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杜威的课程哲学是其全部教育哲学的核心,而杜威的儿童课程观是其全部课程哲学的基础。课程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学科逻辑与心理经验的关系问题。学科逻辑本身不是儿童课程,但它与儿童心理经验具有内在联系:二者属于同一个实在;都具有经验性质;倘若提供恰当环境和条件,儿童心理经验可以生长为学科逻辑。儿童心理经验与学科逻辑构成教学过程的"两极",由前者发展到后者,是经验的持续改造。儿童课程由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构成:儿童当下经验中的学科要素;学科的"心理方面"。儿童课程的种类划分可依据"学科是从社会生活逐步分化"的原理来进行。学科逻辑"心理化"的主体是教师。教师的课程开发艺术主要包括"解释"与"引导"。在今天的信息时代,杜威的儿童课程观依然具有旺盛生命力。  相似文献   

2.
激励与评价是幼儿园教师重要的专业能力之一,以往探讨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与激励性评价行为的关系的研究较少。文章使用文献研究法探讨两者间的关系发现:教师专业发展通过儿童观、研究者角色、专业发展自主意识与能力三个方面影响教师激励性评价行为;激励性评价行为通过形成个人教育哲学、在关键事件中促进专业成长、促进实践反思式专业成长、提高主体性、实现探究式发展五个方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关于教师专业发展建议如下:反思自己的儿童观,不断提高教育智慧;提高激励性评价水平,实现专业能力发展。同时建议幼儿园管理者减少行政文书类事务。  相似文献   

3.
课程的变革与哲学有着天然的血肉关系。在特定历史时期进行的课程改革必然要受当时哲学思潮的影响,反映一定社会历史背景下的哲学理念,受哲学观的引导与支配。从某种意义上讲,课程观的变迁体现着特定历史时期人们对哲学精神的向往、对教育价值的追求。为此,应追溯哲学与课程的历史渊源,探讨哲学对课程生存与发展之意义与价值;阐释学科中心课程观、儿童中心课程观以及社会中心课程观三种有代表性的课程观中所体现出来的哲学理念,使哲学思想在具体课程领域的体现得以明晰化。  相似文献   

4.
儿童观是人们对儿童的看法,由于不同教育思想的影响,人们对儿童的看法和处理自己与儿童的关系时的态度也就不同,因此,教师的儿童观直接制约着教育活动的全过程。下面,我们就正确的儿童观与游戏的关系作一些探讨。一、正确的儿童观必须确认幼儿园的主导活动是游戏传统的儿童观认为:学前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教幼儿学习,而学习的主要形式又是上课,因而出现了重上课轻游戏的种种现象。如上课时间雷打不动,游戏时间可  相似文献   

5.
儿童哲学课程在我国发展已有30年,但却未能全面推广。研究发现,儿童哲学课程的发展在教育观念、教材选择、课程设置三方面存在问题。为进一步推动我国儿童哲学课程的发展,需要做到以下五点: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加强对教师哲学素养的培养;重视对IAPC版教材的研究;尝试构建从幼儿园到高中完整的课程体系;多方合力筹建中国儿童哲学研究中心。  相似文献   

6.
儿童哲学作为一门显露头角的新学科,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本文从哲学入手,分析儿童观,肯定儿童哲学的存在,通过对儿童哲学教育的浅析及简要介绍李普曼的故事讨论法、群体探究法,对儿童观、儿童哲学及儿童哲学教育提出了一点意见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阿伦特建立的对社会进行"私人领域"、"社会领域"和"公共领域"三元相分的理论分析框架,既与传统市民社会理论范式不同,也与哈贝马斯等人的三分模式有异。它的提出不仅意味着一个新的政治哲学概念——公共领域的诞生,而且也标志着一个新的社会理论分析话语——公共领域理论范式的浮出水面。因此,研究阿伦特的社会三分理论模式具有多重政治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儿童观关系到儿童教育。我国现代流行的儿童观存在的问题是,儿童认识理论层面和儿童教育实践层面存在较大差距,其主要原因是:儿童观相关研究和解释的匮乏,工具理性对儿童观研究和树立的负面影响,教师观念的不易改变性和家长教育观念的落后性,这些困境成为现代儿童观理论与实践融合的障碍。教育理论工作者应当加强儿童观的研究与阐述;在对儿童观树立和研究过程中应注意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融合;要着眼于提高国民文化素质修养,为幼儿教师创造宽松的心理环境,并提供具体转化策略和实践范例;幼儿教师也要增强自我反思意识,加快教师专业发展。从这些方面入手,寻求现代化儿童观的走向与出路。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具体阐述了物质生产实践与唯物史观的内在关系:从欧洲哲学史来说,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是与不成熟的实践观以及对历史动力的非科学解释相适应的;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历史过程来看,没有辩学实践观的变革和物质生产实践的揭示,就不会有唯物史观的诞生;从逻辑结构和理论体系来讲,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唯物史观的出发点、理论生长点和辐射轴心;在现实效应方面,这一理论对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具有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0.
基于Internet网络的出现,诞生了传统哲学所没有涉及的网络虚拟世界,对于它从哲学层面上进行思考.必将引起哲学世界观的发展变化。本文对其中的网络与联系观、唯物史观、物质观和矛盾观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科学实践观是科学实践哲学所倡导的一种有关实践在科学研究中的卓越作用和基础性地位的观念。科学实践哲学的核心论题不仅仅在于提出一种新的科学观,更在于引导人们规范地去理解作为实践的科学。这里的规范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构成性、动态性和介入性。科学实践观为全面认识教师的教学和研究行为提供了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有助于人们重新审视教师的教学和研究行为。  相似文献   

12.
儿童观与教育行为之间是相互构建、相互生成的。不同的儿童观决定了儿童哲学教育的不同理念和路径,儿童观的确立,在中外都经历了从单一平面到多面立体、从简单对立到复杂多元、从客位视点到主位立场的演变。儿童哲学正在引起越来越多国家学术研究和教育实践领域的关注,我国的相关研究与实践探索,让儿童哲学不仅作为一门课程而独立存在,而且作为理念和方法向更多的学科课程乃至课外校外活动拓展延伸。儿童是属于未来的,也是体验和见证当下的;儿童哲学要面对的未来社会和未来学习是值得期待的;未来的儿童哲学教育,将走向对“人”与“智慧”的兼爱,走向哲学与学科及生活的融合,走向时时处处、人人可学的“大众哲学”。  相似文献   

13.
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其提问颇具哲学色彩。基于哲学视角的儿童提问经常涉及到三个领域:对形而上学问题的提问、对逻辑问题的提问、对伦理问题的提问。成人由于种种原因经常忽略、敷衍儿童的提问,殊不知儿童提问是儿童精神发展的需求。儿童提问有以下五个方面教育意蕴:儿童是一个宝藏,需要用科学的儿童观重新去认识、解读;呵护儿童爱提问的天性,善待儿童的精神萌芽;摒弃优越感,尝试向儿童学习;守卫童年,避免儿童被过早的成人化;以儿童哲学为载体,挖掘儿童的哲学潜能。  相似文献   

14.
20 世纪中国儿童观研究的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儿童观是人们对儿童的根本看法与态度,在20世纪中国儿童观的研究历程中,数度出现对儿童认识和看法的钟摆现象,有时甚至出现严重的倒退。儿童观的世纪变迁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紧密关联在一起。文章从四个时段,即1900-1919、1919-1949、1949-1989、1989-2000分析了儿童观的变迁历程,概括了儿童观研究中的三种方法,即短时段、中时段和长时段的研究方法。指出在中国长时段的儿童史研究还基本是一个空白。此外,由于研究者所采取的研究视角的不一样,他们所理解的儿童观也有较大的差异,主要有政治学视角下的国家与儿童,经济学视角下的经济与儿童,文化学视角下的文化与儿童,以及哲学视角下的哲学与儿童。  相似文献   

15.
吴三喜 《唐山学院学报》2015,28(5):20-24, 38
汉娜·阿伦特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进入马克思的政治哲学研究是其运思风格的一个显著变化。阿伦特对马克思的政治哲学解读力图在西方政治哲学思想传统中来描绘马克思的思想坐标,具体言之就是在前柏拉图主义城邦政治与柏拉图主义政治哲学传统的张力场中来分析马克思的三个经典命题:劳动创造人、暴力合法化与哲学的革命化实践化,然而阿伦特的解读在敞开新的运思空间时也带来了严重的遮蔽和误区。  相似文献   

16.
对于生存哲学中的神秘,海德格尔、阿伦特和梅洛.庞蒂的看法既有相同又有不同。对海德格尔,神秘来自大地性,是存在论特征,且跟人与存在的联系有关。阿伦特认为神秘存在于生命领域中。对于庞蒂来说,神秘是大写的可见性,属于尚未区分出主客体的基质。  相似文献   

17.
正确认识儿童是实施儿童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人们惯用的分析方法并不能达到对儿童本质的认识,在对"分析"方式的反思与批判中,哲学解释学中"理解"的方式引起了一些研究者的关注,认知儿童的方式开始由"分析"向"理解"转换。本文致力于分析认识儿童的方式由"分析"向"理解"转换的必要性,以期引起人们对这种转换的认识与关注,运用"理解"的方式,更加全面、深刻地认识儿童,树立正确的儿童观。  相似文献   

18.
教师的哲学修养是教师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教师自身的哲学修养,有利于教师加深自我认识,提升教育境界,进而关注和充实儿童的精神世界。当前儿童存在精神异化现象,教师的哲学修养与儿童精神发展存在内在一致性,应通过提升教师的哲学修养来重构儿童精神,要改变传统的哲学偏见,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学会理性反思和建立平等对话的师幼关系。  相似文献   

19.
《教育文汇》2014,(5):17-20
正确认识儿童是实施儿童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人们惯用的分析方法并不能达到对儿童本质的认识,在对“分析”方式的反思与批判中,哲学解释学中“理解”的方式引起了一些研究者的关注,认知儿童的方式开始由“分析”向“理解”转换。本文致力于分析认识儿童的方式由“分析”向“理解”转换的必要性,以期引起人们对这种转换的认识与关注,运用“理解”的方式,更加全面、深刻地认识儿童,树立正确的儿童观。  相似文献   

20.
生命哲学是一种非理性的哲学思潮,它比较关注体验、理解、直觉以及人的生命和生活等.生命哲学中蕴含着丰富的教学理念: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实现教学超越,让儿童成为学习的主人;重视儿童的生活体验,让儿童在教学中自由和谐发展;重视儿童创造性,让儿童成为教学的参与者;关注儿童现实生活,培养儿童直觉意识;以儿童生命发展为本的多媒体教学观.用生命哲学的视角对当前我国学前儿童教学的目的、过程、手段等几个方面进行审思,无论对幼儿教学事业的发展还是幼儿自身的健康成长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