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微博作为当下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传播平台,实现了两大类信息的传播——事实信息和意见信息传播.微博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形态和重要传播工具,其有效使用是有规则、讲规律的.从微博传播致效的三个关键词——规则改变、系统协同、构建信任,我们可以准确把握住微博有效传播的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2.
曹旸 《新闻世界》2013,(8):182-183
本文以大学生微博参政的实例出发,分析大学生微博参政的必要性和利弊得失,强调大学生微博参政要从参政素养、微博参政机制、大学生自身优势、引导社会焦点等四个方面加以建设。  相似文献   

3.
微博的出现和发展历时不长,但迅速成为大众进行信息传播、意见表达的重要工具.微博传播的即时性、互动性、传播网络的巨大性、内容的简洁性,使之成为一种新颖的传播渠道.传统的以门户网站为主体的"中心式"传播模式,正在各种新技术的影响下逐渐转型,代之以"分裂式"的信息消费模式.探讨微博传播力,把握这种新传播机制,进而更好地发挥其积极的传播效应.  相似文献   

4.
微博传播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博拥有网络传播的特性,如即时便捷的信息发布与传播、操作简单和用户进入门槛低等,深受人们追捧.微博是web2.0时代“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中最流行的网络传播工具之一.作为新事物,微博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出现问题在所难免,本文试图以微博在当下信息传播中的一些表现为依托,分析“微博热”面临的主要问题,探索积极可行的应对思路,为微博传播健康有序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使用微博原因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阳 《新闻世界》2011,(5):98-99
微博以其信息公开化、碎片化、参与性和实时性强等特点在全球风靡,已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工具之一。随着微博的普及,大学生群体使用微博的人数也在逐渐增加。本文在探究微博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从四个方面论证大学生使用微博的原因。笔者认为微博将在信息满足、自我诉求、参与社会、人际交往等方面对大学生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微博的出现不仅打破了既有的传播格局,作为一种诉求渠道,它更加改变了人们解决困难的处理方式。微博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交流平台甫一出现就表现出了强大的能量,在救助信息的发布、事件的解决速度和效率等方面具有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的优势。本文以2011年医疗事件为例,通过微博的媒介优势分析,探讨微博传播在网络救助方面的利弊。  相似文献   

7.
万晓红  周冲 《传媒观察》2011,(12):40-41
微博在互联网人际交流与信息传递中正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为广大受众提供信息共享与个人服务的同时,也增加了传统媒体与受众之间的互动。然而,微博传播出现的诸种伦理失衡污染传播生态环境的现象也越来越突出。本文在阐释微博传播伦理失衡现状的基础上,多层面剖析了微博传播伦理失衡的原因,并试图提出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8.
21世纪的互联网是开发、分享、共赢的时代,而当下十分火热的”微博”正是网络传播媒介充分发扬分享精神的成功典范.微博已成为广大网民表达利益诉求的重要方式,成为汇聚信息便民助人的重要工具,成为政府、企业等机构快速发布消息的新渠道并带来新的营销策略和社交方式,成为民众不可或缺的生活应用必备品.在共享与传播“我思、我见、我说”的旗帜之下,微博让大众参与其中、分享其乐、沟通你我.本文对这一观点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9.
企业微博营销效果之实证研究——以腾讯微博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博无疑是近年来网络传播最热门的话题,众多的企业把微博作为新的营销宣传渠道.然而微博营销究竟效果如何,什么样的微博内容最能满足企业的营销目的,目前还缺乏有力的理论和实证数据支持.本研究采用实验法,以腾讯QQ企业微博为分析对象,探讨什么样的文本组合最能起到改变受众态度的效果.结果发现广告类信息的态度改变效果不明显,反倒是非广告类的信息能够有效改变受众对企业微博的态度,进而影响到对企业品牌的态度.这对企业微博营销有相当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艾北芳 《新闻世界》2012,(7):156-157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传播的形式不断更新,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新的传播媒介开始进入人们的工作与生活。在新媒体的发展过程中,微博以其特有的传播特点在短短两年时间内迅速吸引了四亿多用户,成为广大网民工作、生活、学习和交往的重要工具。然而,在微博成为网络互联信息工具的同时,虚假信息、偏激言论频繁出现,并已成为微博传播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对微博传播的正负效应进行分析,探讨微博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消极影响,以及解决问题的途径,以期微博作为新传播媒介能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微博已成为传播信息、报道新闻的重要平台。活跃在微博上的除了拥有众多粉丝的"大V"和象征权威的政务微博之外,具有权威性、公信力的媒体作为一支拥有强大话语权的力量也在社交平台上积极地传播信息,然而,微博在为我们提供充足信息的同时也成为滋生谣言的温床。本文研究微博谣言的传播特点和模式,分析微博谣言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治理微博谣言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微博中的负面情绪传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璐 《今传媒》2012,(2):54-55
近两年来,微博蓬勃发展迅速成为公众舆论的重要策源地,在几次重大的舆论焦点事件中,微博传递信息、发表言论方面的作用不容小视。微博除了传播信息和言论外,还可以传递情绪。情绪的传递是无形的,影响也是潜在的,但是却同样对公众产生巨大作用。本文以微博中的负面情绪为研究对象,探讨微博中负面情绪的传播机制。  相似文献   

13.
微博中的社会群体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微博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媒工具影响了网络信息的传播方式,微博中的社会群体以一种微妙方式存在。本文从信息传播和社会网络的角度对微博中社会群体划分、社会群体特征、社会群体形成的原因和过程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微博中的潜在社会群体发现的基本思想,进一步分析了社会群体的潜在价值。通过分析发现,微博中的社会群体蕴含了大量有潜在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4.
公言霞 《新闻世界》2011,(7):104-105
微博传播是近年来最热门的文化现象之一。本文通过分析微博产生的渊源及其在当今的发展状况,来揭示在它背后所体现的当代人的精神符码和心灵旨趣,以期使微博朝着更有利于人类心灵和谐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5.
汪平 《报刊之友》2011,(9):98-100
微博的出现和发展历时不长,但迅速成为大众进行信息传播、意见表达的重要工具。微博传播的即时性、互动性、传播网络的巨大性、内容的简洁性,使之成为一种新颖的传播渠道。传统的以门户网站为主体的“中心式”传播模式,正在各种新技术的影响下逐渐转型,代之以“分裂式”的信息消费模式。探讨微博传播力,把握这种新传播机制,进而更好地发挥其积极的传播效应。  相似文献   

16.
汪平 《今传媒》2011,(9):98-100
微博的出现和发展历时不长,但迅速成为大众进行信息传播、意见表达的重要工具。微博传播的即时性、互动性、传播网络的巨大性、内容的简洁性,使之成为一种新颖的传播渠道。传统的以门户网站为主体的"中心式"传播模式,正在各种新技术的影响下逐渐转型,代之以"分裂式"的信息消费模式。探讨微博传播力,把握这种新传播机制,进而更好地发挥其积极的传播效应。  相似文献   

17.
网络时代的到来,微博这样一个新宠儿备受网民们的热爱,其传播力度是显而易见的.品牌传播将利用微博打开另一种局面,利用微博的传播特性把宣传信息当做一种普通的动态信息以博文的形式传递给用户,以达到潜移默化的传播效果.同时,微博的前景模糊而不可测,种种问题可能会随着其发展而愈加凸显,不过挖掘微博的传播优势,相信微博定能充分发挥其在品牌传播领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胡江伟 《今传媒》2012,(10):102-103
随着微博用户的增加,各大小企业和团体越来越重视微博这个传播平台。房地产行业的知名人物通过微博传递相关信息对改善地产行业的形象有促进作用,然而在实际传递信息过程中却面临着诸多问题。本文通过对地产名人的微博信息进行分析,结合具体的微博传播效果,对地产名人微博信息传播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9.
文章针对微博信息建模过程中影响因素众多、过程复杂现状,梳理模型构建的依据及其演化脉络。文章对现有微博信息模型进行功能解析和演化分析,从节点自身属性、链接关系到整体拓扑结构演化的视角,解析微博信息传播模型中的社会网络特征;从传播模式、传播影响因素和传播规律演化的角度,阐释微博信息传播模型的复杂网络特性;从传播预测和传播控制的视角,揭示微博信息传播模型的双重网络特质。文章提出微博信息传播模型的演化方向,即微博信息传播中节点、节点链接与信息内容的融合,复杂网络与多重网络的融合,微博信息传播与大数据的融合。  相似文献   

20.
微博危机传播及控制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明 《新闻世界》2011,(9):123-124
随着我国进入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凸显,各类危机事件频发。传统的危机应对采取的是隐瞒不报、封锁消息等方式,但是自从微博等自媒体诞生以来,封锁信息、禁止传播的做法已经失效,如何应对微博的危机传播成为新的研究课题。本文在分析微博的危机信息传播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危机传播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