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数字遗产包括互联网上的账号、密码、文字、声音、图片、影像、虚拟货币、游戏装备等。这些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甚至金钱的虚拟财产在拥有者去世后会不会像现实中的财产一样由亲人继承,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该文阐释了数字遗产的概念、类型和特征,分析了数字遗产继承的必要性,讨论了数字遗产继承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当前数字遗产继承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数字遗产包括互联网上的账号、密码、文字、声音、图片、影像、虚拟货币、游戏装备等。这些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甚至金钱的虚拟财产在拥有者死后会不会像现实中的财产一样由亲人继承,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文章从数字遗产的案例和概念谈起,简要分析数字遗产在我国的继承方法。  相似文献   

3.
数字遗产继承的必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遗产包括账号、密码、文字、声音、图片、影像、虚拟货币、游戏装备等.本文从数字遗产的案例谈起,概括了数字遗产的概念,分析了数字遗产的类型,阐述了数字遗产继承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4.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数字时代,网上虚拟财产也值钱的现象还让许多人没有琢磨透,这些财产在拥有人去世后如何处理的问题又摆在了面前。英国最近的一项调查就显示,许多人已经把这当成了一个严肃的问题,采取了立遗嘱等方式来分配自己的“数字遗产”。  相似文献   

5.
关于数字财产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就数字财产的归属问题进行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如何对待数字财产、数字财产与个人隐私、数字遗产的保护方法等方面问题.然后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以便找出数字遗产继承问题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6.
认为个人数字遗产是具有权利与财产属性的个人信息,界定个人数字遗产概念,强调其数字内容的合法性。依托网络调查数据结果,指明个人数字遗产在管理、继承与再利用方面需要注意的问题。概括总结个人数字遗产递交、继承方式以及管理过程模型,以期个人数字遗产能通过合理管理、继承与数据挖掘再利用实现价值增值。  相似文献   

7.
数字遗产继承中存在着与死者隐私保护相矛盾、网络服务协议直接排除数字遗产的继承等所谓现实障碍。但分析数字遗产继承过程中的法律关系可以发现,保护死者隐私是为了保护其近亲属的人格权,网络服务商向近亲属提供数字遗产相关信息并不是侵权行为;网络服务协议中排除数字遗产继承的条款因与立法原则相悖而不能有效。数字遗产继承并不存在法律障碍,数字遗产的财产属性决定了其继承问题应纳入传统继承制度来规范。  相似文献   

8.
数字遗产并不等同于数字资源,文章在详细论述两者关系的基础上阐明数字遗产保存的重要性,并且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实践项目的介绍,提出图书馆应当作为数字遗产保存的主力军,并且为图书馆能够有效开展此项工作提出具体策略:明确数字遗产与数字资源的差别,充分认识数字遗产的价值;构建以图书馆为中心的数字遗产合作保存体系;制定数字遗产优先保存策略;构建良好的数字遗产保存法律生态;努力创造多元化的资金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9.
数字技术发展改变了遗产的生成形态与保护途径,催生了“数字遗产”。然而,数字载体更替、数字技术迭代等加速数字信息的消亡,使其面临长期保存危机。文章梳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存数字遗产宪章》颁布以来,近20年数字遗产保护政策演变,探讨其核心要义,分析其发展趋势,为数字环境中的信息长期保存及文化遗产元素的挖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文章在详细论述数字遗产概念的基础上阐明了网络数字遗产的特征、价值和各国对网络数字遗产的保存现状,分析网络数字遗产所具有的档案属性后,提出档案部门应作为保存数字遗产的主力军,借鉴国外完善做法并对此提出具体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这一过程中文献信息的数字化、网络化以及信息共享的出现,难免会涉及到当代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知识产权问题。数字图书馆服务的产生与发展同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紧密相关,应当以科学理性的态度来对待,合理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用高科技手段加强对知识产权的合法性保护。  相似文献   

12.
基于产权划分的数字信息资源宏观配置的制度设计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信息资源宏观配置的制度设计既对社会正义,又对社会效率和制度自身的效率有影响。本文按照产权划分将数字信息资源分为公共属性的数字信息资源、私人属性的数字信息资源与介于两者之间的数字信息资源,并分别对这三类数字信息资源的配置指出了制度设计路径。  相似文献   

13.
数字图书馆解决知识产权问题的相关原则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数字图书馆建设中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及其解决方案,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策略。深入探讨区别对待原则、利益平衡原则、版权激励原则和开放共享原则,对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建设和创新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文章讨论了知识产权保护及其意义,网络数据库产品的消费特点,提出了网络数据产品消费者的权益保护问题,最后提出用户自我保护措施和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5.
可移动文化遗产和数字遗产均是现今兴起的事物,对两者的研究都较少,但是对可移动文化遗产下的数字遗产保护研究有其可行性和必要性,两者存在隶属关系,保护理论也有天然的相通性,将两者进行整合研究可实现双赢,只是其研究内容不管在技术层面还是在管理层面更有待深入,如何将技术和管理融合也是实现该课题研究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我国许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逐渐变得鲜为人知,甚至遭遇濒临灭绝的危险。鉴于这种状况,图书馆应该承担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但是,数字图书馆在数字化存储、网络化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牵涉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持有人或传承人的版权问题。基于此,文章分析了数字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价值和其中的版权问题,并提出了数字图书馆遵循的原则、建立土著文化协议和利用特别权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版权策略,以期激起数字图书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职责意识,并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的出台。  相似文献   

17.
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载体与形式,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民族精神。进入数字社会以来,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数字技术与理念,数智化活化文化遗产,进而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已经成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关键路径和数字化赓续的现实需求。在科技与人文融合精神指导下,本文尝试性提出了文化遗产智能计算的基本概念,分析了文化遗产智能计算基本目标和实现逻辑,并针对欧洲时光机项目进行了案例分析和经验总结。调查分析欧洲时光机项目的目标愿景、发展历程及其组织架构,系统梳理欧洲时光机的建设内容与代表性工作,归纳总结历史大数据构建的技术框架与逻辑路线,进而从数据资源、关键技术、标准平台、表现形式和共建机制等五个方面提出文化遗产智能计算的经验进路。文化遗产智能计算与历史大数据资源建设不仅是当代新文科建设的前沿学术问题,更是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对数字中国和文化强国重大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价值与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学生作为在数字阅读市场中占有较高比重的用户群体,其版权意识相对薄弱,数字盗版行为频发。与此同时,我国数字版权教育面临版权文化土壤根基贫乏、数字版权市场利益现实抑制和网络传播催化盗版泛滥三大困境。而时代需求和发展导向的深刻变化,如知识产权战略、"双创"政策驱动、大数据时代与人工智能等,也为中学生的数字版权教育树立新观念、转变新思路提供了契机和平台。具言之,教育者应立足实现在教育理念上不添加课程负担与数字版权意识培养并行;在教育内容上数字版权经济化教育与数字版权法治化教育并进;在教育手段上现实书本版权教育与虚拟技术版权教育并举;在教育环境上课堂、家庭数字版权教育与社会数字版权教育并施的教育转向。  相似文献   

19.
The paper describes the project #iziTRAVELSicilia which is using digital storytelling for engaging heritage communities. The objective of the project was to bridge the Sicilian gap in cultural heritage communication using a participatory approach with the local communities, in the framework defined by the Faro Convention. The paper evidences the digital storytelling role in engaging communities to promote their heritage, promoting new partnership with local cultural heritage institutions. The positive impact of digital storytelling in cultural heritage promotion in Sicily is evidenced by the quantitative results achieved and by the feedback collected by a surve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