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传播学研究要有创新必须先打破"西方中心主义"限制,这既是传播学科属性的要求,也是中国社会结构的某些特质属性的要求。"区域"理论反对传播研究中的"中心——边缘"模式和普遍主义做法,坚持依据具体的历史情境和结构性情境研究区域性的传播现象和传播问题,并尝试通过建构"区域化"的哲学假设、概念和解释模型,发展出与之相适应的表达方式或研究方法,这正是传播研究创新的一个新路径。  相似文献   

2.
新闻传播学:学科的分化、整合与研究方法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我国新闻传播学的历史发展做了分化、整合与研究方法三方面的概述.文章认为,传播学在中国主要由新闻学人士加以研究有一定的偶然性.要求传播学"本土化",本质上建立在与西方传播学"划清界限"的思想认识基础上,但其实传播学中的不少理论(例如"议程设置论"、"公共领域"等)一到中国就被赋予中国制度和文化背景的理解.一些关于新闻学的研究话题,现在已经被"整合"为传播学的话题,最为典型的是传播真实问题.在方法论上,除了证实研究的量化分析与质化分析的结合外,更为长远的整合,应该是人文-历史-哲学的思维方式与"科学方法论"思维方式的结合.  相似文献   

3.
正尽管在传播学的发展中,西方话语和研究范式取得了普遍性的地位和权力,并规定和控制着传播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理论体系及表达方式,但独具文化传统和社会背景的亚太地区却从未忽视传播学的"本土化"问题,并因此构成了传播学研究的重要阵地和国际传播研究领域、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之一。2014年6月24日至26日,第十届亚洲太平洋传播协会双年会在印度尼西亚万隆的巴查查兰大学召开。此次会议由亚洲太平洋传播协会主办、巴查查兰大学传  相似文献   

4.
徐宏力 《现代传播》2001,1(2):16-21
西方现代传播对于东方文化"维模"(Latency)产生了极大压力,西方现代传播中的文化糟粕对于东方民族产生了内在的消极影响.中国学者应该发挥集约力量,组织大兵团作战,带头建立起能与西方学者进行对峙交流的"东方传播学派",开发积累东方智慧中的传播学资源,抵制趋同论的"世界主义",反对封闭论的"民族主义",为建立平等、健康的国际传播秩序进行对策研究.东方传播学的最佳状态是与西方传播学相济发展,最高境界是"比较传播学"的诞生.  相似文献   

5.
郝雨 《当代传播》2008,(1):10-13
传播学在中国发展的30年,也就是传播学力图走向中国化的30年.然而,由于传播学的中国化过于强调化他为我,或者仅仅是把他人的东西改造成我们中国自己的东西,因此,很容易把思维的重点放在吸收和改造他人方面,而忽略完全基于我国文化土壤和现实基础的原创性追求.这里讲的原创性就是要"从基本学术概念到整体理论框架的独立创造".我们讨论和区分传播学的中国化与原创性,在于提醒人们应该强化原创意识,呼唤真正出自中国学者的传播理论体系问世.  相似文献   

6.
郭毅 《新闻通讯》2013,(8):17-18
传播学术研究离不开传播理论,因为“理论可以帮助我们回答传播经验中的‘为什么’和‘如何’的问题”。国内的传播学研究者无不深谙此理。只要在学术期刊数据库以“传播学解读”或“传播学分析”为主题词进行检索,跃入眼帘的成百上千篇传播学研究论文的共同特点,就是借助西方传播学理论分析中国当下的媒介现象。那么,国际传播学界最“偏爱”哪种传播理论呢?最近,这个问题有了最新的回答。  相似文献   

7.
学术翻译是学术的延伸,且与某一学科的命运息息相关.从一鳞半爪的西方传播学译文到系统介绍传播学知识的译著,再到气势恢宏的煌煌译丛,学术翻译与中国传播学之间的良好互动,呈现了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跨文化传播等学科版图的依次铺排,见证了批判学派、文化研究学派、媒介环境学派等对传统的经验学派这一主流范式的冲击,有效拓展了传播学的学术空间,也促发了新知识的中国化、本土化进程.  相似文献   

8.
金鑫  王锡苓 《新闻界》2023,(6):83-96
计算扎根理论是基于社会科学研究第四范式——计算社会科学,所提出的一种创新性研究方法。它以建构主义、现实主义为视角,打破了原本围绕制度化范式对解释主义和实证主义进行严格区分所构建的学术体系,为更加严谨、科学地应对当今传播学日益凸显的新问题提供了科学路径。基于此,本研究试对计算扎根理论的起源、主旨、特征意义和实践操作进行探究,为其作为创新性研究方法立论,为其促进传统传播学研究转型发展立基。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在中国大陆传播学界经常听到、看到、耳熟能详的,除了研究方法、传统西方传播学理论、学派名称之外,就是一些被越来越多的人挂在嘴上的洋概念了,比如:"公共领域"、  相似文献   

10.
传播学是 80年代初从西方引进到我国的。 20年来,传播学在我国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引起不少争论。本文试图对这一方面作一简要综述。传播学和新闻学的产生  关于“传播”一词,《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作了如下介绍:  “传播”是英语 communication一词的汉译,它的主要意思是思想、观念、意见的相互交流。 communication一词源出于拉丁语 communis,意即共同分享。因此,传播就是与人共享信息、观念、意见的过程。  关于“大众传播”和“大众传播媒介”,美国威尔伯·施拉姆和威廉·波特著、 1982年出版的《人、讯息和媒介…  相似文献   

11.
谢丹 《新闻前哨》2005,(12):78-78,76
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传播学在中国成为一门重要的新兴学科。从西方舶来的传播学理论如何联系中国国情服务于实践,成为传播学界探寻的目标,中国传播学研究的命题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新闻传播理论研究中,存在着两种倾向,一是重“术”轻“学”,停留在经验层次的一般总结性研究上,这虽然必不可少,但也确实重复肤浅太甚,缺乏必要的学理深度;二是重“人”轻“己”,主要表现为过多借用其他学科的语言、体系与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减损了新闻学科自身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使人感到理论新闻传播学不过是其他一些学科的附庸。因此,不少人认为,严格说来,新闻传播学直到目前,尚无一个比较完善的科学体系,与同时代的其他学科相比,常常显得有气无力或有声无色,大大影响了它在整个学术之林中应有的重要地位,更与知识…  相似文献   

13.
张自力 《现代传播》2003,38(1):50-52
本文在对健康传播学研究进行初步划分的基础上 ,将中国大陆的健康传播学研究现状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健康传播学研究的建立和发展作一个简单的比较、回顾 ,试图回答一个看似简单、实则关键的问题 :中国大陆是否存在完整的“健康传播学”研究体系 ?通过比较分析 ,笔者认为广义的健康传播学包括“健康的传播学”和“健康中的传播学”两个范畴。作为传播学中一门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 ,健康传播学目前在中国大陆尚未完整地建立起来 ,亟需加强这一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4.
刘蓓蓓 《青年记者》2007,(22):134-135
20多年前,西方把传播学这一概念传入中国,从此传播学研究在中国经历了漫长而痛苦的成长历程。然而,传播学的研究不能仅仅依赖于西方人已总结  相似文献   

15.
鲁从阳 《新闻知识》2001,(12):14-15
10月18日到21日,全国第七次传播学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召开。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新世纪的中国传播学研究:创新与发展"。研讨范围为传播学基本概念的界定与创新;传播学理论的创新与发展;传播与全球化;WTO与中国传媒;网络传播;组织传播与人际传播;新世纪新闻传播大趋势等重要课题。大会提交高质量学术论文60余篇,几乎涵盖了当今传播学所有领域,并且集中探讨了时下许多重大理论现实问题。以下笔者将从传播学理论、传播学研究方法和传媒战略三个层面来对本次大会进行述评。一、传播理论研究:务实和转型长期以来,如何实现传播学的…  相似文献   

16.
西方社会科学领域的量化-质化两种方法的争论影响深远,争执起源于不同学术传统对科学的界定.国内社会科学的研究者关注到了这场持久的争论,但并没有形成大规模的分裂和对立.近年来量化研究方法在传播学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实际上学界对量化-质化方法的认识还有待于加强.本文认为研究者在实施传播学研究而选择具体研究方法之时,需要就...  相似文献   

17.
传播学基础研究和学科生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础研究是传播学学科发展的前提,是学科生命力的重要保证。我国传播学研究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恰恰是基础研究的薄弱,一些急功近利的、为学术行政服务的选题成为本学科的主体,而属于传播学本体的基础研究被严重忽视了。独立的学术精神缺失所导致的学术研究的实用化和功利化影响了传播学在学术研究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8.
正长期以来,国际传播学研究、特别是西方传播学研究成为我们研究的样板。在各个领域,都不难看到使用西方传播学框架或概念来解释中国现实的案例。但是,在国际传播学界,对已有的概念、理论有诸多反省、批评。本文将以第63届国际传播学年会(ICA)和第56届国际传播学与媒介研究年会(IAMCR)为例1,描述并讨论在国际传播学界正在经历的危机和挑战。  相似文献   

19.
2008年中国传播学理论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海军 《新闻界》2009,(1):7-11
2008年,传播学者一方面对改革开放30年来传播学研究取得的成果进行总结,另一方面叉在传播实践的基础上,对知识社会学的地位,传播学本土化的路径、西方经典传播学理论的局限以及传播理论在中国新的传播语境下研究的新进路进行了探析和反思.  相似文献   

20.
邱宝林 《青年记者》2003,(12):17-19
作为国内知名的传播学者,戴元光先生在近20年的学术生涯中硕果累累,32岁时就写了我国大陆第一部传播学著作《传播学原理与应用》,迄今出版《现代宣传学概论》、《传播学笔记》、《大众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撞击下的浮躁与选择》、《传播道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