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立足实际,推进高校自主招生的多元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考制度包括考试与招生两大环节,评价高考改革得失,应有整体、全局的观念和多元的标准。选择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路向,应立足实际,从历史与现实、教育与社会、中外比较的多维视角全面考察,在改革和完善统一高考制度的基础上,推进高校自主招生的多元化发展。  相似文献   

2.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人才需求向多样化和高素质发展,使高校招生的职能从过去单纯的选拔人才发展到人才选拔、培养和选备上来。而现有的高校招生制度主体是统一考试、按分录取,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不相适应。近年来我国高校招生进行了自主招生试点、中学校长推荐、多校联考方式等多种模式的有益探索。笔者提出高校招生采取"开放两端、多次考试"模式,以多次考试,自主招生和注册入学等方式进行高校招生改革,逐步实现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  相似文献   

3.
二次战后,日本曾几次改革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形成了在坚持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的前提下,采取多元化、个性化的招生考试办法。了解日本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对于我国改革高考制度也许是有益的。一、日本高考制度的沿革十九世纪中期,西方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但中国仍停留在封建社会,同时受到外敌的侵略。经过1868年的明治维新,日本抛弃了诸多向中国学习的有关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模式,转而面向西方,但有一点却坚持下来了,这就是中国的考试制度。从培养和选拔人才的角度来  相似文献   

4.
高校自主招生与人才选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通过自主招生,加大人才选拔与培养质量的力度,对高考制度创新及人才选拔方式的改革来说,无疑是一种选择路径。一、高考制度改革与高校自主招生改革的历程我国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经历了"双轨制"招生的  相似文献   

5.
我国高考制度的改革与设计,需要从人才观方面考虑三个基本理念:一是高校需要选择具有什么素质的新生;二是高校的高素质新生从哪里来;三是高校招生需要构建何种考试评价体系。当前的高考制度改革,应在坚持统一高考的基础上,加大高校自主招考的力度,并与高中新课改相衔接。  相似文献   

6.
高校自主招生是高考制度改革的必由之路,并基于对高校自主招生现实意义和可能存在问题的理解,提出高校自主招生改革的基本对策:形成统一招生考试与高校自主招生互补共赢的考试选拔体系;尝试多种形式的高校自主招生改革;依靠多方力量解决高校自主招生中存在的难点问题。  相似文献   

7.
对主要发达国家(美国、英国、法国、日本、德国、韩国、芬兰等)的大学入学考试及招生制度进行了比较研究,分析了发达国家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特点,即高校招生录取的标准多元、高校享有招生录取的自主权、考试形式具有灵活性和弹性、考试命题侧重对学生基础学力或能力的考查等。发达国家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对我国高考制度改革有以下启示:应赋予高校一定的考试评价权和招生录取的自主权;发挥专业机构的作用,探索高考部分科目的社会化考试运作模式;改革高考成绩分数制,实行等级制;增强高考制度的灵活性和选择性,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考试机会。  相似文献   

8.
俄罗斯高校招生考试改革是目前教育改革的热点,俄罗斯由单独招生考试转向国家统一考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俄罗斯和中国高考制度的发展既对立又统一,从俄罗斯的高考改革中得到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9.
多样化既是美国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主要特点,也是世界各国大学招生考试改革的发展趋势.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必须建立与大众化教育相适应的多样化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通过学习借鉴他国经验和总结自己经验,逐步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满足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公平公正,以统一考试和统一录取为主、多种评价方式和多元录取方式并举的多样化的高校招生考试录取制度.  相似文献   

10.
新高考“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取得了较大成效,但仍面临公平困境和效率困境。高考制度改革中存在多元主体间的利益冲突与博弈——中央和地方教育之间的考试权力分割、国家权威与高校自主权之间的边界划分、制度安排与个人选择之间的博弈。多元主体的利益博弈既是发生冲突的根源也是解决问题的药方,“多元录取”的关键在于建构多元利益整合的平衡机制。高考制度中的多元利益相关者的博弈整体上具有非对抗性和可整合性特点,是利益整合的基础。要实现多元主体的利益均衡,必须完善考试治理结构,准确定位四方主体权责:政府应通过全国统一高考确定分数的权威性,高校应充分行使招生自主权,高中享有更大程度的教学自主权,社会及考生享有质询考试制度和监督制度实施的参与权。在此基础上,未来高考改革的趋势应是采取全国统一考试形式,并广泛运用“高考成绩、高中成绩、高校面试成绩”相结合的三位一体考核机制,通过优化顶层设计和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等利益均衡机制提升考试选拔人才的效率。  相似文献   

11.
大学自主招生考试的制度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自主招生与招生考试专业化、常规化是高校入学制度选择的重要趋势。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其自主招生考试模式上的差异,是大学招生与考试形式不同组合的结果。复旦和上海交大的自主招生考试改革试点,有助于推动我国大学自主招生考试进程。  相似文献   

12.
我国高校自主招生改革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分析了影响当前我国高校自主招生改革的几个关键性问题,主张逐渐使招生首先成为高校的自主行为而不仅仅是政府行为,尤其是一批重点大学国家应尽早使其拥有完全的招生自主权;认为自主招生与公平录取并无必然矛盾,在某种意义上自主招生比统一高考可能更有利于实现教育公平;指出包括面试在内的考试只是招生的一种手段,高校自主招生的考试形式完全可以而且应该多样化。  相似文献   

13.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高考改革一直渐进式的稳步推进,然而,随着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深入,高考改革的呼声愈来愈来强烈,渐进式的改革进程似乎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本文在描述高考改革现状的同时,以四个问题拷问制度改革是否迫在眉睫,并对高考制度作一些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4.
"大学多元入学新方案"是台湾地区依据"考招分离"原则,实施的高等教育入学考试制度改革。在介绍方案具体内容、考试设计以及方案的特点基础上,认为大陆地区高等教育入学考试制度改革应考虑到澄清教育目的、认清社会现实和加强大学的社会使命感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曾华 《考试研究》2012,(5):87-93,11
民国时期的大学实行自主命题、自主招生,有利于各大学选拔符合本校特色的优秀人才。1932年清华大学入学考试,因为其国文试题采用了对对子,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很大反响,实际上这反映了考试内容对考试选才的深刻影响。当今大学的自主招生考试,一定要在内容与形式上加强创新,从而有助于人才选拔。  相似文献   

16.
统一考试在高校自主招生中的地位与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今我国高校招生体系中,完全由高校自主考试录取者仅占少数,统一考试录取处于主导地位。这是由高考的特殊功能、现有自主招生制度的不完善以及基本国情决定的。推进高校自主招生改革,需要依法行使招生自主权,兼顾招生选拔的教育效率与经济成本,坚持公平、公正选拔人才的原则,协调高校统一招生考试与自主选拔的关系。高考作为测量知识与能力的基本手段,能够成为高校自主招生的重要依据,在维护教育公平与社会和谐、节约招生成本等方面能够发挥重要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2001年10月俄罗斯政府决定在部分地区进行以全国统考逐步取代中学毕业考试和大学入学考试的实验,并将在2006年完全实行全国统考,但鉴于莫斯科大学等名校的拒绝态度,俄罗斯政府现决定2008年以前将不会完全实行全国统考。作为教育改革的一项工作,无论是统一高考还是独立考试,都对中学和大学的教育产生了影响。莫斯科大学独立招生的经验、教训对我国正在进行的高校自主招生问题的探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改革我国大学招生考试制度是关乎全国千万家庭的大事,在改革中仁者见仁,联合招生、自主招生、推荐保送、多次考试等形式各显灵通。作为新一轮改革的重要内容,它将走向何方?通过诊断我国大学的组织运行模式。剖析思考我国大学招生考试的多种形式并以此探讨大学招生考试改革的走向。  相似文献   

19.
中高职衔接招生考试制度当前存在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对口升学招生指标少,中职学生求学深造的道路依然艰难;中高职衔接重形式轻内涵,片面强调升学率;考试内容存在不完善之处;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生源危机。促进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应当建立灵活开放的招生考试制度,主要措施是成立职业教育招考机构,加大统筹协调管理职能;普遍实施高职院校自主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放宽招生计划比例,实行免试制度和推荐入学制度;改革考试内容与形式;拓宽生源渠道,实现"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的职业教育。  相似文献   

20.
新课改背景下高考改革面临的挑战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配合新课程改革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要求,我国部分省市在高考内容与形式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改革。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考命题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本文从重新制订考试目标、合理调整命题范围、实现知识性考试向能力性考试转变、建立高考命题质量控制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应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