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问题意识”的概念及“问题意识”缺失的原因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于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探索的心理状态。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对问题的感受能力。它在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认知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
用发问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第 8次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探究性学习”已成了当今教育界的热门话题。而要想成功地组织和实施探究性学习 ,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因为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 ,学习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来呈现的。学生通过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探索活动来获得知识、技能 ,培养情感与态度 ,发展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经过反复探索和实践 ,我觉得教会学生掌握以下几种发现问题的方法 ,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途径 ;它们能很好地解决传统教学方式中学生要么没问题或不会问 ,要么问题肤浅流于形…  相似文献   

3.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时所产生的怀疑、困惑、探索的心理状态。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对问题的感受能力。它在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认知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一、改变旧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传统的语文教学理念中,教学是一种简单的“授——受”关系,教学模式单调、陈旧,教师只管教知识,学生只管接受知识。新课标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在掌握知识过程中的尝试、发现和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因而课堂教学方式也发生了改变。新的课堂教学方式要求尊重学生,摒弃传统教学中将学生的…  相似文献   

4.
脑筋急转弯     
在英语国家中,有不少类似于我们中国人爱做着玩的脑筋急转弯问答题,我们称之为:smart riddles,这些问答题要么非常寻常而回答出其不意,要么非常古怪而回答笨拙老实,但都能达到幽默诙谐的喜剧效果,让人回味无穷。笑过之余,你还会对自己的思维定势有所意识。所以做这类问答题,不仅会让人轻松好笑,活跃思维,还能丰富语言知识,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不失为一种学英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5.
数学课堂上,在学生已经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辅以操作性的动手活动,我们称之为“数学实验“.它是数学知识的直接应用,也是学生在应用意识下的一种实践活动,它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并让学生在实践中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方法技能的掌握更加牢固,能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6.
中学生几乎每天都在学习,但是,同样的学生,在同样的时间内,学习同一种知识,有的学习效果好,(不仅思之深,而且悟得透,知识可以呈几何级数增加),而有的人学习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要么是“慢功”不出“细活”,要么是如过眼烟云,合书即忘)。这里面当然有思维素质和学习能力强弱与否的问题,但教师是否了解学习的原理并引导学生遵循其规律进行学习,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要了解学习的原理,首先要懂得认知结构的基本情形。唯物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人类的认识活动都是在一定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婴儿对世界认识的基础就是一些内化了的动作,心理学上称之为…  相似文献   

7.
生物实验探究教学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通过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和技能,以新知识的探究者和发现者的姿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合理设置假设、强化设计实验、分析归纳、迁移拓展”的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亲自体验知识形成和培养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由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因而能极大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是抽象的思维活动,它不能凭空产生。所以我们须借助外因的刺激,引导产生探究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德国著名心理学家魏特海默…  相似文献   

8.
我们都知道物理学上有“场”的概念 ,用它来诠释人会受环境的影响并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 ,道理通俗易懂。我们人类是不能脱离社会而独立生存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总在潜移默化的发生着一定的作用。适应 (感受 )或改变 (参与)等活动都能体现出“场”的影响 ,因此 ,听说训练之“场”的组设对学生听说能力的发展至关重要 ;而要在有意设定的状态下接受并发展其能力还需全社会达成共识。如何开辟促其不断运动的“场” ,让学生在良好的听说情境中有意增能、无意也陶情 ,从而获得可观的效应呢 ?一、改变意识 ,建构新理念 ,开辟利于听说的“意识场”…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我们小学数学教师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现实:在任教的班级当中,总会出现那么一些问题学生,他们要么数学成绩特别差,要么对数学学习没有兴趣,学习态度消极并伴有抵触情绪,要么总是不能按时完成数学作业等等。这些学生我称之为后20%的学生,这部分学生除了具有上述的学习问题之外,还普遍存在着学习品质差、参与意识不强、没有毅力等诸多毛病。经过长期的恶性循环,其学习成绩与其他同学的差距越来越大。究其  相似文献   

10.
在一个班集体里,最让教师伤脑筋、费精力的不是多数普通学生,而是少数特殊学生。这些特殊学生在班级里的表现往往与众不同,要么不服管教,自行其是;要么行为偏执,自暴自弃;要么远离群体.孤独封闭……我们姑且称之为“问题学生”。面对这样的学生.单凭教师的满腔热情和一两次严肃的谈话,是很难将其彻底转变的。可是,如果对他们放任自流,不加约束,任其自然发展,这些学生身上的顽疾却会越来越严重,将来走向社会难免会成为“问题人”。势必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和稳定。  相似文献   

11.
研究性学习就其本质而言,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整合、运用已有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自主学习过程。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都是围绕“问题”展开的。在这里“问题”的拥有者、解决者都是学生自己,教师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对“问题”,起指导,修正作用。学生能有敏锐的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是研究性学习这一自主活动得以有效开展的前提。  相似文献   

12.
关注缄默知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什么是缄默知识?简单地说,缄默知识就是指那些平时为我们所意识不到但却深刻影响我们行为的知识,相当于中国古人所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也可称之为“日用而不知”的知识。缄默知识是与“显性知识”相对而言的。与显性知识相比,缄默知识有两个关键特征:第一,不能通过语言、文字或符号进行逻辑的说明;第二,不能以正规的形式加以传递。从缄默知识的角度来看,当前的教学改革需要特别关注以下几点:第一,教师必须意识到教学生活中大量缄默知识的存在,必须改变自己只是一个显性知识“传递者”的观念以及学生只是一个“无知”的人或“不…  相似文献   

13.
一、巧妙设置问题情境疑问是创造之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们首先应从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入手。问题意识是指一个人进入一种问题情境之中的心理倾向,即一个人能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产生一种有目的但不知如何达到的心理困境。学习新知识时,教师在教学的关键处巧妙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能为使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形成动力。如教学“米、分米、厘米”时,在导语中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在黑板上出示“3 30 300”三个数字,然后提问:“谁能在数字后面加上适当的单位,使这三个数字之间能够划上等号?”…  相似文献   

14.
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这种意识又驱使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思维的这种问题心理品质,称之为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它住人的一般认识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教学实践中,对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能力和事握知识同样有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5.
说起研究性学习活动,我的感受是我们的学生大都只会“说研究”而不会真正“做研究”,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他们往往不知所措,要么知难而退,要么草草收场。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局面呢?我觉得原因有两个:一是活动太少。因为活动少,学生在方法上不能得到老师的有效指导,在能力上得不到经常锻炼,致使活动效率低下。二是活动太大。一搞活动,便是“对什么什么的研究”,从确定研究课题、制订研究方案、实施活动方案到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整个过程隆重烦琐,简直就像特级厨师烹制的满汉全席。我们的学生当然是远远不够特级厨师的水准,对那一桌大餐自然是…  相似文献   

16.
“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由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来的.维果茨基的研究表明:教育对学生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学生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即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以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学生不能独立完成任务,但在别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把握好“最近发展区”理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曾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足见数学问题在数学中的重要地位.当然,教师的提问不能超出学生的承受能力,而要定向在“最近发展区”,在那里寻找思维的生长点,并利用现有的知识构建网络,为学生架设探索未知的桥梁.这样做能最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促使他们以现有的知识去吸纳、同化新的知识,用新的经验和要求去修正原有的认知结构,从而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认知水平,培养创新意识.如在“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的教学中,可以设置这样一个问题情境:某商场计划在国庆期间举行商品降价促销活动,拟分两次降价,有3种方案.甲方案是:第一次打p折销售,第二次打q折销售;乙方案是:第一次打q折...  相似文献   

17.
教育本是人的教育。但是在当前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我们发现教育不知不觉地忽视了育人的责任,消解了自己的本质。人的教育被忽略了,知识的教育、技巧的教育被过分强化。而教育一旦离开了人,离开了人的灵魂或人的精神,严格来说就不能称之为教育。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因此,为了学生长远的发展,为了让学生能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知识广博的人,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相似文献   

18.
弗顿登塔尔说 :“将数学作为一种活动来进行理解和分析 ,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教学方法 ,称之为再创造方法。”在数学教学中 ,如果将数学作为一个现成的知识产品来教 ,留给学生活动的唯一机会就仅仅是重复这种毫无学生创造意识的所谓的“应用” ,换言之仅是教师例题示范让学生机械模仿 ,单纯地由这种“模仿数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只能降格 ,“模仿”而不会“创造”。长此以往 ,学生的创造潜能不能得到有效的开发。而只有在教学中 ,教师运用再创造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动地进行数学的“再创造活动” ,激活学生创造热情 ,进行高效…  相似文献   

19.
学生在认识活动中 ,经常会遇到一些疑惑难解的实际问题 ,从而产生一种困惑、怀疑、探索的心理状态 ,这种心理又强化个体积极思维 ,并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思维的这种问题心理倾向 ,我们将其称为问题意识。但由于传统教学方式是把传授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 ,忽视了学生问题意识的激发和培养 ,致使学生问题意识淡薄 ,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 ,或是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学生的问题意识并非是天生的 ,它也需要唤起和培养。为了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 ,我们的教学既要让学生为解决“无知”而问 ,更要让学生为求得“新知”而问 ,既应培养学生…  相似文献   

20.
在中小学美术教学课程改革中.如何落实素质教育方针.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还是以知识技能为主体是多年来困扰我们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一些人一时找不准二者的关系.常会出现一些偏差要么受“不干预“理论的影响.教学不敢提知识点.不敢教基础,使教学自由化发展:要么就是强调”双基”.回到向学生灌输成人化专业化知识技能的老路上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