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官场叙事中的女性形象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1、女性权力者形象,可视为此类叙事中女性形象的主体。在男性权力者主导的官场语境中,置身其中的女性权力者必须对传统角色和社会实际角色要求之间实施不间断的调适,消弭二者的差异。这是官场女性权力者在职业和家庭之间建构性别身份时所面临的复杂而矛盾的境遇。2、官场女情人形象。为了强调官场对于男性权力者的异化,官场叙事有意将此类角色作为欲望符号,承载男性对于权力的诉求与期待,展现男性在权力世界的迷失和焦虑。3、贤良女性形象。此等形象在官场小说中虽非描述重点,但呈示了官场中另一类真实。  相似文献   

2.
男权社会对女性的角色规定往往是通过女性对社会性别身份的认同内化在其精神世界之中的。这种理性蒙昧的角色认同尤为突出地表现在她们对于自身客体身份的自觉承纳上,女性总是自觉地把自己摆在一种“被看”的地位,古老的“看-被看、男人-女人、主体-客体”的两性结构,已经深化为一种女性“戏剧化的”心理模式,张爱玲正是通过对女性这种戏剧化心理的细腻表现,从而表达了其对性别制度的深刻反思和批判。  相似文献   

3.
在女性主义运动和批评理论中,女性一直是以男性中心文化的反抗者的身份出席,然而随着女权主义运动的不断深入发展,女性自身内部的差异性也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注意,一些女性以一种“父权”的态度对待“他者”女性,而作为男权文化的“同谋者”的身份在场。正确认识和对待这个问题,能促进女性主义文学和批评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话本小说“女助男”的角色设计既凸显了特定历史背景下男性急迫的求助心态和女性对于社会的进入和参与,体现出她们作为个体的人的主体意识的初醒,又基本遵循了传统文化对于女性“治内”家庭社会角色的规范和定位,从而具有融汇新旧文化特质于一体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加拿大文学女王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小说或诗歌表现出三大侧重点:女权倾向、民族主义和生态环保意识。作为兼有女性作家以及女性学者的双重身份,阿特伍德一直关注着女性在男性社会的挣扎和斗争。通过她在小说中创造出的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可以看出女性在男权社会所处的“他者”地位。在她们中间,既有屈服于传统角色要求,深受压迫和迫害的圈内女性;也有进行反抗、积极地进行自我身份确认,最后实现自我身份构建,走出男性桎梏的勇敢女性。文中选取了阿特伍德的四部长篇小说中的一些女性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她们进行分类研究,更好地理解阿特伍德小说深刘的主题思想,同时,对女性反思自身命运。实现自身真正的解放也有着积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女神信仰是闽南民间信仰文化体系非常有特色的一部分。以妈祖文化崇拜为中心的闽南女神信仰不仅消解了古代中国社会男女在社会性别地位上的巨大差异,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超越男性神灵成为整个闽南社会与文化的心灵寄望。以妈祖文化崇拜为中心的闽南女神民间信仰是男权社会视野下对女性社会角色的期待。研究闽南女神民间信仰对于社会性别文化建构具有重要意义,闽南民间社会主动参与女神信仰消解了传统社会男女不平等的性别观念。  相似文献   

7.
学术界对《洪堡的礼物》中的女性形象关注不足,小说中的性别政治隐而不现。贝娄塑造凯丝琳、丹妮丝和莱娜达三位女性形象,折射出男性作家根深蒂固的性别歧视,作者性别政治无意识立场。尽管贝娄对当代社会有深刻的考量,尤其是对种族问题、犹太人的身份认同问题和知识分子的角色问题的研究独辟蹊径,但是作为男权文化的代表,他却不能摆脱根深蒂固的男权思想的束缚。  相似文献   

8.
“男性视角”、“女性意识中心”是亨利·詹姆斯“美国女孩”小说系列常用的叙事策略。以女性主义切入叙事技巧层面为探讨小说的社会意识形态提供了别一有效阅读立场;以此,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探讨“男性视角”、“女性意识中心”两个叙事模式,“美国女孩”文本之性别政治即浮出水面:在“他”的眼光中,“她”是欲望的对象化,是物的存在;而其自身意识深处,“她”们已内化男权文化而认同自身的客体身份和边缘状态。  相似文献   

9.
女性长期来,包围在被自然化、合理化的社会性别文化语境中,为“自然”的女性,要低于为“文化”的男性。在这样一种社会群塑下,女性社会性别的弱势地位决定了女性以丢失“自我”为代价的必然归宿。因此,在现代社会中,女性的性别意识面临着一种新的启蒙,在“弱化”和“强化”的辩证互补下,将女性的性别自觉达到一个新高度,实现现代女性与男性同样“内外双修”的和谐的社会性别文化的平等理想。  相似文献   

10.
和现实经验的变化相一致,翟永明的诗歌也处在不断的变化中,这包括她创作中的女性立场从早期的感性经验变成了一种理性上的自觉和认同.在性别和诗歌之间,翟永明不是撷取其中某一点,而是追求着二者的统一.1990年代以来,翟永明的诗歌回望历史中有名、无名的女性,和她们的对话构成了翟永明性别思考的重要方式.诗人以一个同历史中的女性平等对话者的身份对传统的性别文化进行观察、质询、对照、判断,包括女性人物的角色和命运、女性艺术及其历史、女性形象及性别归属等内容,由此形成了一个创作系列.同时,在“性别”写作之外,翟永明也承担着对当下生活的“普遍性”问题进行表达的责任,对苦难的同情、对现代性的反思、对传统文化的回归等都反映出诗人介入现实的勇气,这类诗歌不能简单看成是和她的性别写作相分隔的另一部分,或曰“超性别的诗歌”,实质上,仍有一种更成熟的女性特质在其中发挥着效力.  相似文献   

11.
马晓宇 《文教资料》2014,(31):143-145
在徐克的武侠电影中,女性抛却花瓶身份,成为江湖世界中一抹明艳的存在。拥有多元文化乡愁的徐克对于女性角色表现出温和、尊重而又中庸的态度。虽然徐克在人物形象和表现形式上均有所突破,但在原罪诱惑与两性关系的探索上,女性主体依然作为“他者”被介绍。刀光剑影中,女性终归还是带有奇观属性的诱惑者和“被看”者。  相似文献   

12.
在"五四"启蒙语境下,男性作家在文学创作中为妇女解放设计了一条简单而快捷的拯救之路——恋爱拯救。当女子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面前痛苦不堪又无力反抗时,会出现一位男性角色,以爱情的力量帮她们克服困难,走上独立自主的新生活。从显在文本看,恋爱拯救是实现妇女解放、男女平等的有效途径,但从作家创作时的心态、社会背景以及作品的叙述模式与角度来看,其中隐藏着浓重的性别意识。男性作家在作品中对女性角色的拯救,实质上是对处在现实矛盾中无法自拔的自我救赎。  相似文献   

13.
现代中国人,尤其是现代知识分子对世界的疏离感,本质上是根植于不同文化之间选择性的身份认同危机。在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灵魂永远处在丧失身份同一性的“离家”与“还乡”撕裂的现实痛苦中。而在文学书写中却走向追求历史连续感的家与家园的想象和追忆。文化身份认同问题在现代还乡母题小说表现得集中而且尖锐。在“扎根——除根——失根——寻根”的出发和回归中,“还乡”就是跨越文化、性别、民族、阶级等夹缝,表明多重身份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基于对城市中产阶级核心家庭12对父母的深度访谈,本文剖析了消费文化与育儿消费实践合力对儿童社会性别的建构过程。研究发现,商业资本与家庭教养实践在社会文化环境、社会化历程、社会性别制度上实现共谋,通过市场细分实现儿童消费市场的利润最大化。在家庭教养过程中,既有的家庭角色分工与性别权力关系对育儿消费的形式和内容有着深刻而稳定的影响,并在身份认同、成人权力关系延续、社会角色期待等方面对儿童社会性别建构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英国的历史是男性的历史”,(1)女性,在历史中已沦为第二性。朱丽叶·米切尔在《妇女:最漫长的革命》中曾说到“妇女被赋予了自己另外的世界——家庭。”(2)而家庭和妇女一样,实际上都是文化的产物而非自然的产物。挣扎于男性传统的樊篱下,女性在“男权文化构造中”出现了“自我的空洞化”。(3)“直到简·奥斯汀时代,以前小说中的所有出色女性,不仅是给另外一性来看,而且完全是从其与另外一性的关系来看的。”(4)下面我将以简·奥斯汀时代为界,分别对英国男、女两性作家创作的女性形象及其传统进行大致的回顾和分析。一、失去形状的女人历…  相似文献   

16.
电影《危险关系》是一部以男性与女性的关系意象为主要叙事对象的作品,在男权叙事下演绎了两性之间看与被看、控制与反抗、霸权与妥协的复杂关系。它在男性凝视中建构诱惑的女性身体、叙述潜在的女性缺陷,以此对男性性欲与权欲进行二维迎合;它在性别标记下展示女性的逆动与反抗状态,从而表达其企图挣脱男权牢笼的强烈祈愿与女性意识;它最终以三种殊途同归的"寡妇"形象书写了女性败北妥协的悲剧命运。在此动态的逻辑层面上,电影揭示出男权藩篱圈禁下女性无法规避的"被看——反抗——妥协"的现实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17.
荷马的“英雄”开创了古希腊男性气质的某种原型,构成了西方历史上一整套男性的观念、价值与话语。作为某种文化的霸权与资本,“英雄”首先是精英自我展现的文化形象,同时也是策动、劝说非精英群体在政治上依附与配合的话语资源。这种信念鼓励男性在充满危险的公共世界中角逐荣誉,甚至牺牲个人与家庭的利益。另一方面,主流价值同样拥护男性在婚姻与家庭中的利益。私人生活也是构成荣誉竞赛的重要方面,而这要求尊重女性的基本价值。阿基里斯与奥德修斯成为这两种男性气质的典范。然而,“英雄”却又暗中排斥着边缘的社会群体,他们无从接近作为社会与文化资本的男性气质。  相似文献   

18.
张爱玲和王安忆以女性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观察为对男性霸权社会进行强烈的批判和解构,同时揭示了当时社会女性的生存状态。在张爱玲笔下,女性是被压制、被奴役的,而王安忆的小说中女性的主体性才真正建立,她在解构男性霸权的同时确立女性崭新的性别身份,寻找建构迥异于逻辑性主体的女性自我。  相似文献   

19.
张爱玲在作品书写中颠覆了传统的父权至上的观念,或把男性家长放逐于文本之外,或采用"去势模拟"的书写手法,使男性角色在其女性文本中丧失某种主导身份,并在精神和肉体层次上贬压男性特质/父亲形象,从而使其作品成为以女性为叙述主体的无父文本。  相似文献   

20.
已有关于女博士压力的研究,主要遵循性别的视角,将女性身份视作女博士的主要压力源。但访谈发现,无论是学业、工作、家庭和就业,女博士面临与男性基本相同的压力,并不因其女性身份就表现出特殊,且不少女博士并不将自身性别作为压力的主要根源。因此,“女博士的性别压力”是一个被建构的概念,是一种带有偏见的看法,一种“被放大”的性别危机。未来的学术研究需摘掉这一有色眼镜,更加客观地看待女博士的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