,是指在研究中从更多地关注教育制度、教育思想等宏观层面的内容,转而为更多地关注教育的具体实施层面的内容,自20世纪初教育史学科在中国诞生的百十年来,中国教育史研究中出现过三次这样的视角下移,构成了学术研究的矛盾运动,促进了中国教育史学科的发展,也折射出中国教育学科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6.
科学技术教育史研究在中国一直没有引起教育史界的充分重视,长期以来,科技教育史的发展在科技史学科中获得了比在教育史学科中更重要的地位。教育史学界对科技教育史研究的讨论把科技史局限在学校范围之内,对于广泛的职官科技教育、艺徒训练以及私学、家学中的科技教育研究薄弱。回顾科技教育史研究百年来在中国的发展状况,对教育史研究和科技教育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应该扩大教育史学科的研究范围,使教育史研究突破狭隘学校教育观的束缚,寻找典型性和普遍性相结合的历史研究方式。  相似文献   

7.
从1904年至今,中国教育史研究已走过了百年历程。中国教育史研究的第一时期从1904《癸卯学制》颁布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在这段时间中,中国教育史研究经历了一个从启蒙、发展、兴盛到停滞的过程,并形成了教育史研究的第一次高潮。在建国后的60年中,教育史研究在20世纪50年代初通过学习苏联得以再起步,在20世纪60年代中曲折展开并走入歧途,20世纪在80年代渐入佳境。[1]广大研究者得益于改革开放后的宽松  相似文献   

8.
当下,中国正以崭新的面貌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新时代艺术教育在事实层面的贡献亟需整理与反思。因此,新时代中国艺术教育史的书写成为重要的“题域”之一,并构成了艺术教育学科结构的主题内容。其中,艺术教育史的书写方法是支撑艺术教育史呈现多元范式与叙事的重要理论基础和保障。目前,新时代艺术教育史的书写尚处于探索阶段,对于新时代艺术教育史书写方法的探讨,必将会为艺术教育史的书写提供一定的工具性指导作用,还会拓展艺术教育学科新的研究领域,进而促进艺术教育学科的实在性成长。  相似文献   

9.
试论中国教育史研究的学科性质与基本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教育史研究是一门现代教育科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特别是历史科学相结合的基础性教育理论学科。中国教育史研究的客观化原则,是指作为基本的研究要求,中国教育史研究应客观如实地阐释中国教千年不同历史阶段的教育思想风貌和教育制度嬗变轨迹,理性地认识和评价中国教育史实。  相似文献   

10.
教育创新功能是教育史学科的基本功能之一。21世纪中国教育发展对教育史学科教育创新功能提出了迫切要求。其教育创新功能发挥的主要途径是:培养研究型、创新型的教师队伍;推动教育理论的革新;对现实中国教育创新和教育改革进行论证,并提供意见和建议。教育史学科有义务不断提高学术水平为教育改革服务,在中国教育改革中承担更大的责任。教育史学科教育创新功能的发挥将有助于中国教育走上科学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1.
1930年前后,中国的知识分子纷纷到苏联旅行,写下了许多游记。这些对苏联的感性认识,加上理性的思考,为我们提供了了解知识分子对苏联态度的很好的视角。他们震惊于苏联的计划经济和新国家制度,并在民族主义的塑求下,要求借鉴苏联的某些经验。但他们反对中国的共产革命,认为照搬苏联的模式是行不通的。  相似文献   

12.
1949至1953年是中苏两国两党的蜜月期.1949年以后中国的政治局势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苦难历史.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阵线,极大地改变了远东乃至整个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在这种情况下,苏联对中国的外交政策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斯大林对苏联对华政策进行了反思,在不同场合多次做自我批评,对中国、中共、毛泽东表现了应有的尊重;与新中国结盟,打破帝国主义对华孤立和封锁;提供援助,帮助新中国建立经济基础.但根深蒂固的大国沙文主义和大党主义的尾巴不时翘起,损害了中国的国家利益,伤害了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圣地苏联的感情,妨碍了中苏关系的正常发展,为中苏今后的纷争打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13.
易琴 《教育学报》2012,8(1):122-128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文化大革命”前17年间,教育史研究班在全国范围内共举办了三届:1955年,苏联专家杰普莉茨卡娅在华东师范大学开办的首届教育史研究班,1956年,华东师范大学校长孟宪承指导的中国教育史研究班,1961年,北京师范大学创办的中国教育史研究班.这三届教育史研究班作为研究生教育探索历程中的生动案例,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研究生教育探索历史的一个缩影.考察和分析早期教育史研究班的创办过程及其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不仅展现出新中国成立初期从学习苏联到逐渐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研究生教育历史变迁过程,而且呈现出该时期研究生教育从学习模仿到初步专业规范化的历史特点.  相似文献   

14.
教育史学史是教育史学的客观演进历程,不仅为人们提供教育史学演进的知识谱系,而且提出教育史学研究中的问题、局限性与不确定性。由于中国教育史研究源于新式学堂的教学需要,服务教学成为中国教育史的研究起点并使其盛行于20世纪上半叶,由此出现了不同取向的教育史学研究。从1950年到20世纪70年代末,教育史研究者在借鉴苏联教育史学的基础上,对以往教育史研究成果重新作出分析评判,教育史学史得以兴起;然而,由于对史学理论与方法的使用不当,在改变学术研究性质的同时,还改变了研究方向。改革开放后,研究者在教育史的恢复重建中,开始关注以教育史学科建设为核心的教育史研究,教育史学受到高度重视并取得显著成果。但是,这不意味着教育史学研究没有问题。为繁荣教育理论,为人类教育事业贡献智慧,未来的中国教育史学研究需要处理好以下问题:其一,克服固守于“用”的教育史研究定位;其二,教育史研究中的概念和概念体系建设;其三,教育及教育史研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其四,外来教育史学理论与本土教育史研究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易琴 《学科教育》2012,(1):122-128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文化大革命”前17年间,教育史研究班在全国范围内共举办了三届:1955年,苏联专家杰普莉茨卡娅在华东师范大学开办的首届教育史研究班,1956年,华东师范大学校长孟宪承指导的中国教育史研究班,1961年,北京师范大学创办的中国教育史研究班。这三届教育史研究班作为研究生教育探索历程中的生动案例,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研究生教育探索历史的一个缩影。考察和分析早期教育史研究班的创办过程及其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不仅展现出新中国成立初期从学习苏联到逐渐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研究生教育历史变迁过程,而且呈现出该时期研究生教育从学习模仿到初步专业规范化的历史特点。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50年代,中国海军装备基础薄弱,人才缺乏。为了能够建设一支新中国海军力量,在中苏友好背景下,中国陆续派遣海军学员赴苏留学。留苏海军学员在艰苦紧张的学习与生活环境下,经过不断的努力,顺利完成学业。回国后,他们成为中国人民海军的中坚力量,并利用在苏联学到的先进海军技术和战略、战术,服务于中国海军建设,为人民海军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7.
论苏联教育理论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学习苏联教育经验曾经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方针,对我国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苏联教育经验在中国的传播主要表现为:翻译苏联教育的理论著作和教材,邀请苏联专家担任教育部顾问、学校的顾问和教师,按照苏联的教育模式建立新型学校,派遣留学生到苏联学习,等等。苏联教育理论认为教育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强调教育的阶级性和党性原则,重视教育、教学、教养在共产主义教育中的作用,重视系统知识的传授,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等等。苏联教育的基本观念、教育制度、教学模式以至教学方法被全盘接受,完成了本土化,而且有所发展,并未因为来自左的方面的批判而有所改变。中国现在的教育传统,除了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内核外.还融入了苏联教育的传统。  相似文献   

18.
俄国十月革命后,苏先后发表三次对华宣言,前两次宣布放弃帝俄一切在华特权.北京政府利用国内情势与苏俄困境的有利时机收复中国权益,成效明显。随着国际形势好转,苏联出尔反尔的第三次宣言态度明显强硬,北京政府受困于国内政争和社会舆论,外交应对整体显得亦步亦趋。  相似文献   

19.
东北全境解放后,中共领导人希望对中国革命有过巨大帮助的意识形态盟友——苏联帮助恢复东北经济。苏联从维护自身利益出发,为东北提供了大批急需的机器设备。同时派遣大批专家来华,帮助东北建立了苏联模式的工业生产、菅理体制,为东北工业的恢复和发展做出了贡献。苏联的工业模式对东北工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文章主要梳理苏联与东北工业发展之间关系的各派学术观点,这对研究改革开放后,东北工业转型困难以及中国工业发展的路径选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针对苏共二十二大提出的“全民党”、“全民国家”的观点,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的有关论述,对此进行了批判,认为苏联出现了“资产阶级特权阶层”,它篡夺了苏联党和国家的领导权,是苏联“修正主义”的阶级基础,同时又对照国内的情况,这种比照的结果,就是认为国内也出现了类似的问题,结果提出了“大过渡”的论断,使阶级斗争理论与实践进一步发展起来。此外,对苏联文化领域过分严重的估计又导致国内意识形态领域过火的批判。这些因素的综合效应,便是“文化大革命”的爆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