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文章尝试对四方祭祀的一般情况进行梳理,并且对“四方”这一重要概念进行探讨。关于四方祭祀的属性问题,古今存在两说,即属于地神祭祀还是天神祭祀。在“四方考”一节中,通过对((诗经》’中((大田》、((甫田》、《云汉》等诗篇的考辩,分析五帝属性及祭天的仪式,认为四方祭祀非地神祭祀而为天神祭祀。。四方祭祀实为四时祭祀,祭祀仪式为四郊迎气。  相似文献   

2.
“高禖”祭祀是一种祈孕子嗣的祭祀形式。早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就有祭祀“高”的神话传说。“高”祭祀在周代正式成为国家祭祀的一部分,祭祀的目的、仪式、膜拜对象等方面更为成熟。这种祭祀活动深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本身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出传统的生育文化的核心内容,即“重生”“重男”思想。  相似文献   

3.
祭祀词是原始宗教仪式中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运用“帕里—洛德”的“口头程式理论”,对《彝族撒尼“祭祀词”译疏》一书中集录的祭祀词进行分析,梳理出一些程式化内容,以展现祭祀词在建构、传承、流布中固有的程式化特征。  相似文献   

4.
孔子非常重视丧葬祭祀,将它提高到了社会治理的高度。孔子丧葬祭祀的精神实质是“孝”,外在原则是“礼”,基本要求为“哀敬”。它立足于现实的人生,内含着节制、节俭的要求,其目的在于慎终追远,让民心归于仁厚,使社会道德风尚日渐淳厚,是非常理性的丧祭观。时下滋长的隆丧厚祭之风并非直接源于儒家,而另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5.
孔子的鬼神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传统的孔子鬼神观质疑的前提下提出观点 ,并从孔子“否定鬼神的存在”、“为何特重祭祀”两个方面引证 ,最后运用马列主义科学方法得出了明确结论 :孔子“不语怪、力、乱、神”而重祭祀态度的本质是使民“亲事”、“听命”,使统治者在这一无形约束下做一代贤君。孔子的重祭祀是现实的必要性和历史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6.
东汉明堂祭祀在国家祭祀制度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东汉国家祭祀等级中,明堂祭祀仅次于郊祀天、地,是颇受重视的。东汉明堂祭祀以五帝为主祭神祗,以光武帝为配祭神祗。这种神祗规定是为了适应东汉国家祭祀体系的需要。东汉国家为明堂祭祀制定了完善的礼仪。这种祭祀礼仪是东汉宗教观念的体现,并且可以起到教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彝族铜鼓礼俗与稻作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铜鼓与稻作有密切关系,铜鼓源于铜釜,是一种日常饮具,由炊具联想到粮食,进而演化为祭祀与稻作有关的自然神祗的礼器,成为祈求丰产的人神媒介,彝族的稻作祭祀离不开铜鼓,古代彝族先民的稻作祭祀,如晋宁石寨山铜鼓贮贝器祭祀图案,籍见出行图等图像,反映的是以稻作祭祀为主题的“春祈”“播种”,“孕育”及秋报,祈年等,至今滇桂交界的彝族仍保留着围绕稻作生产各个环节的春节,开年节,补年节,忌欢节,庆丰节等铜鼓祭礼,铜鼓面上的太阳,云、雷、蛙,竞液,游戏等纹饰,均与稻作生产中的祈雨和祈水关联,把铜陵分公母和成对埋藏,把铜鼓放在粮堆上等习俗,亦是卜鼓祈年的稻作农业意识。  相似文献   

8.
米祈 《成长》2006,(2):68-68
米祈: 中国的很多节日都有祭祀的风俗,每个节日祭祀的意义也大同小异,比如祈富、祈寿、祈子,唯独“中秋节”一直以祈求团圆为主题。我困惑的是曾经在书上看过“中秋节”最早的含义并不在“团圆”,而在于求子,祭祀中的瓜果便有着特殊的含义。然而现实生活中,人们普遍的看法都是“中秋”只是游子思乡,期盼团圆的传统节目,瓜果也不过是供奉给神仙的食物。这到底是怎样一回事呢?  相似文献   

9.
唐代郊庙歌辞的政治功利思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郊庙歌辞的创作以祭祀活动为出发点,其价值指向为现实的政治功利需求,在天地祭祀和祖先祭祀中均有突出表现。  相似文献   

10.
东汉明堂祭祀在国家祭祀制度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东汉国家祭祀等级中,明堂祭祀仅次于郊祀天、地,是颇受重视的。东汉明堂祭祀以五帝为主祭神祇,以光武帝为配祭神祇。这种神祇规定是为了适应东汉国家祭祀体系的需要。东汉国家为明堂祭祀制定了完善的礼仪。这种祭祀礼仪是东汉宗教观念的体现,并且可以起到教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关于《山海经》一书的作者.历来见仁见智,众说纷纭。从宗教文化环境,整理典籍的文化能力.特别是《山海经》中表现出来的战国时楚人特有的崇日、崇凤、尊帝俊等原始宗教意识看,《山海经》虽非一人一时之作,但其整理成书者当为楚人。  相似文献   

12.
服饰是人类的特殊创造,《诗经》时代的服饰与远古时代相比,有了很大的革新与创造。这时的人们着衣已不仅仅是为了遮体避寒,而是已经开始了对服饰美的追求。在这一追求中,服饰佩饰逐渐具有了性别、年龄及其阶级、地位、身份等丰富的文化内涵。探讨《诗经》中服饰佩饰的美学功能和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对进一步探究《诗经》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苗族是中国的古老民族,各个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称谓。《山海经》记载了中国苗族先民的历史,他与汉族是同祖共源的。  相似文献   

14.
《山海经·北山经》载有三条向西流入泑泽的河流杠水、匠韩之水及敦薨之水,杠水即贯穿汉代敦煌郡的疏勒河干流,匠韩之水即今瓜州县之榆林河,敦薨之水即今敦煌市的党河。敦薨本系月氏语,张骞称敦煌,乃因战国秦汉时期敦薨与敦煌同音,故知《山海经》之"敦薨"即敦煌。汉武帝在敦薨地区建县建郡,遂据张骞所说"敦煌",命名为敦煌县、敦煌郡。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谓敦薨之山"在匈奴之西、乌孙之东",说敦薨之水"出焉耆之北",与《山海经》敦薨之水西流注于泑泽的流向相反。杜佑、都实、潘昂霄、朱思本等均据实指出郦道元之谬,而清代以来《水经注》研究家仍从郦氏谬说,亟应纠正。  相似文献   

15.
我国古籍<山海经>中关于"西南有巴国"的记载,一向很受人们重视.但这古巴国的地望究竟在哪里?距今年代有多久?可又众说纷纭,难于定论.直到鄂西长阳香炉石古文化遗址的发现,我国早期巴人的起源地和古巴国的地望与年代才豁然开朗.因该遗址出土了大量夏、商、周时期古代巴人的可靠遗物,并颇有代表性.故这一重要考古发现,不仅解开了巴人的起源之谜,而且也充分印证了<山海经>的记载是准确可信的,其史料价值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16.
北部湾畔京族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对众海神的崇拜心理和祭祀活动普遍存在,文化习俗特征鲜明。在田野考察的基础上,结合文献史料.梳理京族海神信仰的主要形态和基本特点,论述京族海神信仰习俗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长久以来,关于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原型问题,有言南京旧时随园或明故宫者,有言北京恭王府者,诸说不一。但是,若将大观园的原型,放在明末清初一代文学大家顾景星的家乡、大明皇家园林的荆藩苑囿所在地的蕲州城,则一切真相大白。这主要是因为书中对于大观园的描述,其地理特征、园林面积,亭台楼阁等布局,乃至水源流向等,均与建造在长江边一座岛屿之上的荆藩苑囿为首的建筑群极相吻合。作品与作者的生活有其必然的联系。可以推断,大观园应该是顾景星根据其家乡蕲州荆藩苑囿为首的建筑群,及其顾家松园作为主体原型进行创作的。  相似文献   

18.
书法初学者都倾向于从临摹入手,《敬史君碑》是北朝中期东魏时代的代表作品,浑然天成,在魏碑各名品中一枝独秀,值得现代书法家在前人实践的基础之上进行更深更广的探索。临习此碑时有诸多细节需要着力,如临习计划、字形特点等。习者师之,必有所获。  相似文献   

19.
长久以来,关于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原型问题,有言南京旧时随园或明故宫者,有言北京恭王府者,诸说不一。但是,若将大观园的原型,放在明末清初一代文学大家顾景星的家乡、大明皇家园林的荆藩苑囿所在地的蕲州城,则一切真相大白。这主要是因为书中对于大观园的描述,其地理特征、园林面积,亭台楼阁等布局,乃至水源流向等,均与建造在长江边一座岛屿之上的荆藩苑囿为首的建筑群极相吻合。作品与作者本人的生活有其必然的联系。可以推断,大观园应该是顾景星根据其家乡蕲州荆藩苑囿为首的建筑群,及其顾家松园作为主体原型进行创作的。  相似文献   

20.
早在神话时代,岭南已入中原文明的视野与文化版图。《山海经》时代中原文化外向波散岭南。舜帝南巡足迹岭南,岭南大地已开始接受中原文明之教化,岭南南越民族亦开始投入华夏民族之怀抱。随着中原汉人的南徙,盘古文化与盘瓠文化在岭南相遇并共存相融,岭南的人口成分及文化内涵发生了改变,从而促进了岭南南越民族与汉民族的融合及岭南南越民族的汉化进程,其结果是中华文化丰富多彩,中华民族繁荣壮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