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课前思考《认识分米与毫米》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这是在学生学习米和厘米的基础上认识新的长度单位,学生对"什么是一维的长度"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也知道为了描述准确、方便交流,要运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物体的长度。这一课的学习也为后续学习长度单位"千米"打下基础。教材安排学生先认识分米,然后再认识毫米。其中,对于分米的认识是采用直接告诉的方式,让学生知道:10厘米是1分米,20厘米是2分米,由此来揭示"分米"这个长度单位。对毫米的认识,教材也是让学生在测量书脊宽度的过程中认识到:书的厚度不到1  相似文献   

2.
吴锦香 《考试周刊》2013,(21):85-85
<正>一、教材分析苏教版二年级下学期《分米和毫米》。本节课是以厘米这个长度单位为纽带,将米、分米和毫米联系起来。借助测量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表象,认识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教材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多种活动,建立丰富的表象,逐步形成空间观念。但由于生活中学生缺乏测量物体长度的经验,又很少用到分米、毫米这两个长度单位,因此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表象很难建立。  相似文献   

3.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三部分内容: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2.认识重量单位吨。3.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本单元在此基础上继续学习毫米、分米、千米。毫米是用来量比较小的物体的长度时用的单位,教材主要通过直观和操作,帮助学生建立起1毫米的长度概念。分米虽然不是常用的计量单位,但对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间十进关系的认识和建立升的概念是有用的,因此教材对分米也作了介绍。分米的认识与毫米的认识在编排上类似,主要通过直观和操作,帮助学生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千米这…  相似文献   

4.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42~43页。[教学目标]1.经历测量身边常见物品长度的具体活动,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体验学习毫米、分米的必要性以及它们与生活实际的联系。2.借助直尺感受1毫米、1分米的长度,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相似文献   

5.
[教学思考] “面积单位”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中的“测量”内容。苏教版教材把这一内容编排在三年级下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第二课时。在学习此内容之前,学生已在二年级上册认识了“厘米和米”,在二年级下册认识了“分米和毫米”,建立了长度单位的表象。  相似文献   

6.
分米和毫米是学生在二年级上册学习厘米和米之后,继续认识的两个新的长度单位。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不少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后,在分米和毫米的长度表象建立、根据实际背景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等问题上仍然模糊不清。这种认知缺陷在一些学生身上甚至会持续到小学六年级依然不会改变。分析原因,除了知识本身比较抽象,学生在课堂上体验不充分之...  相似文献   

7.
选择用哪种长度单位测量或者估算物体的长度是"分米和毫米"的教学难点。通过建立长度表象,让学生充分了解分米与毫米的概念,熟悉分米、毫米与米、厘米之间的转化,体现了"生本教学"的理念。  相似文献   

8.
教学内容: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31-33页“分米、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际测量活动,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体验学习分米、毫米的必要性,以及它们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教科书(人教版)第五册第60~61页. 教材简析 本节课教学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米"的基础上进行的,后面学生还要学习"长度单位换算",因此,这部分内容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本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可观性.它不像有的数学概念那样很抽象,而且能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具体的长度;二是可操作性.学生可以在生活中随处找到1毫米、1分米的实物,可以用尺画出1毫米、1分米,也可以用1毫米扩展出1厘米、1分米、1米;三是实用性.生活中经常需要运用这些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相似文献   

10.
"认识千米"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的一个教学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基本的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的基础上学习的。然而,虽然千米也是长度单位,但是它与其他几个长度单位的学习又有很大的区别。因为像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这些单位都是学生可以利用身边的测量工具,如直尺、三角尺、米尺等直接测量得出,通过简单的操作就能够比较直观地得到  相似文献   

11.
教学第五册“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掌握“米”和“厘米”两个长度单位的基础上认识另外两个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及它们的实际长度;记住“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会用毫米和分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提高实际测量能力与水平。为落实这些教学要求,教师应准备好不同厚度的硬纸片3块(分别编为1、2、3  相似文献   

12.
“毫米、分米的认识”这一小节,教材共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通过让学生估计、测量讨论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告诉学生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遇到测量要求比较精确时,要用“毫米”作单位;让学生观察直尺认识毫米的长度,通过数一数1米有多少毫米来使学生掌握厘米和毫米之间的进率关系,通过“做一做”的练习使学生正确掌握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本单元教材是在二年级(上册)认识米和厘米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分成两部分:先认识分米和毫米,再学会有关分米 和毫米的简单换算。  相似文献   

14.
教学内容:义务教材小学数学第五册第66—67页例1、例2.教学要求: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2.知道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3.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相似文献   

15.
教学内容:人教版课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2页~第10页.教学目标:建立千米、米、分米、厘米和毫米的长度概念,结合实例让学生体会这些单位的大小,巩固长度  相似文献   

16.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42~43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测量身边常见物品长度的具体活动,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体验学习毫米、分米的必要性以及它们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  相似文献   

17.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42~43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测量身边常见物品长度的具体活动,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体验学习毫米、分米的必要性以及它们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  相似文献   

18.
“1千米有多长”是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千米”是学生在认识了米、分米、厘米、毫米及其进率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长度单位。教材通过三个步骤帮助学生体会1千米有多长。第一步:通过学生手拉手站成一排,体会10米大约有多长:第二步:通过全班同学手拉手站成一排和100米大约要走多少步,体会100米有多长;第三...  相似文献   

19.
【教材及学情分析】在浙教版新思维教材中,《认识毫米、分米》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用尺度量的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学生尺,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计量单位分米虽然在日常生活中不常用,但是部分学生也有所了解。对于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学习,教材强调学生的直观体验,设计了丰富的操作活动:数一数、量一量、找一找,让学生在  相似文献   

20.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教科书(人教版)第五册第60~61页。教材简析本节课教学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米”的基础上进行的,后面学生还要学习“长度单位换算”,因此,这部分内容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本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可观性。它不像有的数学概念那样很抽象,而且能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具体的长度;二是可操作性。学生可以在生活中随处找到1毫米、1分米的实物,可以用尺画出1毫米、1分米,也可以用1毫米扩展出1厘米、1分米、1米;三是实用性。生活中经常需要运用这些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